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年纪了,就别嘴硬了
郭松
一把年纪,是用来形容年龄较大、不再年轻的模糊说法,带有感叹“岁月不饶人”的意味。一把这个数量词,若用在工具、农具、厨具这等上倒是好量化,比如一把扳手、一把锄头,是一把菜刀,若用在年龄上就不好量化了。
一把年纪这一说法,据说源于民间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农夫为记录年龄,每年生日搓一颗泥丸存于木盒中。多年后,亲友询问其年龄时,农夫因泥丸过多无法清点,情急之下抓一把泥丸,说“我有一把年纪了”,从此这一说法流传开来。
嘴硬一词源于古代激烈的辩论,双方为坚持观点不惜口头攻击。最早见于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昨天那鴇妇虽然嘴硬,那形色甚是慌张,我们再到他那里问去。”指明知自己错误却口头上不承认,表现为固执己见、不肯服输,以强硬语气表达观点,争执中不愿认错,可能涉及自尊心或主动权,喜欢挑战他人观点,既体现缺点(如顽固、缺乏灵活性),也反映优点(如坚持原则、自信表达)。
时光就像爬山虎一样,不知不觉便爬上了眉梢,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皱纹。时间在向前走的同时也给人的脸上都留下了痕迹。在慢慢变老的路上,会慢慢看清生命真实的模样。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活法。一把年纪了,追名逐利早就不是生活的主调了。
那些心中的抱负,也该慢慢放下了。人生该追逐,向阳而生,为梦想而活,但一把年纪了,过分地逞强、不服老,会加重自己的步伐。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这样写道:“人,喜欢把海阔天高的世界用小刀零切碎割,画出自己的领域,并在其中画地为牢。”
一把年纪了,就别嘴硬了,别以为自己还有那个能力和精力,服老也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在走下坡路,并没有什么丢人的,生活不需要刻意描绘,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模样。
英国作家莫伊斯在《一加一》中说:“那些你逃离的,终有一天你还是要去面对,当初留下的残局,不去解决就会变成更烂的残局。”一把年纪了,嘴硬说自己不老,不愿放下,会让矛盾不可收拾。
嘴硬的人,大多是不受欢迎的。与嘴硬的人沟通会很累,会猜测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还会在交谈过程中莫名被顶撞,造成不舒服的说话氛围。一把年纪了,能力有限了,身边人希望你能好好休养,安度晚年,而你却嘴硬不服老,会让身边人觉得你执拗。
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取悦一个嘴硬的人。嘴硬会让人失去很多,太过于固执己见,会在不经意间伤害身边人的心。人生在世,不需要活得那么费劲,一把年纪了,要服老,才能稳住人心。
嘴硬的人,什么事都好强,忽略其他问题。最终不尽人如意,吃亏的是自己。不服软,争强好胜会助长虚荣心,时间长了,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中,都会碰壁,想要的越多,反而失去的越多。
嘴硬的人,容易得罪人。在社会上,树敌太多,路就不好走;得罪的人太多,生活也会不顺心。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好相处的,倔强的个性,会吃苦头。一把年纪了,别让自己太受罪。世间许多事情没必要争个对错,适当认输其实也是赢了。
人是追求舒适的,就像穿衣服,一件有弹性的衣服,能感觉到舒适,不紧绷;一件没有弹性的衣服,会感觉到束缚。到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到什么样的场合,见什么样的人,得穿什么样的衣服。一把年纪了,要服老,会说话。
嘴硬换来的是不平静的生活,是烦躁不安的情绪。在变老的路上,要坦然接受老去,与岁月握手言和。与他人较劲,与自己较劲,把这岁月搅得一团糟,何谈安度晚年。一把年纪了,遇事量力而行,留不住的人释然,做不成的事情放手,就会发现生活简单轻松了。
人一旦嘴硬,便会高看自己,难以忍受别人的提醒,认为别人都是错的。不服老,没有人愿意与你相处。一把年纪了,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了。承认力量在变小并没有什么,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
在变老的路上,容颜逐渐衰老,身体也逐渐减弱,对抗的力量也越来越小,服输,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一把年纪,追求的梦想成了乌托邦,虽有不甘,但人生就是这样。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人间风景美如画,顺其自然过好每一天。有句很扎心的话:“人真的会因为嘴硬而失去很多,也会因为心软而受太多委屈。”聪明的人都是心硬嘴软,在与人相处时,内心坚定,话语柔软,语气委婉。
聪明的人不和别人争论,自己是对的,就坚信自己,别人是否认可不重要;自己是错的,就别死犟,及时回头就会赢。愚蠢的人喜欢嘴上与人争长短,分高低,总想说服别人,费尽口舌。自己错了,还死要面子,就是不承认,还是自己吃亏。
美国编剧马特·格勒宁《辛普森一家》中有句话:“如果你太好胜,永远都不会快乐。”在语言上胜人,是愚蠢的事情,你丢了快乐,别人还会嫉恨你。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跟人较劲,其实就是拿自己的时间、精力、快乐、情绪,去喂养别人。跟人较劲,消耗的是自己。争论,争着争着就生气。怒伤肝,辩耗神,争损福。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嘴上逞强,给自己招来灾祸。嘴上不与人争长短,分高低,看似你丢了面子,实则表现出了涵养。更重要的是压得住脾气,守得住心性,百福自来。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如果你需要证明,与其在口舌上浪费时间,不如用行动和结果证明自己。嘴上不与人争长短,留一个台阶给别人,也是留一分体面给自己。
《庄子》中有个故事:士成绮是个非常博学的人,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高尚的品格和非凡的智慧。他长途跋涉,登门拜访,当他看到老子其貌不扬,家里如同老鼠洞一般杂乱不堪,很生气地说:“听说你是拥有大智慧的圣人,我走了几百里路来见你,没想到你竟然生活的像老鼠一样!”老子听后看了他一眼,继续低头读自己的书。士成绮自觉没趣,转身就走了。士成绮认识到自己说的话过分了,便向老子道歉。老子平静地说:“什么圣人不圣人,这种名号,我早就像扔破鞋子一样把它扔掉了。如果我收获了大道,你骂我是牛、是马、是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啊。”
抬杠是一种双输,无论结果如何,都是输家。看似你嘴上占了上风,似乎证明了自己的正确,其实你输掉了风度和涵养。学者罗翔说:“你没必要和别人杠,由于知识的贫穷,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认识自己的那个想法,你很难改变他。”不论你是对还是错,都不要嘴硬,不争辩,是高明的选择。
《论语》中有个故事:一天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远处走来一个身穿绿衣的人。来者问:“您是孔子吗?”子贡答:“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吗?”“我想请教时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告诉你。”“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子贡笑答:“四季。”“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子贡理直气壮:“四季!”来者毫不示弱:“三季!”他们争辩不止,一直到中午也没消停。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走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请孔子评定。孔子没有立刻回答,观察一阵子之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来者听后,大笑而去。来者走了之后,子贡不解地问:“一年分明有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孔子答:“方才那个来者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你跟这样的人就是争辩三天三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即便争辩出你输我赢,又有什么意义呢?”
语言解不开的事实可以揭开,语言解开了事情没有解开,语言就失去价值,甚至添乱。不抬杠,观点分歧,理解包容,换位思考。遇到蛮不讲理之人,就远离。不抬杠、不反驳、不较真,是一种高情商。
白居易《对酒五首·其二》诗云:“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聪明的人稳而不急,静而不争。不会逞口舌之快,而是保持自信、从容,淡定。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时,大师云集,无论是学术观点,还是政治主张不尽相同,蔡元培却都能容纳。狂士辜鸿铭是近代有名的学者,但他又是有名的保皇派。他三番两次要求和蔡元培辩论,甚至当面指责蔡元培:“你尽做奴仆般的老好人,说什么兼容并包,完全是妥协主义,投降主义。”蔡元培说:“我这个校长确实是大家的奴仆,是老师和学生的奴仆。”辜鸿铭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顿时泄气,没了斗志,说了 “无趣” 二个字便悻悻而去,而心中却对蔡元培十分佩服。
不逞口舌之争,需要有一颗包容心、淡泊心。俗话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这容是别人,欲是自己。生活中,也是如此,你如果能包容对方,不逞口舌之争,虽然表面上失去了面子,实际上赢得了别人的敬重。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说:“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不与人争辩,是胸襟宽广,是大肚能容。静而不争,是一种豁达,不无谓争执,不争一时长短,理性看待人和事,避免意气用事。静而不争,是一种自信,专注于自身体验,而不是外界的评价,以从容的姿态面对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是一种稳重的处世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嘴硬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精力。如果总是嘴硬,不愿意妥协、退让,那对方就需要花精力应对。时间一长,会觉得相处是一种负担,从而选择离开。嘴硬容易让人失去信任,总是嘴硬、不肯承认错误时,别人就很难相信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成熟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败、接受自己缺点;发自内心地改变,天黑开蓋灯、下雨带把伞。难过先难过,但也不作死,天亮以后,满血复活。
喜欢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最高贵的惩罚是沉默,最矜持的报复是无视。少在烂事上纠缠,少为不值得的人生气;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放下才能更好地生活。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