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作点滴的雨(三)
——到底是谁允许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张桄闻
老师不为全体学生考虑,不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就和当官不为民做主一样,不如回家卖红薯。“重点班”(实验班、宏志班、火箭班、A班……掩耳盗铃的名称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就是典型的例子。
非义务教育阶段这样做,我不能说什么,但义务教育阶段这样做,是极端错误的。《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不能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许多初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师,枉顾法律的权威,照办重点班不误,并弄出了一大通理由。说什么主管部门的领导都是默许了的,或者是暗中支持的;不办重点班就留不住优秀生源,就不能和周边的学校比肩竞争;不办重点班就不能集中优势师资培养优秀学生……其实不然。个别主管领导官僚主义,本身不懂教育,做教育主管领导也不过是把作“官”在做,所以暗中支持或默许一些初级中学办重点班,要的只是可能的好成绩可作为政绩;农村初级中学生源的流失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靠办重点班也未必能留住“优秀”生源,主管部门的考评机制不完善,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也勿怪偏远山村的学校要靠办重点班这一下作的做法尽可能地留住“优秀”生源。重要的是这样的领导,这样的老师没有想过,优秀生走了“优秀生”还在,“优秀生”走了我们可以培养优秀(2014级我再当班主任的时候,学校领导也准备办重点班,我坚决反对,并“威胁”校长说,要坚持办重点班,我就告他。那一届我们没有办重点班,2017年中考,我校考出了近些年最好的成绩,我的班上还出了“中考状元”);不办重点班就不能集中优势师资培养优秀学生的说法更是荒谬,这只是少部分没有思想,不为全体学生考虑,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骨子里排斥“差生”,功利心极强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说辞罢了,他们自认为很优秀,他们只想上“好班”,让他们上差班,他们却什么也不是——当然,他们可以用“严格”的管理,“高压”的态势,把那些“极差生”赶走,或转学,或失学,以换取最终的“好成绩”,以赢得“好老师”的“美名”(我们身边的确有这样的老师,说谁谁清楚,惟愿他们知道脸红)。
在学生正处于修养情操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初中阶段),办重点班,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集中所谓的优势师资培养少数学生,是不为全体学生考虑的错误做法。
这不仅仅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对“差生”而言,失去的不仅仅是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和平台,更是受到了教育者的歧视。心性没有得到润化,智力没有得到开发,就被“差生”标注,信心遭到了当头雷劈。分到重点班的是少数,大部分更需要润化培养的学生,被分重点班的做法过早地放弃了。对上差班的老师来说,也是极不公平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同是一线的老师,凭什么你教的就是“英才”,我教的就是“差生”,心里不平衡,谈什么奉献,谈什么热情。觉得有力无处使,也不情愿使。当然,教育是良心工程,大多数老师尽管心里不舒服,也不会拿学生过不去。但在心性不成熟的时候,学生自认遭到了歧视,其信心受到了打击,老师的良心付出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差班”会越来越差。当然,“优班”也未必越来越优。很多进了重点班的学生,在人为的优越感中漂浮了,往往会忘乎所以,不思进取,岂能越来越优秀。办重点班的不为全体学生考虑的做法,“是亦不可以已乎”?
办重点班,不仅没有考虑全体学生,更是没有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
人生的黄金十年是十二到二十二岁之间,也就是初中、高中、大学这十年。绝大多数人心性的成熟,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发展,学识的积累,理想的树立,是在这十年间决定的。我常对我的学生说:“如果在十二到二十二岁的十年时间里,我们学不到什么东西,我们这一辈子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在这十年时间里,我们不学会做人,我们就不会做人。”这话有些绝对,但对学生的终身影响的确很大。初中是人生黄金十年的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期间,学生的身心开始走向成熟,性格开始定型,人格最为可塑。如果在此期间,被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本就特别逆反的年纪,信心遭到打击,对未来充满了怀疑,青春无以安放,还怎么陶冶情操、坚定意志、树立理想、成就事业、辉煌人生?
办重点班的做法,不仅对“差生”的终身影响很大,对所有学生的终身影响都很大。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对学生说:“同学情不掺假,同学情辈子亲。今生能成为同学,这是缘分,我们要倍加珍惜。出了社会,同学将会成为最可靠的人脉资源。”七彩人生,须结识不同层次的人脉。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就等于限定了他们的人脉层次。其实“差生”不一定差,当今社会,商界巨贾大亨,往往不是当年的“优生”;“优生”不一定优,放眼官场,这“老虎”那“苍蝇”,往往不是当年的“差生”。“差生”“优生”同班同学,相互影响,出了社会,互为人脉(极少数相互勾结的除外),相互的人生才会更加灿烂。
我为被“重点班”影响的一代人感到悲哀!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