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刍议潜规则

郭松2025-10-19 05:47:40

刍议潜规则

 

郭松

 

多年前,读学者、作家吴思的《血酬定律》,其中对潜规则有详尽的描述,受益匪浅,却又感到有点茫然,有越读越复杂,越读越可怕的感觉。

潜规则是相对于明规则而言的,是指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不公开的、又广泛认可的、得遵循的一种规则,是支配人们行为,无处不在,捉摸不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一种规则。

各行各业恐怕都有潜规则,父母为老师能对孩子好些,送张购物卡;子女为手术的顺利完满给医生塞个红包;打官司希望能公正些让法官笑纳点意思……潜规则这个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的,但究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吴思先生给出的定义: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可以使互动各方冲突减少而降低成本;但因其背离正义观念,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从而获得正式规则不能提供的利益。归纳起来也就两句话:说的不能做、做的不能说。

曾经听人说过一个段子:说股票是毒品可都在玩,说金钱是罪恶可都想捞,说美女是祸水可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可都想爬,说天堂美好可都不愿去。之所以有这样的潜规则,是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关的。史书就少有遵循秉笔直言的原则,而是用所谓春秋笔法的潜规则来叙述的,有“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的话。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信奉的是“难得糊涂”,推崇的是“未可全抛一片心”,让人雾里看花,迷离恍惚,不得要领,玩的是文字游戏,到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最经典的是曾国藩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算是把这潜规则用到了极致。

规则是人定的,原本是服务于人的,而今却成牵制人的桎梏,这不仅仅是多出一个“潜”字那么简单。潜规则,不仅仅是在明规则之下,更在于人的内心中个人意识的膨胀。人是社会的动物,彼此争夺,逐渐形成一种大众行为,从而产生相应的、见不得光的规则。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所有人都不会谈论它,这恰是一种默许的态度,推波助澜,无往不利。

《水浒传》有个好汉林冲,屡遭官府奸佞陷害,无奈只好到水泊梁山落草,可白衣秀士王伦嫉贤妒能,抛出“投名状”,用江湖中的“潜规则”刁难林冲。所谓“投名状”,并非用纸写一文书表达入伙意愿,而是要求林冲下山杀一个人,来显示入伙的决心。面对江湖中的“潜规则”,“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也只能无奈地选择屈从。

过去,学手艺也是有潜规则的,比如学理发,师傅决不会让你马上“抄家伙”,你得先学会伺候师傅师娘,扫地端茶倒尿罐。两三年以后,才让你在旁边看着师傅理发,至于教不教你手艺,还要看你是否有悟性或师傅发不发慈悲。

官场有没有潜规则呢?有,谁都没看见;没有,就闭目塞听了。论资排辈、看领导眼色行事、官大一级压死人、朝中有人好做官等,恐怕就是官场的潜规则。这几年,官场规则也在变化更新,比如,提拔重用干部,应该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衡量和选拔,可某些地方提拔干部未必就是按照这个标准。“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如你顺从这潜规则便升迁,反之便升迁无望,理由是“有待磨练”。

老百姓大多是本分的,希望这世上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纯洁和善良的。然而社会上偏偏有许多肮脏与龌龊的事情,这让老百姓很无奈。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不算什么——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嘛。可潜规则并非都一厢情愿,时常有人撕下一些伪君子的面纱。

潜规则究竟从何起源?真是个难解之谜。一是潜规则属意识里的东西,无形无态、无凭无据,十分隐蔽;二是潜规则自古就有,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私下里操作;三是潜规则涉及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且规矩和内容逐时而迁,无从考证。

如此说来,要想把潜规则说清楚、弄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活在世上,就得接触方方面面的潜规则,可以不理会、不接受它,但要违背、抗拒它,甚至打破它,却需要勇气、需要代价、需要力量。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降妖除怪,历经艰辛,终于到达西天大雷音寺。按说佛门净地,远离尘世,本该无私无欲,无争无扰。哪想到,阿傩、伽叶掌管经文的佛尊,竟向唐僧师徒说:“有什么人事送给我们”。开始,唐僧师徒不懂何为“人事”,被两个佛尊戏弄,又遭受一次白本经文的磨难。最后,唐僧不得不将紫金钵盂送给两个佛尊,这才取回真经。原来这佛门净地,也有潜规则。

过去,某些拉车、摆渡和挑脚的人很阴毒,人、车、船行至半山腰或水中央,这些人常用“车坏了”“腿疼了”或“船漏了”等借口,来敲诈搭乘的客人。开旅店的人往往利欲熏心,暗杀住店的客人图财害命;官府的衙役也利用职务之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坊间才编出“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的口头禅,道出老百姓对这些潜规则制造者的愤恨。

前几年,某些教练的潜规则,是“吹黑哨”,某些医生的潜规则是收“红包”,某些教师的潜规则是“办辅导班”,某些商贩的潜规则是往猪肉、牛肉里注水,某些饭店的潜规则是偷偷使用地沟油……

这些潜规则,是历史沉渣的泛起,是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阵痛,也是人性堕落与社会道德伦理颠覆的怪象。虽不能大惊小怪,但也不能默然置之。近些年,已经掀起“打黑除恶”的风暴,那些制假贩假的商家、那些作恶多端的村匪路霸、那些鱼肉百姓的黑帮恶棍,如同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想起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尽管目前社会上的潜规则还存在,但它成不了大气候,因为真理和公正是不可战胜的。每个有热血、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也不会赞成什么潜规则。潜规则就像冬季的冰雪一样,必将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解冻、融化和消失。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