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高会往事
董印选
端牢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2025年10月25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宏大开幕。作为服务保障人员,出于新闻职业关系,对于这场家门口的农业盛会,不禁勾起一段往事来。
2001年国庆长假甫一结束,我便接到第八届杨凌农高会组委会借调令,当即前去报到,被分配至宣传部,主要负责陪同与会记者采访农高会。
当时距离农高会尚有时日,但喜庆气氛已愈来愈浓,国内外记者络绎不绝。我首次陪同的是中央电视台2名记者。根据采访计划安排,带领他们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助办理具体事宜。在拍摄现场,为使每一个镜头达到完美,出镜记者始终不厌其烦,编导摄像反复变换角度,直到满意,这才收工。2名记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由衷感慨。
陪同西安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我们来到了大寨乡西卜村。在村口碰到了一个中年农民,得知是新闻采访,当即热情招呼,急忙电话联络,随后又带领我们面见了采访对象和村干部,这才告别。农民朋友对农高会的支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11月5日这天,我受领任务,陪同新华社记者提早来到会展中心广场,网络直播杨凌农高会开幕仪式。就在仅余半小时之际,不料出现了线路故障,新华社记者焦灼告知。我一听心急如焚,急忙想方设法,经过辗转查找,终于联系到了维修工程师,赶赴现场解除了燃眉之急。开幕式准点开始,网络直播正常运行。置身于人的海洋之中,看着无数鲜花、彩色汽球、飞翔白鸽和迎风飘扬的国旗与会旗,我不禁心潮起伏思绪翻飞。
杨凌农高会传播中国现代农业理念,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国际合作为核心使命,每年吸引着百余万国内外参展客商和农民朋友专程前来淘宝,同样也吸引了大批的记者们闻风而动,纷至沓来,慧眼识珠,传经送宝。
在陪同记者采访的间隙,我则有感于农高会新闻线索之多之密,忙里偷闲也撰写了一批新闻稿件,分别被《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食品质量报》《西北信息报》《陕西日报》《华商报》《农业科技报》及《农高会简报》等刊发。
时隔不久,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组织编辑了《聚焦农高会——第八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新闻宣传报道汇编》一书,收集了各家新闻媒体从不同角度、各个层次、多种形式对农高会所做的全方位报道。我在媒体刊发的那些新闻稿件,也被悉数收录其中,为自己零距离接触农高会留下了回味的痕迹。
此后,虽未再直接参与农高会宣传工作,但依然作为农高会工作人员,每年都和同事们一起承担连续5天的会期执勤任务,并在不同区域、不同点位履职尽责。我深知每一个杨凌人,都是杨凌的一面镜子,而做好各自手头的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是为杨凌发展尽到了一已之力。
从国内走向国外,从开放实现共赢,我和社会各界人士一样,仍旧密切关注着近年来辐射更广、影响更大、效果更好的农高会,以及家乡建设的长足进步,更难以忘怀陪同各路记者采访杨凌农高会的那些马不停蹄又激情燃烧的日子。
【作者简介】董印选,杨凌作家协会首任秘书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独步风尘》《快刀瘦马》《花开手指间》,入编多部文集,荣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原兰州军区政工网特约记者,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之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