散文

从云南十八怪变化看云南变样

郭松2025-10-29 09:58:46

从云南十八怪变化看云南变样

 

郭松

 

旧云南十八怪顺口溜大致为:四个竹鼠一麻袋,蚕豆花生数着卖;袖珍小马多能耐,背着娃娃再恋爱;四季衣服同穿戴,常年能出好瓜菜;摘下草帽当锅盖,三个蚊子一盘菜;石头长在云天外,这边下雨那边晒;鸡蛋用草串着卖,火车没有汽车快;小和尚可谈恋爱,有话不说歌舞代;蚂蚱当作下酒菜,竹筒当作水烟袋;鲜花四季开不败,脚趾常年露在外。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因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拥有充足的降水,但又地处于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季风性气候与高原山地气候相互糅合,造就了云南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独特的气候,奇异的地貌,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云南人独有的文化风情。

云南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把足迹留在云南,却把独特的风情讲到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云南的奇情异景,在游客看来是那么独特怪异。他们把在云南的所见所闻冠以“怪”字,用顺口溜流传开来。近些年,“云南十八怪”有不同的说法。

四季同穿戴,姑娘四季把花戴,鲜花当蔬菜,蚂蚱当下酒菜。夏天,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冬天,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被横亘于滇黔之间的乌蒙山阻挡,使云南不受冷寒侵蚀,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这种气候本来就可称为一“怪”。

在这样的气候影响下,云南一年的四季温差不大。因此便有了“四季同穿戴”的说法。无论是三伏还是三九,云南人的衣装如春秋一般。也正因为云南四季如春,鲜花在这里才会一年四季,常开不败。爱美的姑娘就可以“四季把花戴”了,这又形成了云南特有的一道风景。

鲜花的常开不败,让云南一年四季漫山遍野,都能看到锦缎般艳丽的鲜花。云南人就把鲜花端上饭桌,也就有了“鲜花当蔬菜”的说法。云南人鲜花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炒、蒸、煮、腌外,还把鲜花做入糕点之中。

饭桌上的素菜是有了,但还缺少荤菜。云南四季如春,植物茂盛繁多,这就为动物搭建了天然的乐园,蚂蚱在花间鸣叫,蜻蜓在叶间飞舞。云南人就把昆虫当作可口的菜肴,昆虫与鲜花搭配,成了云南人特有的美食享受。虽然云南的昆虫种类繁多,但云南人最爱吃的是蚂蚱,用油炸过的蚂蚱,香味扑鼻,成了云南人最喜欢的一道下酒菜。

草帽当锅盖,竹筒当烟袋,鸡蛋拴着卖,过桥米线人人爱。云南冬无严寒,草类不受季节的约束,一年四季都在生长。这里的草类既长又坚韧,是用来编制东西的最佳材料,这便是“草帽当锅盖”的由来。不是说当地人把草帽当成锅盖,而是当地人用草编成的锅盖,结实耐用,形似草帽而已。

正因为草类生长茂盛,云南人又用长草把鸡蛋一个一个地拴住,看起来就像麻花一样长长的一串。“鸡蛋拴着卖”的好处有很多,云南山路崎岖,草的天然韧性正好给鸡蛋披了一件坚固的铠甲,使鸡蛋在运输中变得更安全。通常十个鸡蛋为一串,数起来也非常省事。

加上云南温暖湿热的气候,也适合烟草和竹子的生长,人们把砍断的竹子拿回家,将竹节处打通,制成烟筒,再把采摘晾晒好的烟叶放在里面。翠绿的竹筒上升起袅袅的青烟,形成云南民间另一道别致的景象,“竹筒当烟袋”的说法也就这么产生了。

云南有一种著名的小吃——过桥米线。相传清朝时期,云南蒙自南湖湖心小岛上有一位秀才苦读备考。其妻子每日送饭需经过一座长桥,但因路途较远,米线送到时已凉。一日,妻子发现炖好的鸡汤因表面覆盖厚厚鸡油而长时间保温,就将生肉片、米线等带到岛上现烫现吃,既保持温度又提升鲜味。因妻子每日需“过桥”送饭,这种米线便被命名为“过桥米线”。点上一支竹筒烟,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过桥米线,平凡的日子也被云南人过得如此惬意。

房子空中盖,大姑娘不用裤腰带,脚趾头常年漏在外,敢“上刀山下火海”,三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竹子不但多,而且坚韧,很多云南人喜欢用竹子来盖房。云南的气候湿润,雨水多,房子一般分为两层,上层用来住人,下层用来养家禽和堆杂物。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竹楼,看起来就像“房子空中盖”一样。

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大姑娘不用裤腰带”指的是傣族姑娘独特的穿着。傣族姑娘平时都穿一种叫做“筒裙”的服饰,这种裙子色彩艳丽,自带束腰,既美观大方,又凸显身材,宽松便捷的同时,穿起来还凉爽舒适。

傣族人有个泼水节,傣族人把水奉为圣物,泼水既能突出欢欣快乐的主题,也能给傣族人带来好运。傣族姑娘的筒裙在泼水活动中翩翩起舞,好像开屏的孔雀一般美丽。云南十八怪还有“过节泼水好运来”的说法。

由于云南地势多山,人们常在山间劳作,脚常出汗。云南人就把鞋子前端做个开口,这样方便透气,也就有了“脚趾头常年漏在外”的说法。云南人常年劳作在山间,脚部特别有力,脚掌布满厚厚的老茧。云南人为展示这一特征,常进行“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所谓刀山,就是在两根长竹之间,以刀为梯相连。所谓火海,就是烧红的炭火。行走在“刀山火海”中,以此彰显强壮的身体。云南气候的湿热加上植物的茂密,为蚊虫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环境,云南的蚊子既多又大,故有“三个蚊子一盘菜”的说法,这有些夸张。

山有多高水常在,梯田种到云天外,石头长在云天外,竹编斗笠反着戴,东边下雨西边晒。云南崇山林立的地理风貌,加之温热多雨的气候,就出现了“山高水常在”的景象,山间常年流水不断,这也与云南的梯田遥相呼应。云南雨水充沛,但多山地,不利于种植农作物,云南人开垦缓坡,在缓坡上建造一个个梯田,用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梯田种到云天外”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远远望去,山坡上一个个梯田就像一面面镜子,构成一种特有的景观。

“石头长在云天外”说的是云南的石林,地理学中称之为岩溶地貌,亦称“钟乳石”。是雨水在向地下渗透的过程中,夹杂着少量岩石中的碳酸钙,经过长年累月的堆积,形成像竹笋一样的石貌。

云南的姑娘在生活中常把斗笠的凹面向上,戴在头顶。这种戴法在外人看来很反常,但是云南人用来装点的头饰品。斗笠的这种戴法,也是有许多好处的,不但干活不遮挡视线,而且便于取水、运水。这种由来已久的戴笠方式能流传至今,也是有它的依据的。

“东边下雨西边晒”,也是受到山地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受风降雨,背风坡却鲜有雨水。只有一山之隔的两地却出现不同的天气情况,这一特点在云南,是很普遍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出现了新的“十八怪”,加入众多现代元素的新云南“十八怪”,有的显得不伦不类,远没有旧“十八怪”淳朴自然

云南独特的地势构成特有的气候,特有的气候产生不同于外界的人文风貌,也就有了“云南十八怪”的说法。流传时间的久远以及历史岁月的积淀,“云南十八怪”也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版本。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中,有的经受住历史的风霜,保留至今。

交通运输的发展,让云南与外界的交流逐渐频繁,各式各样的衣着服饰进入云南人的视野,“四季同穿戴”,“大姑娘不用裤腰带”的场景不像以往那样随处可见了。

蚂蚱的长鸣声淡了,蚊子的喧闹声消失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云南人原来的生活面貌,姑娘头上的鲜花变成更为闪亮的金银首饰,老汉手中的竹筒烟也变成更为方便的卷烟。原来的“敢上刀山下火海”和“过泼水节好运来”活动,也变成招揽游客,吸纳钱财的演出。

“火车没有汽车快”源于云南地形对早期铁路的影响,如滇越铁路米轨火车,在山地中绕行距离长、坡度大,运行时速较低,最高约35公里/小时。滇越铁路米轨火车虽还在运行,但只限于货运和旅游,大多是高速动车、普通动车、城际动车了。

经济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在人们的不知不觉间,云南的“十八怪”也没那么新奇古怪了。现在“十八怪”的说法,也大都是为了吸引外来游客,然而游客的所见所闻,已经不是传说中的样子了。


IMG_20250808_171622_new.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