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董元奔史论选023

董元奔2025-10-28 17:51:00

董元奔史论选023

——从《诗经(螽斯)》看奴隶主的复杂心理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自2012年以来在各大网站创作了大量史论,短到千字文,长到“万言书”。《董元奔史论选》择其中3000字以内短篇,依据作品内容的历史时序重新校对后选发。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蜇蜇兮。

 

——《诗经.周南.螽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开端,“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这首《螽斯》则是“国风”中的名篇之一,描写的是西周时期的社会现象。

 

安徽文艺出版社世纪初出版的一部白话版《诗经》是这样翻译这首诗的:“蝗虫的翅膀,排得密密满啊。你多子又多孙,家族真兴旺啊。/蝗虫的翅膀,群飞嗡嗡响啊。你多子又多孙,后代绵延长啊。/蝗虫的翅膀,群集不松散啊。你多子又多孙,团聚好欢畅啊。”译文不仅押韵,而且华美。根据这样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一首祝祷之词,以蝗虫多子作比,祝贺人多子多孙。我不能说这样理解和翻译这首诗有错误,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点牵强。蝗虫毕竟是害虫,繁殖能力超强的蝗虫给古代中国农业带来过一次又一次重大灾害,所以姚崇治蝗能够作为名臣的故事流传千年。诗人通过用蝗虫作比来祝贺人多子多福,显得很不雅观。如果说古人经常以乌龟来祝人长寿,乌龟对人类是无害的,其肉可以吃,吃之确实能够延年益寿,人们用乌龟祝人长寿至多说有点调侃意味,倒没有什么恶意,这与拿蝗虫比人是不同的。所以,我对这首诗的主旨有新的看法。

 

《诗经》中的很多作品产生于西周奴隶制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缓和,社会生产得以积极发展。在奴隶社会,社会生产能够顺利而积极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奴隶服从奴隶主的统治,奴隶们能够团结一心,并且不分白天黑夜,年年月月的相对“快乐”的劳动着。这首诗应该是诗人对一个奴隶主拥有奴隶之多和善于管理奴隶的祝贺之辞,也含有对未来的祈祷之意。

 

如果要这样来理解这首诗,就应该从诗中“螽”和“子孙”这两个词入手。我认为,“螽”(蝗虫)和“子孙”都是指奴隶。以蝗虫比作奴隶,显示了同样作为奴隶主的诗人对奴隶的蔑视和惧怕,——蔑视奴隶的地位之低,惧怕奴隶的毁灭之力;以子孙比作奴隶,显示了奴隶主对能够给其带来幸福生活的奴隶的喜爱,——当然这种喜爱有点像农夫对牛的喜爱,军士对马的喜爱。蔑视、惧怕和喜爱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在奴隶制繁荣时期奴隶主对奴隶的复杂心理。因而,这首诗既是贺词,又是祷词,既显示奴隶主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又有诗人对未来图景的祈祷。满足,是因为奴隶们现在很听话,祈祷,是担心有朝一日奴隶造反会毁灭掉一切。

 

为什么奴隶主会有这样的复杂心理呢?我们都知道,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固然是人类文明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个取代的过程却是极其血腥的,而且其血腥的程度是以后任何一次时代变更都不能比拟的。氏族社会的分化是特权阶层残酷剥削、血腥镇压非特权阶层的结果,而奴隶阶级的庞大又是奴隶主阶级通过战争进行掠夺的结果。在相对平等的原始社会瓦解以后,奴隶阶级不堪接受被剥削压迫的命运,必然奋起反抗,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奴隶社会早期异常尖锐,大量的奴隶主死于奴隶暴动,奴隶主对奴隶是又渴求又惧怕。在中国,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这场社会变革如同一场惊天大地震,地震之后余震不断。从传说中的三皇,到五帝,再到夏朝的开国国王启,乃至到太康失国和少康复国,中国古代的奴隶制从开始萌芽到建立和稳定下来的过程长达数百年。奴隶主阶级制定了严酷的法律,通过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残酷镇压奴隶阶级,当然必要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安抚行为。在经过了漫长的“磨合期”以后,奴隶阶级相对接受了奴隶主的统治,相对安心的为奴隶主劳动,奴隶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诗经》所反映的正是中国奴隶制经济发展到顶峰时期的社会特征。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出现这样一首歌颂盛世的诗歌,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根据这样的理解,这首诗作就可以这样翻译了:“畜生般的奴隶,站成堆啊。你有这么多的好工具,你的家业会兴旺啊。/畜生般的奴隶,叽叽喳喳叫啊。你有这么多好工具,你的好日子会久长啊。/畜生般的奴隶,有条不紊的分工给你干活啊。你有这么多好工具,你的未来会和睦欢畅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