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董元奔史论选022

董元奔2025-10-25 15:42:26

董元奔史论选022

——周成王铤而走险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自2012年以来在各大网站创作了大量史论,短到千字文,长到“万言书”。《董元奔史论选》择其中3000字以内短篇,依据作品内容的历史时序重新校对后选发。

 

周成王姬诵(前1055-前1020),周武王子,周公旦侄。

 

公元前1043年冬,周武王驾崩的时候,成王才十三岁。而那时候,由于周朝刚刚建立不久,天下还不稳定,于是,周公摄政。周公摄政对于周公在拓展疆土、平定内乱、推行长治久安的宗法制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周朝能有八百年国祚,说到底是与周公摄政那六七年分不开的。但是,周公摄政却并不是周武王临终前指定的,这当然是不合法的,于是就引发了成王的另外两个叔叔管叔、蔡叔的叛乱,当然,叛乱被镇压。公元前1036年冬,在完成了周朝能够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之后,周公还政于成王。那么,到底周公算不算忠臣呢?

 

从周公智慧而周密的为政方针和举措来看,他是忠臣;从周公还政于成王来看,他是忠臣。而从周公自作主张代行天子权力来看,是不忠的;至于他还政于成王是不是出自自愿,尚无历史资料可以佐证。但是,除了自任摄政王,至少还有四点可以论证周公的不忠。

 

一是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封国鲁国(大致为今山东中、南部)转封给儿子伯禽,自己重新分封了一块,而且命名为周国,范围在今陕西宝鸡市。封周公为鲁国国君是周武王的诏令,周公本来就已经着手筹备鲁国的立国事务了,突然武王驾崩,周公匆匆赶回京都摄政,同时派自己的长子伯禽赴鲁国主持建国事业。三年后即公元前1039年,周公作策命之书《伯禽》,正式封伯禽为鲁国国君,而周公自己则成为所谓周国国君了。当然,做了周国国君的周公依旧自领天下摄政王。

 

二是周公迟迟不还政于成王。无论是按照夏商古制,还是周公自己制定的周礼的要求,君主正式就职必须年满十四岁。周公摄政的时候,成王已经十三岁了,就算是为天下长治久安计,周公第二年还政后未必就不可以重臣的身份继续推行各项制度。周公迟迟不还政,肯定遭到了包括成王在内的上层统治集团的抵制。周公摄政三年后封儿子为鲁君,封自己为周君,大概就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是周公为了被迫还政之后可以外靠伯禽的鲁国,内依距离京师不远的周国牵制天子所采取的措施。

 

三是周公跟召公、吕太公的关系微妙。周公摄政,引起大部分贵族的反对,凭借管叔、蔡叔、召公、吕太公这些王族大咖和重臣的威望,大家跟周公坐下来商量一下也许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比如采取联合摄政的方式,这在周朝后来的历史上就出现过,但是管叔、蔡叔不仅公开叛乱了,而且还跟殷商旧贵族联合起来叛乱。在新生的周朝危急存亡的关头,召公和吕太公暂时搁置了对周公的争议,共同配合周公平息了叛乱。叛乱平息之后,早先的内部矛盾自然就会重新浮上来,史书并没有这么记载,但是,周公的行为可以从侧面说明问题。对待吕太公,周公在东征殷商旧贵族时,顺便借胜利之师的军威,吞并了东部沿海(今山东沿海)的几十个部落小国,把周朝的疆域扩大到海边。要知道,今山东地区当时有两个诸侯国——吕太公的齐国和周公(后来是伯禽)的鲁国,新拓展的领土自然就并入齐国和鲁国了,而且齐国并入的多,这样,得了便宜的吕太公就不做声了。对待召公,周公采取“分陕而治”的策略,周公以硖陌(今陕县西南)为界,把天下分为东西两部分进行管理,召公负责西边,周公负责东边,召公拥有了这么大的权力,自然也就不对周公摄政说什么了。

 

四是成王违嘱。周公临终前给成王遗嘱,希望成王把自己葬在文王、武王的陵墓旁,按照《史记》的说法,周公希望跟文王、武王一起永远护佑周朝。但是周公死后,成王没有理会他的遗嘱,而把他葬在他自己的封国。文王和武王的陵墓分别在今陕西咸阳城郊周陵乡崔家村和费家村,两陵相距只有一公里,古代帝王陵很大,一公里的距离等于是比邻而居。而周公的陵墓在周国的毕(今陕西岐山西北郊),距离文王、武王陵大约一百二十公里。周公毕竟代行天子职权长达七年,按照商周之际的思想,周公是得到天的“授权”的,周成王违背周公遗嘱,固然是为了肃清周公在京师的影响力,以方便自己甩开膀子执政,但是他知道他会遭受天谴的,但是他还是豁出去了。果然,周公刚葬下去,天就刮起暴风,以至于周公墓附近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成王赶紧拿出事先写好的《亳姑》一文,向天祷告请罪。

 

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周公的行为在当时是被认为不忠的。而成王冒着遭受天谴的危险也要违背周公遗嘱,可以想象成王从十四岁开始为夺回权力进行了多么复杂的明争暗斗,也可以想象成王对周公的恨是何等的深。当然,成王只活了三十六岁,不知道他临死前是怎样回想当年的《亳姑》之祷的。

 2025年湘学论坛1

【作者简介】董元奔,1971年生于江苏宿迁,高等教育工作者,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和诗人。早年在教育主管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后创办江苏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机构和某高校全日制特色系部,2012年开始结庐闹市从事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独立研究和相关写作。已在大型网站和一些传统媒体发表文史哲学术论文、文史随笔、新旧体诗歌约六百万字,其中文史哲论文约300篇。有论文或长文获人民日报出版社专题征文一等奖、中华诗词学会梅尧臣诗学奖、中国楹联学会楹联学术奖、今日头条57篇次青云奖、中国散文网专题赛事一等奖等。近年常应邀参加由985、211高校或高等级学术机构主办的社科类学术研讨会,比如:山东师范大学第37届中华诗词(李清照词作)研讨会、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学术会议、中华诗词学会宋诗宣城研讨会、福州大学“中华诗词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2025年“湘学论坛”、河海大学长三角水利文化学术会议,上海交通大学首届(2025年)诗词教育与研究论坛,等等,相关论文入选研讨会论文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