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家学

郭松2025-10-26 05:56:54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家学

 

郭松

 

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涵盖诗、词、散文、书画等,韩愈称“文圣”,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欧阳修与苏轼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源于明代文人对文章的选编。朱右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编为《六先生文集》16卷。明中叶,茅坤承朱右之说,增编文章,将“三苏”分开,编《八先生文集》和《唐宋八大家文钞》144卷,唐宋八大家从此确立。

称八大家侧重于散文,倡导“文以载道”的文风,韩愈、柳宗元发起唐代古文运动,宋代六家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韩愈提出“文道合一”,王安石注重经世致用,苏轼主张“有为而作”。八大家不仅是文学巨匠,多数还身居高位,王安石身居宰相(正一品),欧阳修身居参知政事(正二品),苏辙身居尚书右丞(从二品),苏轼身居礼部尚书(正三品),韩愈身居吏部侍郎(从三品),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而苏洵、苏轼、苏辙,因文学成就突出,合称“三苏”。

许多人对苏洵的印象,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人知道他被写进《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洵27岁发愤读书,28岁参加科考,但未及第;29岁又参加科考,虽举进士,但未中制策,即参加进士科考但未通过殿试。后潜心苦读,通晓六经百家,以《权书》《衡论》《几策》等闻名;经欧阳修、韩琦等推荐,以秘书省校书郎身份入仕,主持修纂《太常因革礼》。

尽管苏洵屡考不第,但在教育苏轼苏辙上有一套,他自己不是死读书的人,对两个儿子教育就很灵活,比如藏书,对一些好书奇书,苏洵看后故意藏起来,引得两个儿子因“猎奇”而偷看;或以奖励的办法,鼓励两个儿子读书并提问。比如抄书,他让两个儿子以抄书来读书,规定经典抄一遍读一遍。还有游学,苏洵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人,他也经常带着两个儿子走访名师高仕,和两个儿子一起同题作文比赛。

在苏洵的引导下,苏轼苏辙读经史百家,两兄弟初出茅庐参加科考,便双双高中,一举成名。苏辙后来回忆说:“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与名满天下的哥哥苏轼相比,弟弟苏辙似乎埋没在哥哥光芒下。许多人对苏辙的了解,除了“苏轼弟弟”的名头外,其他知之不多,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说不出他有什么代表作。

虽然名气不如苏轼,但苏辙也有光彩耀人的人生。连苏轼自己都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无论他人和后人如何比较评价,苏轼和苏辙间的兄弟情谊,都贯穿了他们一生。

苏辙只比苏轼小两岁,年纪相仿的兄弟二人,从小一起读书与成长,科场共搏击,仕途同起落。彼此不仅是手足,更是人生路上最为信任和持久的知音与挚友。青少年时期,他们一起在老家眉山度过无忧无虑的时光;入仕后,二人聚少离多,但从未中断联系,诗文唱和伴随着他们一生。那些互相交流的诗词佳句,既是研究宋史的宝贵资料,更是他们兄弟情深的明证。

苏轼一生许多著名诗词,都与苏辙有关:“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旷世名句,“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的毕生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喟叹……

乌台诗案,苏辙得到消息,积极展开营救,写下情深切切的传世名文《为兄轼下狱上书》,并向朝廷请愿:只要能为兄长赎罪,愿免一身官职。情绪低落的苏轼在狱中,给弟弟写下诀别诗,把一家人都托付给弟弟照顾,“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因。”此后,两兄弟又多次贬谪调迁,但在艰难时局中,一直相互支持勉励。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农历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辙送苏轼出海,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这是兄弟二人最后一次相见。

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苏辙在祭文里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苏轼也在写给好友的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轼和苏辙,不仅是兄弟,更是知己和挚友,纵然人生漂泊聚少离多,但他们的感情从未疏远,“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大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才识》中写道:“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称号由此而来。朱德元帅曾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一门三文豪,“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大家熟知;“小苏”苏辙官做的最大,政绩斐然;父亲“老苏”苏洵,著的《颜书四十韵》等名篇,历来被视为经典,作为父亲的成功,更是为人称道。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曾说:“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基本修养”,那到底是怎样的家学,让三大文豪同出一家门呢?

眉山,古称眉州。两宋期间,眉山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这个“进士之乡”的眉山,就是苏洵父子的故乡,但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中进士的。

苏洵二十七岁前,读书并不认真。苏洵的两个哥哥打小读书就努力,并早早考中了进士。两个哥哥功成名就,苏洵却整日瞎混,乡人问苏洵的父亲苏序为何不对苏洵严加管教,苏序答:“犬子年幼,心性未稳而已,何必担心?洵儿特立独行,定非凡人,倘加以磨炼,定有出头之日。”

苏氏家风优良,一路传承,苏序在家风影响下,也成了无私之人。苏家在眉州,有不少良田。苏序不像别家那样大量种植稻米,也不储存稻米,还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存了三四万石,乡人都不知道他为何这么做。后来,荒年歉收,苏序开仓散粮,先给近族近亲,后给妻子娘家人,再后给他家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

这时乡人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易霉变。由此可以看出,苏序有忧患意识,熟悉农业知识,乐善好施,他的人品对后辈影响深远。不过,苏序对于后辈的文学并无大的影响,只是一点,苏序名字的“序”,难坏了常写序的“三苏”,尤其是最出名的苏轼。

因为苏轼是个名作家,写序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苏轼若用“序”这个字,便是对祖父不敬。他只好把作品中所有的“序”,都改为“引”。不称父母与祖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很古老的风俗,这种禁忌是禁写当朝皇帝名字的禁忌而起。苏序去世时,苏轼十二岁,多年之后,深爱爷爷的苏轼,请求曾巩为爷爷写了墓志铭。

曾巩在《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序)墓志铭》中写道:“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苏序为人豁达,乐善好施,到老年时才开始作诗,不过只是作了一些通俗简单的诗,并无作品流传下来。

苏序的儿子苏涣和苏洵后来都成了名士,“三苏”的作品更是流传千古,着实给苏序老人家长了脸。十九岁那年,在苏序夫妇的安排下,苏洵娶了当地富家程文应的女儿为妻,这位程小姐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温良贤淑。娶了个富家的小姐,不久后还有了女儿,但苏洵并没有尽丈夫的责任感,依旧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

二十七岁那年,苏轼出生,苏洵的态度才渐渐发生转变,也慢慢开始应承父亲苏序对他的期许。或许是感动于妻子长久以来的辛苦持家,或许是看到哥哥前途光明,相较之下自己羞愧难当,或许是感受到身为父亲的责任感,苏洵从此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他开始发愤读书,争取光明前途。

苏洵发愤读书之后,对自己的要求格外严格。有一天,他在书房整理以前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将从前的数百千书稿通通焚烧,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写出传世名篇。苏洵对两个儿子要求也十分严格。六十多岁时,身在海南的苏轼,梦到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场景,仍惊出一身冷汗:“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因为贪玩,没及时完成父亲布置的作业,很害怕父亲责罚,心中焦躁不安,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惶恐。苏轼八到十岁之间,父亲苏洵外出求仕,吃了很多闭门羹,开始四处游历。父亲不在家的时候,苏轼从张易简道士那里退了学,改由母亲教读。一天,母亲在教苏轼读《范滂传》时,苏轼突然问:“母亲,我长大后可以做范滂那样的人吗?”母亲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范滂是一个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清官。在党锢之祸中,他被诬陷,朝廷下令缉拿他,县令郭揖欲弃官与他一起逃亡,他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

死前,他母亲赶来与其告别,范滂对母亲说:“弟弟仲博孝敬,足可供养母亲,我现在将跟随父亲于泉下,存亡各得其所,希望母亲不要过度悲伤。”范母则说:“我儿能与忠直之臣李膺和杜密齐名,应当死也无遗憾。你今天得到好名声,不必再求高寿,二者何必兼得。”听了母亲的话,范滂安心赴死。

程夫人与苏轼的一问一答,体现出程夫人的教育观念——不仅重视言传,同样重视身教。母亲对兄弟俩影响大,伯父苏涣对兄弟俩的影响也不小,苏涣是当地的第一位进士,兄弟俩从小就将伯父视为偶像,伯父的勤奋上进,给了兄弟俩鼓舞。父亲苏序去世后,苏涣回乡守制,在朝夕相处中,苏涣对两侄子的教诲,让兄弟俩受益匪浅。

苏涣告诉兄弟俩:你们要严于律己,做事要有始有终,切忌半途而废。如果才能不如别人,多努力,勤能补拙。伯父的谆谆教诲,兄弟俩受益良多。后来,苏辙将此事记于《伯父墓表》中:“予少而读书,师不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涂,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学者虽寡,而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苏轼十二岁时,屡考不中的苏洵结束游历,回到家中,正式教二子读书。苏洵为两子取了学名:兄名轼,字子瞻;弟名辙,字子由。苏洵后来还做了《名二子说》一文,说明二子的性格以及名字的由来,以此告诫儿子,并且表达对儿子的期望。“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轼”指的是车厢前供扶手的横木,没有它,并不影响车辆使用,只是车会不美观,苏轼生就聪颖豁达,苏洵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不要锋芒毕露。“辙”指的是车轮碾压过的痕迹,天下车皆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没车辙的份,但如果出现事故,也不会怪罪辙身上,苏辙向来沉稳内敛,苏洵为他取名“辙”,希望他安稳的度过一生,避免祸端。

在父亲的引导之下,苏轼苏辙读了大量文学经典,苏洵一直未能考中,从而放弃再参加科考,却并没丧失对儿子的信心。苏洵虽然发愤读书成效显著,但过高的才气与创造力,有时反而成了科考的障碍。好多有才气的文人,像词人秦少游,就和苏洵一样屡考不中。在亲自教二子近十年之后,苏洵带着二子去成都拜见太守张方平,张方平欣赏父子三人的学识和修养,建议苏洵带着孩子尽快去京城应试,临行前,张方平还为苏洵写了一封举荐信,收信人是欧阳修。

到了京城之后,苏轼苏辙不负众望,同榜高中进士。这时,从眉州传来消息:程夫人已于本年四月初八去世。父子三人强忍悲痛,匆匆赶回家,为程夫人寻了一块上好的墓地,将她安葬。依礼守制近三年之后,父子三人搬离眉州,开始在京城定居。“三苏”也开始了一波三折的政治生涯和波澜壮阔的文学生涯。

程夫人是成就“三苏”的重要人物,没有她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她的辛勤持家,苏洵不可能27岁一心向学,成就自己的事业;没有苏洵的觉悟和结识京城名流,“三苏“可能还困在眉山,没有这么幸运地认识那些赏识、提携他们的伯乐,也不可能这么早就扬名京城。

苏洵在决意携子游京之后曾有这样的感叹:“一门之中,行者三人,而居者尚十数口。为行者计,则害居者;为居者计,则不能行。恓恓焉无所告诉。夫以负贩之夫,左提妻,右挈子,奋身而往,尚不可御……今也望数千里之外,茫然如梯天而航海,蓄缩而不进,洵亦羞见朋友。”(苏洵《上张侍郎第一书》)

程夫人对苏轼的培养,有这样一段文字:“公(苏轼)生十年,而先君(苏洵)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少年时代母亲给予的这种名节教育,在苏轼的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以从苏轼一生“微官敢有济时心”的抱负和“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的实践中看到程夫人的教育之果。正如《宋史·苏轼传》所说:“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程夫人因为助夫教子,颇有成就。

“三苏”出现在宋开国百年前后,“三苏”悉数从眉山走出,既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