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我的执教生涯(小学阶段)

郭志锋2025-10-23 18:18:42

我的执教生涯

(小学阶段)

 

作者:郭志锋

 

从1986年7月师范毕业算起,至1998年7月借调至县委宣传部,我整整做了十二年的一线教师。小学十年,初中两年,其间的经历,足足可写两部长篇散文。

小学我教了四所学校。

第一年在离家100多里的皂口小学,在那儿主要有五件事值得一记:一是我遇到了许多质朴、淳厚的乡亲,其间不乏主动向我“示好”的纯真少女(我已就此写过一篇散文《夜色如水》,先后刊发于《西安晚报》和《攀枝花文学》);二是我遇到了许多天真可爱的学生,比如替我抄写文学作品的廖守好、还有很爱唱歌的渔家孩子肖琴香;三是我遇到了许多好领导、好同事,比如镇中心小学校长黄南生(现已故,他曾冒雨前来,悄悄地听我上了一节课,并当场决定次年一定要将我调到中心小学任教)、将我从镇里送到皂口的民办教师王礼奎、我的同事代课教师曾勇(已迁移至高陂)、同事曾庆禄(亦迁在高陂);四是遇到了几个令人难忘的高中生,比如将我留宿在沙坪中学的肖春云(现在县自来水公司工作)。那天黄昏,我坐着班车、一路风尘赶到沙坪,却得知皂口小学远在20多里之外的赣江边。无处可去的我,幸遇一群晚饭后散步的高中复读生,幸运得到他们的热情邀请,从而有了借宿之地,免除了露宿野外之困……(我已将此事撰写成散文《那年,我去山乡任教》,先后刊发于《井冈山报》和《江西工人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五是由于周末难以赶回潞田老家,这一年多次跑到武术中学去蹭饭,从而有了几十年的好友梁亮评,又因为多次从罗塘乡路过,从而多次落脚于在村背小学任教的同班同学罗宏金处,从而不断加深了两人(两人在师范就是同窗好友)之间的情谊。

第二年至第四年,在潞田中心小学。这一年得益于初三班主任梁圣萱老师(其时,曾担任潞田中学教导主任的他已被提拨为镇中心小学校长)的帮助,我被县教育局调回到潞田中心小学任教。在那儿亦有六件事值得一记:一是有幸与初中同班同学香莲同事,并发展成为恋人、爱人(期间,香莲不顾所有人的反对,1989年毅然与我结婚,1990年暑假生下儿子),伴随一生(此事我已写成散文,最早发表于《江西青年报》《当代青年》等);二是班主任梁校长主动替我做媒人,且为此受了不少委屈(此事我已写成散文《记得那棵无患子》刊发于《江西工人报》);三是在这儿我开始了中文专科的自学考试,并接续了原来的文学爱好,再次尝试写作,毕业后的第一篇散文《奔腾的赣江》,1987年发表于《井冈山报》,期间,我不断地向县广播站投稿,经常在乡信用社领取三五块钱的稿费(稿费从乡信用社发放一事,至今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四是梁校长因为被下属联名告状而怀疑我从中作梗,1990年将我发配至村完小(后来他才得知真相,后悔不迭);五是期间,有一次我娘突然发病,肚子疼得厉害。没钱的我坐在乡信用社的台阶前哭,是香莲(当时还是女友身份)求乡信用社的会计刘艾青(她是香莲父亲,也就是后来成为我岳父的朋友),才让我借到了救命的三百块钱,从而带着娘去了遂川县人民医院。六是1990年团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带队到中心小学考察我,经研究决定将我调入团县委工作,本来要我7月4日上班,可因为香莲预产期是7月14日,我只好先回家。哪料回到家后,香莲直到7月31日才生下儿子。期间团县委曾打电话到中心小学,校长接了电话,居然不通知我去上班,从而错过了一次调动机会。

第五年在离家十几里的东村小学。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很多,值得记忆的事也有一些(拟另外撰写散文),这里略记三件:一是校长郭振俨值得我一生尊重。郭校长看到我从中心小学调到东村小学任教导主任,很是惋惜和同情,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一条龙,我们这个小池塘根本养你不住”。每次只要我一提回家,他非但立即答应,而且还要骑上自行车送我一程,再三嘱咐路上注意安全;二是这一年,我频频在《江西教育》杂志上露脸,发表各类文章,引发了县教育局对我的严重关切(此事是后来县教育局领导告知我的);三是在这儿遇到了我的初中女同学,她多次给我送米果和水果,让我十分感动。

第六年至第十年在寨下小学(香莲的娘家所在行政村)。于我而言,寨下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因为我的祖母、我的母亲和妻子,他们三代人的娘家都在这个村。当时老舅还在,时常到学校来看望我,偶尔留在学校喝点小酒(我调到县城后,多次邀约他,他却始终没来过)。那里发生的故事千千万,可以写上几百页。但在这儿,我只想记下八件事:一是在这里,我经常一个人躲在学校的后山上静静地看书。不但考完了中文专科,而且自学了中文本科和法律本科(但我各考了十门课程之后,没有接着考,因为误认为一纸文凭没啥意思);二是再度与我妻子在此同事,三口之家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那时学校共有八个老师,四男四女,经常组织文体活动,关系融洽),我的儿子也在这里度过了非常快乐的几年,他的笑声治愈了我不满足于现状的苦恼(受到电影《人生》中高加林的影响,我的心里一直做着调入县广播站做记者的梦);三是期间,我在镇街上建了一幢新房(属于全镇中小学教师第一批建房者);四是在这儿,我有了更多陪伴各位亲戚的时间(比如香莲的堂姐到学校当了一年厨师,经常与我的三口之家一起吃饭。再比如老舅妈过世,我得以全程参与,送了她最后一程。而老舅的入土为安,身在县城的我,却没能到达现场,也没看上最后一眼);五是在这儿,我的课堂教学开始崭露头角。既多次在全县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奖(有两次是第二名),到全县所有乡镇作巡回示范教学,又多次在《江西教育》《吉安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获得全省一等奖,并到宜丰县领奖;六是从这儿,我突然接到了调往韶口中学任教的通知,终于离开教了十年之久的小学。七是1994年暑假我曾到广东惠州一带找工作,也曾考入新创办的惠州青年报社,但因为祖母不愿我离开故土,逼得我放弃了这份工作,否则我过的是另一种生活;八是我在这儿先后登上了《诗林》《中国教育报》《诗神》《青岛文学》等报刊的版面,特别是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散文《歌在情深处》,发表在《江西广播电视报》上的评论等篇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