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和田行记:风沙中的绿洲新韵

艾畇圻2025-10-28 17:53:25

和田行记:风沙中的绿洲新韵

 

作者:艾畇圻

 

当“到人民中去”的旗帜在北京文艺工作者的心中飘扬,我们便知道,真正的艺术,永远深植于最广袤、最深厚的土地。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时间仿佛被拉长,又被风沙细细打磨。我曾站在尼雅的沙丘上,听千年之前的低语;而今,我又踏上和田的土地,在这里,风沙依旧,却多了歌声、笔墨与人情的温度。

飞机穿越云层,跨越四千二百公里,像是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窗外是连绵的雪山与无垠的戈壁,大地如一幅苍劲的画卷,在脚下缓缓铺展。我想起尼雅文中那句:“每一粒沙子都镌刻着千年的故事。”而此刻,我将要去往的,是一片同样被岁月浸润,却仍在呼吸的土地——和田。

我们的行程,从直面这片土地的底色——沙漠开始。车轮驶入塔克拉玛干的腹地,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而黏稠。天地间是一种纯粹的黄,沙丘连绵,如同凝固了的金色海洋。风是这里唯一永不停歇的吟游诗人,它卷起沙粒,时而轻柔地抚过沙脊,留下如水波般的纹理;时而激昂地呼啸,上演着大自然的磅礴交响。

在这片生命的“禁区”里,最先撞击我们心灵的,是胡杨。它们或成群结队,或孤身挺立,以种种不可思议的姿态扎根于沙丘之上。站在它们面前,任何关于生命韧性的语言都显得苍白。它们是这片土地最资深的居民,是历史最沉默却又最有力的见证者。

然而,和田并非只有苍凉。当我们穿越沙海的包围,一片片绿洲如同翡翠般跃入眼帘,那是生命与文明真正的摇篮。昆仑山的冰雪融水,通过纵横交错的渠系,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白杨树笔直地耸立,构成一道道绿色的防风长城;葡萄架下,串串“和田玉”般的葡萄晶莹剔透,散发着甜蜜的芬芳;无尽的枣园里,红宝石似的果实压弯了枝头,预示着丰收的喜悦。

这片绿洲,正悄然奏响着它的“新韵”。昔日尘土飞扬的乡间土路,已被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取代;曾经低矮的土坯房,大多变成了整齐漂亮的安居富民房,鲜艳的国旗在屋顶迎风招展。地上架起了光伏板,形成了“光伏+农业”的产业新模式,这是现代农业与能源产业的完美融合。这一切,都让我深切感受到:和田,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作为文艺工作者,此行的核心是“到人民中去”。我们不仅在观察,更在融入。在225团“老人之家”,买赛地·吐送老人的笑容格外温暖并与我们载歌载舞互动交流。他从曾经的贫困户,成为如今照顾几十位孤寡老人的“暖心人”。他告诉我,是国家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双手,让这片土地重现生机。他的话朴实却有力,正如和田的美—不在于外表多么华丽,而在于那份从苦难中开出花来的生命力。

墨玉文化馆里,桑皮纸技艺进校园,孩子在盘扣、书法中触摸传统文化。在墨玉县第二小学,我看到了文化润疆最动人的画面。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书法家邢光辉、王振宇挥毫泼墨,一笔一画写下“精忠报国”;在画家庞啸晨的指导下,他们用稚嫩的笔触画出心中的“螃蟹”,笑声不断;在非遗体验课上,李依凡、胡玲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通草花、盘扣,一针一线间,传统手艺悄然传承。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名四年级男孩主动要求写“精忠报国”。他说,他敬佩岳飞,想成为那样的人。书法家不仅耐心指导,还特意写下他的名字送给他,鼓励他“从小立志,长大报国”。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颗种子,正悄悄在孩子心中发芽,文化润疆最真实的模样——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滋养。

歌声如丝,在团城的夜色中轻轻缠绕。当我再次唱响《蒸蒸日上的好生活》,那欢快悠扬的旋律响起,台下的人们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嘴角扬起的是对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认同。那不是遥远的舞台表演,而是生活的回响,是日子在歌声中开出花来。最动人的,是《幸福中国》在全场响起的时刻。前奏一出,像是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有人跟着打拍子,有人低声哼唱。一位从河南远道而来的游客激动地说:“这歌唱的就是咱们的日子啊!高铁、飞机,日子越来越好,幸福就在这旋律里!”那一刻,歌声不再是歌声,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生活的注脚,是时代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的温暖印记。

而当我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时,一位阿姨突然把她的手链戴在我的手腕上——那不是什么名贵的首饰,却是她对这个时代、对这片土地、对我们之间情谊最朴素的表达。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到人民中去”的深刻含义: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而是心与心的对话,是情感的共鸣,是灵魂的交流。这一夜,音乐成了最温柔的使者,它不说话,却让每个人都听见了彼此的心跳。

当告别的时刻来临,我们再次回望这片土地。风沙依旧,胡杨依旧,但我们的心中,已装下了整个和田的“新韵”——那是沙漠的雄浑与绿洲的柔美交织的韵律,是古老传统的深沉与现代活力的明快共鸣的乐章。

团城的灯火依旧明亮,京和大舞台的歌声还在回荡。这次“到人民中去”的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歌曲、书画、非遗技艺,更是首都人民对和田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昆仑玉、艾德莱斯绸、和田大枣,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敬意。

艺术源于土地,归于人民。在这片风沙与绿洲交织的土地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了对口援疆结出的硕果,看到了文化润疆润物无声的滋养。正如我在尼雅遗址感悟到的:千年的风沙掩埋了古城,却掩埋不了文明;现代的车轮改变了地貌,却改变不了根脉。

愿和田如昆仑玉,历经岁月打磨而愈发温润;愿京和之情如塔里木河,穿越沙漠而奔流不息。我们带着这份绿洲新韵,将继续在“到人民中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文艺的力量,书写更多跨越山河的温暖故事。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