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贵里”早市赶集记
作者:万慧阳
每当清晨,送罢外孙女"小毛毛"入托幼儿园,我与老伴总要沿着晨露未干的街道,悠闲地走上一程。目的地便是千余米外的"黔贵里"早市——这已成了我们老俩口时常的晨课。一来活动筋骨,让老腿老脚也沾些晨光雨露;二来嘛,那些沾着露水的时令菜蔬,那些在田间地头自在长大的鸡鸭禽蛋,总叫人惦记。
说起这片早市,倒要先说说它的前世今生。这块位于观山湖区恒大金阳新世界"黔贵里"外的空地,长约二百余米,宽约五六十米,恰诚信路与枫林路在此交汇,地铁枫林路站C口与D口之间。得天独厚的位置,让它自然成了人流汇聚之处。早先,附近的农户和邻县商户便看中了这块宝地,在小区正大门外摆起摊来。虽说方便了周边住户,缓解了"买菜难"的困局,可拥堵的道路、嘈杂的人声,却也扰了临街住户的清静。城管来了又走,农户躲了又来,像极了孩童间的"躲猫猫"游戏。作为辖区居民,我也曾为此事奔走,既向有关部门反映群众诉求,又就早市的布局、经营时间、管理规范等提出建议。好在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这片空地终于得以规范管理,成了今日这般模样。
如今的“黔贵里”早市?分明是一幅会呼吸、有温度的《清明上河图》!背景不是汴梁虹桥,是我们“黔贵里”外那片曾寂静的空地——天色还裹着青灰,晨光像被揉开的淡墨,轻轻晕在高楼轮廓上,可空地里早已沸腾:人影在晨雾里晃着,声浪裹着热意涌来,泥土的腥气混着青菜的嫩香、鸡鸭的啼叫,一下就冲散了我眼底的困意,连呼吸都变得鲜活起来。
我慢慢往里走,像踏进了一汪暖融融的生活里。最先勾住我的是声响:卖菜大姐的吆喝带着郊县的脆劲儿,“土白菜最后一捆咯,刚从地里拔的,还沾着露水呢!”旁边卖鸡鸭的老汉不说话,指尖拨弄竹笼,“咕咕”“嘎嘎”的叫声就成了活广告;还有卖鱼的中年汉子也在不停地吆喝“快来买呀,刚从红枫湖打上来的鲜鱼,巴适得很”;熟悉的街坊相遇,嗓门陡然拔高,“今儿萝卜便宜,你也多带点!”微信到账的“叮咚”声此起彼伏——这些声音缠在一起,一点不吵,反倒像支接地气的歌,每一句都唱着日子的踏实……所有这些,交织成一曲生动的市井交响乐,每个音符都踏在生活的节拍上。
眼睛在这交响乐里忙不过来了。瞧那韭菜,油绿绿、水灵灵的,束束齐整如姑娘的长辫,还带着晨露呢。番茄不是超市里那般呆头呆脑,有的红得深沉,有的带着青白纹路,有的还留着青蒂,憨拙的模样里透着自然的诚实。堆成小山的玉米,裹着浅绿外衣,赭红的须子下露出乳白或微黄般的籽粒, 甜糯的气息直往鼻尖钻。还有紫茄子、顶花青瓜、带泥萝卜,就那么坦坦荡荡地躺在竹筐里,像在说:“我们从地里来,带着最新鲜的劲儿呢!”
最暖的还是那些卖菜人。大多是附近的农民,脸被太阳晒得赭褐,皱纹里藏着风的痕迹,手粗得关节突出,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可摆菜时却细心得很——韭菜要码得齐,番茄要挑着摆,连萝卜上的泥都轻轻捋掉些。有人问价,他们声音不高却实在:“三块一斤,都是自家种的,没打过药。”过秤时,秤杆总要翘得高高的,还往袋里多塞两根葱:“拿着吧,回家炒个菜香!”卖鸡蛋的老太太坐在街沿石上,枯瘦的手一遍遍抚过鸡蛋下的稻糠,眼神软得像看自家娃,“这都是鸡刚下的,你放心吃。”
这光景让我想起早市未开时的景象。方圆几公里上万户几万人的都市小区竞没有一个集贸农市,小区内虽有商铺从外地运来菜蔬和猪牛肉等供应,但选择面榨、价位偏高,满足不了住户多层次多维度的购买需求。那时卖菜人如做贼般,看见城管的影子就慌:“来了!”话音刚落,担着担子或推着轮车就四面奔跑,有时担子一斜,菜叶滚落一地,或被脚步踩烂,泥水里混着菜汁,看着心疼。买菜的也急,挑两根黄瓜就往兜里塞,付了钱就走,生怕惹麻烦。我曾目睹一次冲突:几个早起买菜的老汉老妈,见农户被驱赶个精光,忍不住与城管理论。围观者七嘴八舌,场面剑拨弩张。那时节,这“高档小区”的体面下,藏着尖锐的日常痛楚---买菜难,卖菜难,执法也难。——那时候,“方便”两个字,藏着多少难啊。曾以《黔贵里.市井三难吟》赋诗对此写照:
一、农者难来稼穑难,垄亩躬耕汗未干。青苗费尽三春力,市井偏逢卖菜难。晨星未落肩先重,街角初临露已寒。忽报城徽来肃整,仓皇收拾走街摊。日暮犹存半筐绿,归途踏碎月光残。闾巷新规禁摊贩,明朝生计怎盘桓?
二、居者难来采买难,万户寻鲜步履艰。广厦千间无市集,门庭菜价贵如兰。昔闻此地宜终老,今见空谈养老难。锦绣蓝图成画饼,民生细事总相关。但求一隅安蔬篚,莫使晨炊变险滩。
三、治者难来调和难,百事缠身岂得闲。领袖殷殷嘱民事,微官惕惕记心间。驱驰虽非长久策,规划还须放眼观。若得城南辟新市,便教城北展欢颜。但将民瘼系官绶,自可笙歌满市阛。为政常怀鱼水意,春风早晚度黔关。
现在多好!辖区街道积极作为,顺势利导,回应百姓呼声与关切,满足大家的所需所盼,将远离住家的街边空地设成了便民早市,一下子就活了。有的居民将早市景象制作为抖音或微信广为宣传。这里不只是买菜的地儿,是城里人能摸着泥土气的地儿,农民能踏实挣钱的地儿,连城管来了,也是笑着叮嘱“把摊子摆齐点”“垃圾别乱扔”“把过道留出来,车辆不要乱停”“老板,9点运营时间已到,准备收摊……”。上次我路过一豆腐摊,拿不准买白豆腐还是菜豆腐好,卖豆腐的大嫂见状,热情地给我各切了块热豆腐,“来免费送你尝,刚磨的,鲜!好吃下次再买”这份热乎,比豆腐还暖。让这片空地成了流动着温情与生机的"飞地"。这不只是解决了买卖难题,更是修复了断裂的联系。城市与乡村,居民与农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那层冰冷的隔膜被人间烟火悄悄融化。
思绪飘得更远了。想起童年时跟着老人们去菜市赶集,那场面比这早市气派得多。十里八乡的人汇聚空场,不只卖菜,还有布匹、锅碗瓢盆、竹木家具,耍猴的、卖膏药的……人声鼎沸,摩肩接踵。老人们紧攥我的手,在人群里挤着,为了一分钱能与摊主饶上半天舌。成交时双方都笑嘻嘻的,像完成什么有趣的仪式。空气里混杂着干草、牲畜、油炸果子、汗水和尘土的气味——那种热闹,是生命最原始的展览。如今这早市虽小,却依稀有着旧日大集的神韵,是都市丛林里对田园生活的温存追忆。
"老张,你看这鲫鱼多精神!回去让老伴熬汤,最是鲜美。"身旁两位银发老者的对话将我拉回现实。另一位提着翠绿菠菜应答:"可不是嘛!你看这菜根还带着红泥,定是露天长的,比超市大蓬的味道足。"两人相视而笑,爽朗的笑声融在喧闹里。这不只是买卖,更是社交,是情感寄托,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肯定。今早又听见俩老爷子聊天,一个拎着活鱼,一个抱着白菜:“这早市要是能再宽点就好了,有时候人多挤得慌。”“要是能有个遮雨的棚子,下雨天也能来!”“早市时间短了一点,若再长一点就好了”我听着也盼,要是政府能再规整规整——划好摊位,修个简易棚,多设几个垃圾桶,将运货的三轮车再规范有序停放,既能让大家逛得舒服,又能让摊主们安心,这早市肯定更热闹!
日头渐高,阳光明灿灿的。九点时分,规定的早市时间已到,人流渐疏,摊主们开始收拾摊子,把剩下的菜捆好,垃圾装袋或被扫拢成堆,有人还帮着清洁场地,他们脸上带着劳作后的满足。不过几个时辰,这里又将恢复宁静,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走的时候回头看,虽然人少了,可空气里还留着菜香,提着满袋"丰收",心里也满满的。回头望去,热闹虽散,空气中似乎还萦绕着方才的喧嚷和菜蔬的清香,仿佛下一个清晨,这里又会满是笑声。这每日清晨的"赶集",已成钢筋水泥森林里温暖的脉动。它让规整的都市有了自由呼吸的孔隙,让匆忙的现代生活有了品味泥土芳香的闲暇。
这哪里只是一个市场?这分明是这座城市,在高效与整洁之余,为它的居民,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的一首田园诗,一幅活着的风俗画,一处安放乡愁与人情味的,温暖的栖息地。是我们日子里的甜,是心里的暖,是这座城市最实在的烟火气。我盼着,这样的“赶集”,能长长久久地,在这“黔贵里”外,日日鲜活,岁岁芬芳;我盼着政府能多操心,让摊位更齐,环境更好,让我们每天都能在这烟火里,撞见生活的甜,也让这早市成为咱“黔贵里”最亮眼的风景,越来越热闹,越来越繁荣。诗曰:
“黔贵里”外开早市,长街百米晓色鲜。
青蔬带露盈筐溢,活鲤翻鳞映霞妍。
买卖和谐融盛景,媪翁欢笑谢时贤。
依规治理春风暖,黎庶长沐党恩深。
2025年10月11日于贵阳
作者简介:万慧阳,男,汉族,生于1959年7月,贵州省赤水市人,中共党员,在职大专文化程度,贵州省赤水市公安局退休民警,赤水市作协会员。曾从事公安文秘宣传等多部门多警种工作,爱好文学写作多年,曾在公安机关部省市级网站、省市县新闻媒体、以及《作家网》《西南作家网》《中国文明网》等新媒体发表多篇消息、通讯、诗歌、散文、经验交流和调研报告等作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