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黄花山红军纪念馆
作者:张晓秋
生若为豪杰,死必成鬼雄。生若为千千万万的生灵去拼搏、去奋斗、去浴血奋战、去慷慨就义,死就必然会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座青山永永远远地记载下来,镌刻于山石之上,铭记于岁月之中,永垂不朽。
出阆中城,人皆知黄花岗而不知黄花山;入阆中城,世人皆知黄花山而未必知黄花岗。黄花岗有七十二义士,黄花山之仁人义士何止千百个七十二!黄花岗义士,人人有名有姓;而黄花山义士多为无名之卒,留名留姓之辈不足百一。英雄不问出身,贩夫走卒亦知击楫中流,黄花山等同于黄花岗,浩气长存,英烈永驻。
今人谈及红军,津津乐道莫过于雪山草地。二万五千里,是一段血与火篆刻的峥嵘岁月,是一段用豪气和毅力抒写的壮烈史实。然则,埋魂于黄花山的红军,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说过金沙江、大渡河……他们在雪山、草地之前就英勇牺牲了。他们还未来得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在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战斗中,他们前仆后继、就地埋骨,黄花山只是一座巨大的陵园,魂聚于黄花山,骨却不知远在何方。
遥想一百年前,英雄恰逢出生。时势容不下弱者,世事逼迫着弱者去抗争。多少世人不知道的战役,多少今人无法理解的压迫和剥削。多少次风餐露宿、衔枚急行,多少次枪林弹雨、短刀相搏……
百年间,多少人来到了世间?百年间,又有多少人离开了这个人世?有多少人为名为利而死?有多少人追名逐利而亡?然而百年来,勒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与黄花山万古长青、与嘉陵江万年长流的,就只有这些黄花山的人们了。这座城市记得他们,这里的人们记得他们。古色古香的重檐将他们融入到过往的历史中,金碧辉煌的殿宇让他们在这个新生的、古老的千古文化名城中蓬勃重生。满山的苍松翠柏以一种永不退缩的碧绿诠释着当年的激越和忠诚,那种铮铮铁骨,一如殿前的红梅丹桂,越是风刀霜剑,越是玉骨飘香。
同饮嘉陵水,同食保宁粟,立足于阆苑仙境,百前年的保宁和百年后的古城,是如此地相似,又是如此地不同。古城还是那个样,锦屏白塔高耸入云,黄花、腾王隔江相望。半颗蒸馍,足以解馋。一碗牛肉凉面,还是你我的最爱。
古城终究还是变了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桥二桥南北飞虹。嘉陵江上,碧波摇曳;华光楼前,游船争渡。此乃千古未逢之清平和乐世界也!
人固有一生,无论如何艰苦卓绝,也当轰轰烈烈活一世;人固有一死,无论如何艰险困顿,自当为仁为义而死。若是吾辈之死能换得世间太平、世人安居,那么哪怕粉身碎骨、锉骨扬灰,又何惧何畏?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