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郑板桥“难得糊涂”解说

郭松2025-10-12 08:33:49

郑板桥“难得糊涂”解说

 

郭松

 

郑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扬州八怪的灵魂人物。任山东潍县县令期间,因擅自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被罢官;他画竹题诗名扬天下,却在《板桥润格》中提出书画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1693年冬,江苏兴化一户破落儒生家传来婴儿啼哭,这个被唤作“麻丫头”(当地民俗,取贱名好养活)的男孩,三岁丧母,十四岁继母又逝,只能抓着乳母费氏的衣角求生。有个隆冬清晨,费氏背着幼小的郑燮到集市,摸出一文钱买烧饼塞在他冻红的手心,自己却啃着糠饼。多年后郑板桥《乳母诗》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郑家穷得连学费都付不起,父亲郑立庵只好亲自教子,破屋里常传出诵书声混着饥肠辘辘的哀鸣。郑板桥在《七歌》中自嘲:“布衾单薄如空橐,败絮零星兼卧恶”,寒冬夜半常被债主砸门声惊醒:“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这段饥寒交迫的岁月,淬炼出他对贫苦者的深切共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燮”取自《尚书·洪范》中的“燮友柔克”,意为调和、和顺,而“克柔”是对名的补充,寓意以柔顺处世。郑板桥家住在江苏兴化东护城河畔的古板桥附近,被称为“板桥郑”。这座建于宋代的小木桥(当地人称“古板桥”)是他童年玩耍的地方,成年后为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他自称“板桥道人”“板桥老人”,中进士后还刻印“二十年前旧板桥”。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期间,身着便服、脚踏草鞋微服私访,夜间巡查时只让差役提着“板桥”字样的灯笼引路,不挂“回避”“肃静”等官威标识,晚年卖画为生时也常以“板桥”落款。

乾隆十一年(1746),山东潍县饿殍遍野。县令郑板桥目睹惨状,擅自下令打开官仓,属官吓得跪地劝阻:“擅开官仓要杀头啊!”板桥挥毫写下一行惊雷般的批文:“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上万饥民因此活命,家家供奉他的画像。

这位“糊涂”县令在富人眼中却是活阎王。有富商与穷人争讼,他看都不看状纸就判富人败诉;江西张真人路过,富商求写对联,他张口要价一千两。见对方讨价,竟只写半幅对联:“原索一千金,君应五百金,只书上联一页”。他骂富人是“驼钱骡”(背钱的牲口),这与他童年目睹父亲被富户欺辱密不可分。

有一回,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在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印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老人是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郑板桥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被罢官后,54岁的郑板桥回到扬州,彻底释放“怪”的灵魂。他画竹如写狂草,题诗更似投枪:“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别人画竹求雅,他偏要戳破人间不公:“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他的书法更让正统派跳脚——把楷书、隶书、行书揉成“六分半书”,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街。文人说他离经叛道,他反手刻章回怼:“心血为炉,熔铸古今”。当盐商捧着银子求画时,他直接张贴《板桥润格》:“凡送礼物食物,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老年得子时,郑板桥给弟弟写信千叮万嘱:“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凡鱼飨果饼,须均分给仆童。若吾儿坐食好物,令穷孩远立而望,岂非割心剜肉乎?”。他教子背诵“锄禾日当午”,更要子把窝头分给讨饭女孩。

任范县县令时,他托堂弟把俸银全数带回老家:“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可怜我东门人,破屋中吃秕糠...…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寒冬见乞丐上门,他叮嘱家人:“速泡炒米佐酱姜——此最暖老温贫之具!”这般烟火气的慈悲,比他的墨竹更动人。

1762年冬,七十老翁在《竹石图》上题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年后他病逝于兴化,送葬百姓沿河百里。棺木中无金银陪葬,只有一枚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章。

板桥在艺术上的“怪”,其实是对真实的执着追求。他观察竹子在纸窗上的投影四十余年,悟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重境。他的人生在“清官”与“狂士”间撕扯:既想“得志泽加于民”,又痛恨“官场腌臜气”。他在潍县写下“难得糊涂”时,或许终于明白——“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一种超越世俗名利的智慧。这份矛盾与挣扎,使他成为穿越三百年仍与我们共鸣的“清醒”。

作为清朝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书画是很有名气的。他为人刚直不阿,见义勇为,自己宁愿受贫困折磨,也决不肯向权贵折腰。封建社会这样的读书人,真是难能可贵。这些人,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像传单一样被制成各种礼品式的拓片,被人玩世不恭般地推销,让人对郑板桥更添一层兴味,对这句话的由来和释义产生多种说法。

一、自我嘲解说。这幅字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郑板桥59岁时写的。这年九月十九日,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如此吗?争名夺利,做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看来人还是糊涂一些好,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宁静了。他挥毫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的愤激词。

二、抗议之声说。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遇百年未有的旱灾,田地裂缝,河水断流,庄稼枯黄。皇帝派的钦差姚耀宗不问放赈,反而向知县索取书画,送来100两纹银,郑板桥以一幅鬼图讽刺。姚大怒撕了画泄愤,指使财主屯粮,使百姓饿死,增加郑板桥罪过。郑板桥眼见百姓惨状,心力不支,非常纳闷。妻子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就装糊涂嘛!郑板桥说:装糊涂,我郑板桥装不来。可晓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励自己,开官仓赈济饥民。糊涂有两种:一种真糊涂,朦朦处世,似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胸,偏偏假装麦莠不分,由聪明变糊涂。依郑板桥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品行,显然是痛苦和受折磨的。他的“难得糊涂”题书,是专制腐败中难以展现职志的抗议之声。

三、心安理平说。郑板桥在任潍县知县期间,接到堂弟郑墨函,为了祖传房屋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知县相托,以便赢得这场官司。郑看完信后,引用名臣张英的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怎么不见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我心安即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四、自我清醒说。郑板桥从不糊涂,他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焉。郑板桥是个极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面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在何处?难在他清醒明白,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只有假装糊涂,终究不能无观现实,遂有痛苦于内,淡然于外,生“难得糊涂”之叹。

 IMG_20250607_110746_new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