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一本未拆封的书

魏晓庆2025-10-16 15:11:26

一本未拆封的书

 

作者:魏晓庆

 

打扫书房的细尘时,指尖触到一个硬实的纸壳,是本未拆封的《守望的距离》。塑封膜上还凝着细碎的灰,周国平的名字在午后微光里模糊又清晰,我忽然就怔住了——原来有些曾经盼了又盼的东西,早已在不经意间抵达,却被我遗落在了时光的角落。

总觉得思维还停留在童年:蹲在邻居家高高的木门槛下,贪婪的翻阅着三顺哥哥借给我的书,阳光把字晒得暖融融,那时便偷偷想,要是能有一本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书该多好……可转眼,书架已被书籍塞满,精装的、平装的,小时候心心念念的“遥不可及”,如今不过是抬手就能拿到的寻常物件。只是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心境:没有了蹲在邻居家门槛下“大口大口吃书”的贪婪;没有了在蜡烛下凑着光逐字啃读的急切,没有了为一个句子辗转难眠的痴迷,甚至连翻开书页的勇气,都在琐碎的日子里慢慢淡了。

书架上的书摞得越来越高,我与它们最亲近的时刻,反倒成了打扫卫生时。指尖摩挲过熟悉的书脊,《围城》《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唐诗三百首》……每一本都曾是我枕畔的珍宝。如今只能轻轻拂去灰尘,在心里默默感叹:老祖宗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原来不是戏言,当年求而不得的渴望,才是最珍贵的阅读仪式。

年岁渐长,好像慢慢失去了很多“引以为傲”的能力:没了熬夜追书的精力,少了对未知事物的狂热,连曾经信誓旦旦要“读遍天下书”的豪情,也变成了书架前的一声轻叹。但好在,遗憾之余尚有慰藉——如今我偏爱用声音诠释文字,把曾经藏在书页里的感动,化作耳畔的温度。那些没来得及细细品读的书,以另一种方式与我相伴……

走过不惑之年,经历过生活的坎坎坷坷,才懂“平平安安”四个字的重量。不再求大富大贵,只愿家人安康,自己舒心。岁月是最公平的小偷,偷走了年少轻狂,却也留下了清醒通透:这世间最该珍视的,从来不是拥有多少外物,而是自己真实的感受。痛是自己的痛,路是自己的路,无人能替,也无需强求。

往后余生,便好好爱自己和家人,安安稳稳生活,不慌不忙,随遇而安。至于那些未拆封的书、未完成的事,都交给时光,随缘,随心,随意。毕竟人生弹指而过,能守着内心的安稳,便是最好的日子。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