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为何要说那么多废话
郭松
废话,是没有用的话,没有信息量的话,无实际意义的话,或意义很小的话,都知道又重复的话,或对事情没啥作用的话,说了又仿佛没说的话。
鲁迅在《集外集拾遗补编·致读者诸君》中说:“抄完校勘表,头昏眼花,不想再写什么废话了。”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和按语中说:“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古,好像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受苦似的。”
据说,人一生约70%-95%的话是废话,如闲聊、情感抒发或社交润滑式的话。女性或许更倾向于情感表达,废话比男性多些,这与更多的快乐和长寿相关。人平均每天说话约1小时,一生累计约2.5年说话,若记录成书,可达1000卷(每卷400页),其中绝大多数是废话。
很多时候,废话是建立亲密关系的纽带,如情侣间的甜言蜜语或朋友间的闲聊,能缓解孤独感增强亲和感,能释放情绪压力(如失恋后的倾诉),有利健康,避免压抑。陌生人之间的寒暄,无意义的话能打破尴尬,调节社交的氛围。但废话过多会降低沟通效率,古语“多言多语难免有过”,在适当场合应减少废话,毕竟“言贵精不贵多”。
废话出现和人的价值观有关,有人认为某些话有价值,而有人认为那些话没有价值,属于废话。有人说着自认为有价值的话,而有人认为那些话一钱不值,属于废话,也不愿意听。人们都有认知局限,也有价值观的差异。工人认为工作是正经事,可以拿出来说一说,可农民就不愿意听,工作与种地没什么关系。农民说种地,工人也不愿意听,种地与工作也没什么关系。女人喜欢唠唠叨叨,男人就觉得那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也就觉得是废话。男人说的话也并非都是正经话,有时候也会开些玩笑,还会说些带色的笑话,女人也不愿意听,觉得不正经。
什么样的话是正经话呢?彼此的价值观一致了,合拍了,才会有双方都觉得的正经话出现。而这些话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废话,与别人的利益不相关,对别人也没有什么价值。也就是说,与说话人、听话人利益相关的话才是正经话。很多时候是正经话和废话一起说的,让人难分辨哪些话是正经话,哪些话是废话。有人去买水果,就问卖水果的,水果甜不甜?卖水果的当然会说甜了,即便水果是酸的,卖水果的也会说是甜的。有人去买衣服,问卖衣服的,衣服穿在身上好看不?卖衣服的当然会说好看了,即便看着试穿的顾客不好看,也会说好看,还恭维几句。
要是两个普通妇女在一起聊天,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话,别人会觉得她们说的都是废话,她们自己却认为说的都是要紧的话。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并非都在说正经话,而是说了很多废话,连吃饭、睡觉前都在说一些废话。要是夫妻间整天都在说正经话,一句玩笑话都没有,那得多没趣啊。对孩子说话也是如此,要会逗孩子玩,不是整天说正经话,一句废话也没有。孩子会分辨哪些话是正经话,哪些话是废话。如此一来,孩子成长了,家庭也和睦了。废话成了感情的润滑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话。
谈恋爱的男女会说很多废话,除了“我爱你”“我喜欢你”,就是试探性的问答,摸清对方底细之后,就可以说一些废话了,不过很多看似是无关紧要的话,其实充满了一种试探,只是被试探的人没有发觉而已。要是发觉了,就会有选择性地回答。不过,他们说的话,对于别人来说,都是废话,毕竟,和别人不相关。
多数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在表达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废话。只有一些训练有素的人,才能说一连串的正经话,与问题相关的话,不说废话。但生活并非工作,也并非答考卷上的试题,很可能有答非所问的情况,也很可能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但人们都习惯了,甚至会从中寻出一些笑料来,缓解生活的压力及人生的苦恼。甚至有些人以此受到强化,经常说一些非正经的玩笑话,逗乐人们,也就让人们喜欢了。
文学、戏剧等似乎是在说废话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然一篇小说概括为几句话就完了,何必非得弄很多人物和情节,诱导人们看下去呢?戏剧也是如此,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何必非得弄唱念做打的功夫,还弄一些优美的唱腔,让人们陶醉其中呢?
废话有时是表达的需要,是一种铺垫,一种润滑剂,一种起承转合的必要。要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废话是潜意识的语言;看似无关紧要,其实透露出潜意识心理,也就暴露出潜意识的真实表达。正经话大多是在精力集中的情况下说出来的,主要是显意识参与的行为,而说废话大多是潜意识参与的行为,甚至和正经话恰好相反。谁要是能读懂废话中隐藏的潜意识,谁就成为心理学家了。
要是有人故意说废话,让人们信以为真,就是骗子的行为了。而一本正经说废话不是骗子就是政客,一般人做不到。或许,生活中真的需要废话,没有废话,人们就生活不下去,也就不自在了。
有句话叫“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句话是骗人的,为什么呢?传给你万卷书,就算它是假书,是盗版,也可以卖废纸。万卷废纸,也能卖不少钱。但是,传给你一句话呢?是卖不掉的,不但卖不掉,也难用得上。大家都是成年人,凭什么要你告诉我一句话呢?你懂的道理,我就不懂吗?一句话是不值钱的。哪怕这句话是“我爱你”“爱你一万年”,就觉得很珍贵吗?能说出来这句话的人,不一定代表他爱你,也可能只是表示,他擅长说这句话,他对很多人说过这句话,太熟练了。
有一首歌叫《爱就一个字》,是《宝莲灯》的片尾曲,里面有一句话:“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歌词我数了一下,从头唱到尾,“爱就一个字”,说了六次,还说“我只说一次”,这不是骗人吗?类似的话,是不可信的。我不喜欢参加婚礼,婚礼上说了太多的假话。司仪问,以后家里谁做饭,新郎说:我做;问以后家里谁打扫卫生,新郎说:我打扫;问以后家务包在谁身上,新郎说:包在我身上。没见过一个新郎说“我尽量”或“我努力”,如果是这样的新郎,我觉得还诚实一点,可靠一点。问生了小孩谁带,新郎说我带,说他妈带我觉得更靠谱。
一句话是靠不住的,过于看重一句话,过于相信一句承诺,是容易上当的,至少,是容易失望的。一个人说“说正经的”的时候,他说的可能不是正经的。现实生活中,表达往往和事实相反。有些人为何喜欢搞“思想的盛宴”,因为思想的盛宴不是盛宴,盛宴和思想的盛宴有区别,盛宴需要预算,思想的盛宴不需要预算。盛宴上的话,一顿是一顿,顶不了两顿;思想的盛宴,一顿顶一万顿。
聪明的人,不会送给别人粮食,会送给别人食粮,粮食和食粮也有什么,粮食是物质层面的,食粮是精神层面的。他给别人提供粮食,是农民;他给别人提供食粮,是作家。他要想宴请在座的所有人,所有看直播的观众,他是请不起的。但如果,把粮食换成食粮,精神食粮,他就可以请一万个人,他不仅请得起,还会有收益。为什么?他把一句话送给一个人,只收获对一个人的影响力;他送给一万个人,就收获对一万个人的影响力。送给一万个人,他不需要两句以上的话,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
便宜都让“送给你一句话”的人占了,如果有人想送我一句话,我会告诉他:不需要。不仅不需要,我这里的话,可以随便拿。一句话是不值钱的,正因为不值钱,才有一个词,叫“金句”。金句不值钱,值钱的是金子。如果你不信,咱俩可以换。我给你一个金句,你给我一根金条。换了之后,能让你口吐金句。
当口吐金句的时候,就对生活有洞察了。当口吐金句的时候,就是洞察人世的时候。突然发现了生活的某个真相,察觉到以前觉得牢不可破的东西上,居然存在巨大的漏洞,这就叫洞察。洞察到自己上当了,情不自禁地说出金句。但对人世有了洞察后,大都会沉默,沉默是最大的金句。金句的价值为零的时候,就是闭嘴的时候。一个喜欢送给别人一句话的人,身上大都有一种“爹味儿”,他就占了别人的便宜。
当一个年轻人对人世没有洞察的时候,他会崇拜老年人,会崇拜身上有爹味儿的人;一旦他对人世有了洞察之后,会反过来同情老年人。孔子不怕老年人,就怕年轻人。当年轻人对爹味儿不感冒的时候,老年人会觉得他狂妄、不谦虚,这不谦虚的背后,恰好是对人世的洞察。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