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做“老好人”
郭松
在生活中,常听到“老好人”这个词,也常见一些人“老好人”,总是笑眯眯的,对每个人都客客气气,从不轻易发脾气。“老好人”既可以是贬义,也可以是褒义,还可以是中性,具体需结合语境判断。
贬义时,是指性格温和但缺乏原则、不讲是非、一团和气,为顾面子或私利而损害公益的人。褒义时,是指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的人。中性时,是指一种处世态度,既不主动冲突也不过于坚持原则的人。
一般来说,“老好人”是指性格随和,处事圆滑,不讲原则,不得罪人,喜欢和稀泥的人。表面上看,“老好人”宽厚老实,与人为善,是“好好先生”;实际上,“老好人”是风吹墙头草,是虚伪且善于营私的人。
东汉时期,司马微是个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以‘’水镜先生‘’闻名。他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等人。司马微从不说别人的短处和坏话,都说好话。当时政治斗争尖锐复杂,他就经常装糊涂,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好”,人们就送了他一个称呼——“好好先生”。
有一天,司马微在家里习字作画,家奴来报有个老乡来求见,司马微一听就说:“好”。这个老乡是刘员外,他哭丧个脸进来,司马微问他:“最近可好啊?”。刘员外的儿子,胡作非为杀了人,被官府抓住押进死牢,就等秋后问斩了。刘员外听说司马微为人好,朋友也多,想请司马微给想想办法帮忙救人。刘员外就对司马微说:“我儿不孝,犯了王法”;司马微还没听他说完就说:“好”。刘员外一听就说:“现在被关押在死牢,秋后就要问斩了”;司马微又说:“太好了”,刘员外气得转身就走。夫人上前劝道:“别的事说好无妨,人家儿子都要死了,怎么也说好呢?”,司马微一拍大腿,说:“哎呀,夫人,你这话说得再好不过了”。
很多人认为“老好人”是一种值得尊敬的人,“老好人”通常是一些心地善良、纯净的人,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善意、关爱和体贴,也会带给周围的人更多的正能量,会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通常难以妥善处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容易被人操纵,这种人也会被别人利用,成为别人的牺牲品。“老好人”是一种双刃剑,优点与缺点往往并存。虽然“老好人”会给人们带来一些美好的东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妥善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老好人”性格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善良、乐于助人等。然而,过于迁就别人、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缺乏自信、难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容易感到疲惫和负担等;应该在保持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和需求,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拒绝那些不合理或让自己不舒服的请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健康、自信、快乐的人。
“老好人”有这样几个特点:一、过度迎合他人,常常为了取悦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可能与儿时缺乏安全感或过度依赖他人认可有关。二、难以拒绝请求,往往害怕拒绝会破坏关系,导致自己承担过多压力。三、忽视自身需求,习惯将他人需求置于首位,忽视自我可能导致身心疲惫。四、害怕冲突,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妥协,这可能源于对关系破裂的恐惧。五、过于自责,容易将问题归咎于自己,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与低自尊有关。六、情感压抑,常常压抑负面情绪,如此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七、缺乏边界感,往往模糊人际关系的界限,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影响。八、自我价值感较低,可能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认可上。九、容易陷入内耗,常常因为过度考虑他人感受而陷入内耗。
林语堂先生说过:“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成年人最可悲就是,将重心放在别人身上,当“老好人”而忘记自己。一个人离真实的自己越远,就将自己抛弃得越来越远,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的人,就只能变得随波逐流。一个成年人,但凡不愿过碌碌无为的生活,就需要拒绝“老好人”。因为自己的生活,由自己的想法、思想、信念和行动构成、创造、成全。作家蒋方舟说过:“拒绝是苦,然而那是一时之苦,阵痛之后便是安宁。”人到中年、老年,要把心关上,关上这一扇门,就相当于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人若是向内观照自我,就不会太看重关系,也无需因为外界事物而自我内耗。
正如作家三毛说的:“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一个人若是不拒绝别人,久而久之,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占你便宜,这种便宜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有时间、精力等。不要因为讨好别人而自贬,也不要因为迎合他人而透支自己。拒绝就相当于在为自己争取主动权。朋友的忙,能帮就帮,不能帮,也不要勉强自己。第一时间告诉对方,让他有时间想其他办法。当你活出了自己的态度,自然会感受到更美妙的生活温度。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中写道:“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有人说,只有划好自己的桨,才能当那渡人的船。深以为然,一个人只有先管好自己,才能帮助到自己。也只有强大自己,才能慢慢积蓄能量,积攒资源,成就自己,才能游刃有余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作家毕淑敏说过:“拒绝是一种权利,你那么好说话,又有谁能体谅你?”拒绝不是完全自私,而是有智慧的、适度的自私。人生很短,不要因为自己过于无私地帮助别人而迷失自己。
很多人认为,要爱别人胜过爱自己,会不计代价地付出到底,直至自己筋疲力尽。而一个人学会好好爱自己,也懂得适度地自私,就会觉得自己身心越轻松自在。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爱人,当从爱自己开始。不懂爱自己的人,绝不会真正的爱他人。”自私一点,告诉自己余生最该成全的,是自己。愿意付出固然是一种善良,帮助别人固然是一种美德,可凡事都讲究一个度,毫无底线地付出和帮助,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内耗。哪一天耗不起了,耗不动了,生活就暗淡无光了。
作家蔡康永曾在《为你自己活一次》中说: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你要忍耐,要付出,却没有人告诉你,你应该高兴,快乐,你应该学着为自己活一次。”学会自私一点,不是完美的人,任何人都无法完美,不如让自己接纳当下的不完美,尽可能冷静、冷淡。与其满心期待的结果是失望,不如给自己的热情设置一个门槛,认真地冷静下来,冷淡下来,筛选自己的圈子,在适度的自私过程中成就自己。
生活中,人们说某某是个“老实人”,待人厚道,做事实诚,是在称赞。而说某某是个“老好人”,瞻前顾后,谁都不愿意得罪,这就是在嘲笑了。性情温和,与别人相处关系融洽,但在是非面前能分清对错,关键时刻敢于坚持原则,“老实人”如具备这种特质就难能可贵。“老好人”不管事情在不在理、违不违反原则,基本上采取事不关己、哼哼哈哈的处世哲学,或者是不分对错、不辨是非,在原则面前三缄其口。一个怕得罪人的“老好人”,至少是缺少担当的,恐怕应该加以辨析。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