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的记忆
作者:安玉琦
在沂蒙革命老区,有个叫椿树沟的村庄,建起一座以煎饼为主题的“文博馆”。它将这方独特的饮食文化与厚重的红色记忆,精心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岁月长卷。当我踏入馆内,麦香裹挟着历史的醇厚扑面而来,恍惚间,时光在石磨与鏊子的光影里流转着古老的传说与动人的红色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鏊上乾坤大,饼中日月长”,这幅挂在博物馆门楣的楹联,道尽煎饼与土地的血脉交融。传说上古时期,女娲补天累极,将五色石碎屑撒入人间,化作正月初七的薄饼。先民们在篝火上架起石板,将谷物磨浆烙成圆饼,那升腾的热气里,藏着对天地最初的敬畏。《齐民要术》记载的“水引馎饦”,或许正是煎饼的雏形,直到清代蒲松龄在《煎饼赋》中为它立传:“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那“溲合料豆,磨如胶饧”的记述 ,恰如一幅工笔画,将椿树沟至今沿用的古法工艺定格在文字里。
进来文博馆,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不同年代的鏊子:明代的铸铁鏊子刻着祥云纹,清代的石鏊子留有烟熏痕迹,抗战时期的铁皮鏊子带着弹孔……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块发黑的煎饼残片,那是从牺牲战士的口袋里找到的,八十年过去,麦香散尽了,可那褶皱里,仿佛还能听见“为了新中国——冲啊!”与敌人的厮杀声……
不错,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煎饼早已超越了果腹之物的范畴,已然成为家国情怀的厚重承载。1942年麦收时节,陈毅司令员与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同吃煎饼卷大葱。那简朴而又温馨的场景,被编入快板书传唱至今。“吃煎饼,卷大葱”,这质朴的乡音,宛如一首激昂的战歌,饱含着革命者“有饭吃就是幸福生活”的乐观精神。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他们以煎饼为食,以坚定的信念为剑,披荆斩棘,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勇前行。
尤其是孟良崮战役的炮火,又将煎饼与红色记忆完成了血脉交融。1947年5月,烟庄村的沂蒙六姐妹挺身而出,在“男人上战场,妇女顶半边天”的口号中挑起支前重担,两天内将5000斤粮食化作煎饼的任务,落在了八十余名妇女肩上——她们躲着敌机轰炸召回乡亲,在油灯下碾谷磨糊,鏊子旁的火光熬红了双眼。伊淑英身怀六甲仍翻山越岭送给养;冀贞兰带领姐妹俩抬着百斤弹药闯火线,手上的水泡挑破了又起,腿上的麻绳磨出了血痕。半个月里,她们在战火纷飞中穿梭的身影,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星辰,驱散了战争的阴霾,将15万斤煎饼顺着山道送往前线。陈毅元帅感念其诚,亲赐“沂蒙六姐妹”之名,从此使得煎饼也烙上了烽火的红色印记。
是啊,那一张张香品品的煎饼,不仅是战士们的能量补给,更是沂蒙人民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见证。她们用柔嫩的肩膀扛起了责任,将“红嫂精神”深深地烙进了历史的丰碑,也成为沂蒙大地上永不磨灭的精神坐标。
所以,“俎豆犹古法”,椿树沟人至今仍虔诚地沿用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当清晨第一缕晨光熹微地洒在山村,石磨转动的吱呀声便如同悠扬的晨钟,唤醒了沉睡的山村。五谷杂粮在石碾下欢快地跳跃、融合,化作金黄而细腻的面糊。随后,那面糊被均匀地涂抹在鏊子上,瞬间,热气腾腾地升腾起来,氤氲成最温暖、最动人的烟火气。这种传承千年的发酵技艺,宛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让煎饼兼具麦香的醇厚与杂粮的清甜。它不仅是一种美食,而且成为《舌尖上的中国》里最令人动容的味觉符号,吸引着无数人探寻沂蒙饮食文化的奥秘。
由此,我驻足文博馆的广场良久,轻柔的山风送来远处隐约的磨盘声,仿佛是时光的琴弦,弹奏着与煎饼相伴的岁月之歌。于是,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与煎饼有关的画面愈发清晰起来:母亲佝偻着腰推磨的剪影,犹如一幅古老而温暖的油画,镌刻在我的心间;父亲背着煎饼上工地的脚印,深深浅浅地印在崎岖的山路上,那是生活的艰辛与担当;还有自己上中学时包袱里有数的煎饼,深知那里面包着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父母的关爱与期望啊!
是的,这张薄薄的煎饼,不仅养育了一代代沂蒙儿女,更将俭朴、勤劳、坚韧、奉献基因,深深地烙进了这片土地的红色血脉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