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刀子嘴”的人未必有“豆腐心”

郭松2025-10-18 03:27:21

“刀子嘴”的人未必有“豆腐心”

 

郭松

 

时常听人说,某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意思是,某人嘴上厉害,心地却善良。可在生活中我发现,“刀子嘴”的人,未必有“豆腐心”。

因为没有恶心的人,是说不出伤人的话的。 这里说的“恶心”,不是处心积虑害谁、坑谁的那种“恶”,而是内心的“不平”,这种不平,其实是一种“恶”。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循理是善,动气是恶”,意思是,人的行为应遵循天理而不被情绪左右,这一观点与“心平是善,动气是恶”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述略有差异。

恶并不只是杀人放火、坑蒙拐骗的极端行为,那些激动、生硬、甚至吼叫的语气,在阳明先生看来就是“动气”,就是恶,是“恶心”催生的“恶语”。你或许不承认自己是坏人,但那一刻,你的心确实是“恶”的,“恶语伤人”,是不能回避的事实。

现在很多人,是“学了礼仪,没学天理”;学了礼貌的“相”,却没学礼貌的“心”。礼貌是外在表现,“心”(天理)才是根本。

“刀子嘴豆腐心”,我不认同这种说法。真有一颗豆腐心,一颗善良的心,是不会在嘴上伤别人的。所谓“刀子嘴豆腐心”,无非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托词。语言不容小觑,既能温暖人心,也能伤害人心。那些“刀子嘴”的人,每一句尖锐刻薄的话,就像一把利刃,毫不留情地刺向他人。真正善良的人,应从心底流淌温和与关怀。

从这个角度看“刀子嘴”就是“刀子心”。特殊情况当然有:比如某些极端情况下的急不择言。但大多数时候,刀子嘴的背后,是一颗“不平的心”,心不平,就是“恶”,就是“刀子心”。为何很多人一辈子“刀子嘴”改不了?是他们总用“我是豆腐心”来安慰自己,麻醉自己。常听人说:“他这人就是嘴不好,但心是好的。”“你别介意,他说话直,但人不坏。”

这种说法要从两面看:所谓“心好”,通常是指这人在大是大非上还算“正直”、不算“坏人”。但一个人要想在一生中有所进步,是不分“大恶”“小恶”的。佛教经典《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心无挂碍”没有说只无大挂碍、却可以留着小挂碍;在挂碍这件事上,是不分大小的。

语言,从来不是轻飘飘的风,而是有分量的锤。《三国演义》里,祢衡击鼓骂曹,堪称三国“第一毒舌男”。才情满腹的他,瞧不上曹操的作为,于是唇枪舌剑,把朝堂搅得风云变色。他的言辞犀利如刀,可结果呢?曹操容不下这份尖刻,祢衡虽满腹经纶,却落得个被辗转弃用、身死异乡。祢衡或许自恃正义,觉得心底磊落,话糙点无妨,却不知那伤人的话一出,便斩断了诸多善意与包容的可能。尖刻之语,先伤的是人心,他人在刺痛之余,哪还有心力探究隐藏的柔软?

生活里,类似的事情也很常见。邻里之间,有人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扯着嗓子开骂,什么难听话都一股脑儿往外倒,美其名曰“我就是心直口快”。被骂的一方委屈、愤怒,原本和睦的关系瞬间裂出一道鸿沟。事后,口出恶言者或许觉得自己不过是一时情急。可那受伤的邻居,每每想起那些刺耳的字句,心里的伤疤就又痛了几分。这时候,所谓的“豆腐心”丝毫起不到抚慰作用,毕竟,语言造成的创口已经鲜血淋漓。

亲人之间更是如此,父母教育孩子,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这是为你好”,可出口的话是“你怎么这么笨”“看看人家”……稚嫩的心灵,在一次次言语风暴下,蜷缩对爱的渴望,自卑与叛逆就此生根发芽。夫妻之间,一个带着疲惫回家,迎头撞上另一个的冷言冷语:“天天这么晚回来,家里的事不管了”,温情被冰封,爱意被消磨,温馨的港湾掀起惊涛骇浪。那些打着“为你好”幌子的“刀子嘴”,在日积月累中,将亲密关系割得千疮百孔。内心的爱意和关怀,被硬邦邦的话挡得严严实实。

真正的善良,应是心口如一的温柔。就像冬日暖阳,不灼人,却暖身又暖心。印度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言语之间,皆是平和的劝解、诚挚的呼吁,没有攻击性的言辞,却凝聚起千万人追寻自由与正义的心。

“刀子嘴”,切断的是情感纽带,破坏的是人际和谐,即便怀揣着“豆腐心”,也不过是自我安慰的臆想。人生像大海一样茫然,人们都渴望被温柔以待,那就先从修炼自己的嘴开始!舍了那伤人的“刀子嘴”,捧出一颗赤诚柔软、言语温和的“豆腐心”。

 IMG_20250808_171622.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