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作者:任霏杨
蝉蜕脱落处,是时光淬成的金色诗行——题记
夏日午后,阳光熔成金箔,透过槐树叶隙在青石板上筛落斑驳碎影。暑气凝在空气里,连风都蔫得没了筋骨。我推开堆满试卷的木桌,逃也似的躲到老槐树下——枝桠撑着半亩绿荫,正落满蝉声的密雨。
起初只觉聒噪。那鸣声尖利如银针,扎得人心烦意乱。中考倒计时像悬在头顶的沙漏,父母欲言又止的眼神、试卷上密密麻麻的红叉,连同对未来的惶惑,绞成无形的网。我盯着树干上半透明的蝉蜕,忽然想寻根竹竿搅碎这沸反盈天的吵闹。
可靠在槐树上久了,蝉鸣在我耳中,竟渐渐漫成一片声浪的海。不是杂乱的聒噪,倒像千百个生命在合唱,每一声都带着破土而出的决绝。
忽忆起书中所言:蝉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蛰伏数年,甚至要等足七个春秋,才换来短短几十天的日光歌唱。它们把岁月熬成蜜,都凝在这振翅的瞬间。
阳光穿过叶隙,在蝉翼上流淌成碎金。那些小生命正仰着腹部高歌,透明的翅膀震颤着,仿佛要将积攒多年的力量都化作声浪……
我忽然想起自己的书桌:堆积的习题册、反复修改的作文稿、晨光里默背的单词……这些埋首苦读的日夜,不正是属于我的“地下时光”吗?
蝉用七年黑暗换十日高歌,我又怎能在黎明前缴械?中考或许只是人生长夏里的一段蝉鸣,可若连这季歌唱都不敢倾尽气力,又何谈叩响更远的晨光?槐叶沙沙作响,蝉声忽然有了韵律,像在为我擂鼓。
我转身回屋,重新握笔时,指尖竟多了份笃定。窗外蝉鸣正酣,老槐树的影子在习题册上摇晃,那是时光赠予少年的诗行——所有蛰伏都不会被辜负,当振翅的时刻来临,每一声鸣叫都是生命最好的注脚。
我们终将在自己的盛夏里,把岁月酿成破土而出的光。
作者任霏杨,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
指导老师:曾文
点评:文章以“蝉鸣”为线索,巧妙地串联起“我”在备考压力下的心境变化,并从中升华出对生命蛰伏与绽放的深刻感悟。它完成了从“厌蝉”到“懂蝉”再到“学蝉”的完整心路历程,情感真挚,哲思动人,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文章的语言充满了精妙的比喻和通感,极具画面感和音乐性。文章的情感脉络清晰而自然,起于烦躁:“搅碎这沸反盈天的吵闹”——真实地反映了在压力下对任何干扰都难以忍受的心态;转于聆听:“漫成一片声浪的海”——心态放缓,开始感受;合于感悟:由物及己,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力量。整个转变过程水到渠成,毫无说教和突兀之感。作者成功地告诉我们:最好的写作源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