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还是少喊口号为好

郭松2025-10-10 00:50:44

还是少喊口号为好

 

郭松

 

口号,是一种简短、明了、有鼓动性和号召力的语句,通常用于宣传、鼓舞人们的情绪,引导人们的行动。

口号也是一种精神食粮,吃了会有精神头儿;口号是挂在口头上,要呼喊出来的东西,也可以写在墙上,叫做标语。

按理说,口号是集会时呼喊出来的词句,是人们自觉生成的东西;可是,从一些历史上的集会事件看,人们惊讶地发现,口号是人为炮制的东西。

一个人在家里琢磨出一个口号,自己在家里喊,不扰民就没人管。要是到大街上喊,不但不能鼓动别人,还会被别人视为疯子。要是把这语句写到墙上,就会被视为捣乱。个人的口号,只有符合群体的需求,才能获得赞同和传播。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这算是一种符合底层人心理的呼喊,起到了团结人、号召人的作用。黄巾军起义的时候,有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虽然没有明说,却让人感到应追随领袖张角,何况张角自称得了“天书”,可以撒豆成兵呢。

李自成起义的时候,有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这也算一句深得人心的口号,让许多农民加入起义队伍。“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符合大多数青年的心理,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后来“多快好省”“赶英超美”“打倒地富反坏右”“抓革命促生产”等口号,只适合那个特定年代。

再后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对口号不那么感兴趣了,也不会喊出来了,知道口号不能当饭吃。不遵守口号要求的人多富了,而遵守口号要求的人被口号束缚了手脚,并不能致富,也不能看到美好前途。他们要走自己的路,要自己做主,要挣钱,要掌权,认为只有拥有钱或权才算成功。从“只生一个好”到“一胎少三胎好,小有伴老有靠。”口号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政策的变化。

口号的背后是时代的需求,政策的需求,而不是普通人的要求。从起义队伍用了口号之后,就发现口号具有一定力量。只有领导者才能发出口号,一般人并不能发出有实质意义的口号。若把看球赛喊的“加油!”也算作一种口号,那么这种口号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表达实质意义。而有实质意义的口号喊出来,就能团结人、鼓动人、号召人。也就是说,人们没必要当真,毕竟,口号只是喊的。

口号可能由普通人构思,撰写,但要符合领导者的利益,符合领导者的要求,而不是符合某个人的需要。口号必须是上进的,昂扬的,让人精神焕发的,而不是落后的,低沉的,让人颓废的。口号能鼓舞人,不让人灰心丧气,大都自带节奏,甚至实质内容已被领导改了,只是人们没有发现,跟着呐喊出来,越喊越起劲,并不明白口号背后的意思。

口号在于鼓动人,在于让人从众,融入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分强调集体,让人们失掉了个性,要“我为人人”,而现在人们难以融入集体,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要“人人为我”。他们从小就受个性影响,要实现自己的欲望,甚至为了实现欲望不择手段。个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足不出户就能购物、聊天、娱乐,越是这样,就越是好吃懒做。许多人成了个人主义者,最大的理想是有钱或有权,为此奋斗。

如此一来,个人的口号就不喊出来了,也不会写成标语放到墙上了,宁愿让个人成为没有话语权的普通个体,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对个人有利的口号了。即便有口号出现,人们也不会趋之若鹜了,更不会上街游行了。人们都现实了,聪明了,也就任由口号泛滥,却不去理会了。

口号这东西,就像大年三十或者初一、十五放的鞭炮,为的是热闹一阵子。要是把它当作一种能够实现的承诺,那就迂腐了。既然大家都知道口号喊了白喊,为何许多人还爱喊口号?这大概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搞得轰轰烈烈,用来虚张声势,大造舆论。于是争相效仿,形成风气。越是落后的地方,领导越是爱讲套话、喊口号。

人们最早喊口号是什么时候?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老师用哄小孩的口吻问学生:能不能完成啊?学生都异口同声:能!老师说:大声一点!学生都扯着嗓门:能!许多人在启蒙教育时就学会了喊口号。喊口号不仅省心省力,还可以捞取资本,可以自我标榜。喊口号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听,让别人跟着口号走。

在喊口号盛行的文革时期,几乎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口号,几乎所有人都在喊口号中过日子。那时候的口号是一种装扮,是一种护身符。口号能糊弄人一时,但不能糊弄人一世。人们在看着喊完口号后该怎么做,在老百姓心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看看才是本事。这些年,反腐倡廉的口号喊得也是响的,领导们不仅大声宣誓,还大会小会作报告喊口号。但是一些领导,会上刚喊完反腐倡廉的口号,会后就被纪委监委请去了。

官本位思想,由来已久,谁只要当了官,就等于谁干成了大事业,就等于谁说了算。古代就有官服、官轿、官宅、官旗、官衙,就有为官的字号和口号。现在的口号有更多的装饰性,虽然不少口号只是口号而已,喊再久都实现不了。但别忘了,虚幻的东西最具装饰性和迷惑性。口号正了,好像事就真了,事也就成了。有时,干事前也要先喊口号,为将来的计划制造舆论,设定方向。甚至有时口号喊多了,口号便成了政绩,成了标榜资本,管它有没有实效。

革命时期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改革建设时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口号,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号召力,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一定程度上,适量适度、通俗易懂、提炼准确的口号,对鼓舞士气、抓好落实有积极作用。但是,喊口号与抓落实不是一回事,必须与行动同频共振。

令人遗憾的是,有的人口号响亮、应景造势、出工不出力,落而不实、华而不实。口号越喊越响,用词精美,读来上口,听来动心,但做起来没有下文,雨过地皮也不湿。口号越喊越多,上边喊、下边也喊,别人喊、自己也喊,什么顺口喊什么,什么响亮喊什么,但好的结果不是喊出来的。有的口号越喊越怪,有时是一串电话号码,三三五五,谁也看不懂,口号是数字,标语是数字,喊来喊去让人不知所云。

一言蔽之,就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贴一些标语、挂一些横幅。总想着喊个响亮的口号,包装一圈、宣传一轮,表个态,造个势,成绩就出来了。口号是用来引领行动的,只停留在口号上,总是行动不起来。时间检验一切,有人大干某事的口号还在墙上,但干什么、怎么干,早已被人遗忘,雷声大雨点小。过多过滥的口号,看似积极,实则消极,以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衣掩盖矛盾问题;看似事小,实则事大,既劳民伤财、造成浪费,也使人视觉疲惫、心理抵触。

口号可以宣示一种集体纪律、一种价值观念,可以表达群体共同诉求,但用不好,又有装饰性和迷惑性,打马虎眼糊弄人。成天拍胸脯、说空话、造声势,这背后,其实是错误政绩观在驱使,形式主义背后必然是官僚主义。“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好了。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