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家乡的“滚冰节”
作者:廉世广
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五除了吃元宵、放烟花、猜灯谜,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滚冰”。
滚冰是黑龙江特有的民间节日习俗,自古就有“十五十六走百病,正月十五轱辘冰”的俗语。轱辘,东北方言,就是“滚”的意思。滚冰一股都是在元宵节的晚上进行。当人们吃过晚饭,便扶老携幼到外面去观灯,看烟火,然后会找到一个空旷的冰场,念着“轱辘轱辘冰,来年不得病”的俗语,在上面尽情地打滚儿,祈愿未来的一年远离霉运,健康和美。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滚冰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元宵可以不吃,冰是一定要滚的。正月十五的晚上,村里村外到处都是人,欢声笑语,人声鼎沸,各种烟花在空中竞相鸣放,鞭炮声噼噼啪啪,彩灯冰灯光彩夺目,将节日气氛拉满。
人们看完了烟花,观完了彩灯冰灯,便陆续涌向村边的河畔。此时银盘当空,如水的月光洒在洁净的冰面上,如诗如画。人们的到来,让寂静的河面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大人们,孩子们,男人们,女人们,在脚底触碰到冰面的那一刻,就像中了灵动自由的魔法,身不由己地滑倒在冰面,顺着惯力滚动起来。左滚右滚,怎么舒服就怎么滚,在滚动中发出欢笑和尖叫,似乎要将郁闷了一个冬天的浊气全部释放出来!
也有到井沿去滚冰的。那时候,全村人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井很大,井边有饮牛马的水槽,一到冬天,那里便结满了冰,而且越积越厚。与河里的冰不同的是,井沿的冰是乳白色的。可不管是什么颜色的,井沿的冰也是能滚的,只是这里空间有限,远不及村边的河面自由开阔。那时我曾不经意间想过,到封冻的大江上滚一次会是什么感觉?大海里会不会结冰?
“冰”谐音“病”,滚冰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是人们认为滚冰能滚掉身上的病气、 晦气和灾气,在新的一年能平安健康,万事顺利。一切不吉之气,通过在冰面上一滚,便都让冰雪沾去了,然后就滚远了,春天冰雪一化,就被河水冲走了。这当然是人们崇拜自然,祈福避祸的一种美好想象。
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一个名叫王小的纯朴后生,常年以砍柴打鱼为生。为了给母亲抓药治病,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上山砍柴卖钱,不料摔伤了腿。去抓药时,郎中告诉他回家要用井水熬药。他在井边打水的时候,看到一只冻得奄奄一息的青鞋,便将青蛙带回家为它取暖。半夜时,王小被水声惊醒,只见青蛙变成一个漂亮的姑娘,正用水给他母亲洗澡,一连几天都是如此。王小忍不住问她是谁? 姑娘见再也隐瞒不住了,便说她是龙王的三女儿,由于在今年冰期前没有赶回龙宫,只得在井边取暖,不料一天比一天冷,眼看快要被冻死了,想不到遇到了好心的哥哥。就这样,龙女和王小很自然地相爱了,结成夫妻。不料就在他们和和美美地度过第三年的元宵节时,冰面上出现了一道巨纹,龙王用独角豁开江面,将龙女抓回,并想在来年的正月十五用瘟疫惩罚王小和村民。龙女就托梦给心上人,嘱咐王小正月十五的晚上到冰面上去打滚儿,左打九个滚儿,再右打九个滚儿,就可以躲过瘟疫。于是元宵节晚上,全村老小都到冰面上去打滚儿,果真躲过了灾祸。村民怕独角龙再报复,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到冰面上去打滚儿,渐渐的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延续至今。
滚冰活动像许多民间习俗一样,大多是群众自发的,没有人组织。上世纪初,家乡政府在这个传统习俗中挖掘文化内涵,将其提升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滚冰节。
记得滚冰节那天,应该是小城最热闹,节日气氛最浓的一天。大街小巷,红灯高挂,彩旗飘扬,地面上残存着烟花爆竹的纸屑,空气中弥漫着的烟花的味道。在滚冰节前,人们就做好了充分准备,将一切活动都安排在封冻的江面上举行。大秧歌、耍龙灯、露天电影、篝火晚会,燃放烟花,冰灯彩灯会展、临时夜市等等。滚冰节不仅吸引了县城的居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来参加了,还有外地的游客。夜幕降临,有近万人涌向江面,载歌载舞,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当然,人们不会忘了节日的主题---滚冰。辽阔的江面上人海茫茫,人们将小蜡烛点燃,在河面上摆成各种图形,或将油拌的谷糠、锯末洒成龙形,或每隔数米堆成一小堆,然后将它们同时点燃。孩子们将积攒了半个月的鞭炮全部拿出来鸣放,远远看去,江面灯火汇集,烟花腾空,十分壮观。
人们就在灯火围成的冰面上打滚儿,孩子们撒欢地滚,亲人们温情地滚,朋友们潇洒地滚,情侣们甜蜜地滚,欢声笑语里,企盼着新的一年远离灾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又到了雪花飘飞的季节。一年又一年,正月十五的月亮清辉不变,滚冰的习俗也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永远传承,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