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四川并非得名于四条江河

郭松2025-10-09 21:03:38

四川并非得名于四条江河

 

郭松

 

“川”字的本意就是河流、水道,许多人就说四川得名于境内四条主要江河——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而1997年,嘉陵江流域的重庆设立为直辖市,有些人就说四川只有三川,还能称四川吗?

除此之外,还有人说四川得名于青川、汶川、沐川、北川四个地名,也有人说四川得名于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区域。实际上,这些都是以偏概全或本末倒置的说法,要弄清四川因何得名,得先弄清四川这个名称是何时出现的。

13世纪末,元朝统一中原,面对巨大的疆域,忽必烈在各地设立“行中书省”,将其作为地方最高政务机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廷在四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行省衙门驻成都。

元代四川行省,基本和两宋的成都府路、利州路、夔州路、梓州路辖区吻合。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征服后蜀,设置西川路,后在陕西汉中一带设置陕西路。公元981年,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赵光义又将西川路和陕西路合并为川陕路。

公元997年,宋至道三年,宋廷确立路、州(府、军、监)、县三级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其中川陕路再次被分为西川路、陕西路。后数年之间,十五路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西川路再次被分为在益州路、梓州路,陕西路分为利州路、夔州路。公元1059年,宋仁宗嘉佑四年,益州路更名为成都府路。

大概是处于西部地区,以及宋廷执政的频繁变更,川陕路经过多次分分合合。宋代取西川的“川”和陕西的“陕”字,使今四川成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四川著名学者、作家流沙河曾说:“省名四川,非谓此省有四条川。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宋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而建行省。”那是不是就此尘埃落定?

先秦时期,四川是蜀国、巴国的土地,巴蜀两国因附周克殷得以存国,成为周王朝若即若离的属国。战国时期,巴蜀两国互为仇雌,巴国为与楚国争夺盐井发生多次战争,而秦国与蜀国多次争夺黔中地区。

公元前368年,蜀国分封宗室葭萌为汉中侯,后演变为苴国。苴国与巴国友好仇视蜀国,而四川陷入三国纷争的局面,四川因此被称作“三川”。秦王嬴驷趁苴国求救之机,吞灭巴蜀苴三国,四川从此归属中原。秦分郡县,四川立巴、蜀二郡,也被称作巴蜀之地。

汉武帝开拓西南夷,置十三州刺史,将巴蜀两郡和西南夷一起设置为益州刺史部。东汉沿制,三国之时,刘备据成都,已有西川之名。魏晋时,分益州北部为梁州。南北朝乱世,四川先后有成汉、谯蜀等势力,后经宋齐梁,乃至北周,终于统一于隋唐。

唐初,全国分为十道,四川中南部隶属于剑南道,而重庆及川东部分地区隶属于山南道。玄宗时,山南道又分为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四川也就分别隶属于三道。唐朝时,益州安定,经济发达,成都曾与长安、洛阳、扬州并列为四大都市。

唐肃宗时,在剑南道设东川、西川两节度使。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其诗《同梦得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中写道:“两川风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属一家。”因此在唐代时,四川已有“两川”。

赵匡胤在此基础上设置西川路、川陕路,进而演变为川陕四路,是有迹可循的。流沙河先生的解释有助于正本清源,但其中的细节说得并不准确,我们不能苛求他老人家,因为他老人家是学者、作家,而不是搞地理研究的。

川峡四路是哪四路呢?一、利州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由西川路析置而产生,所辖范围包括,广元市,绵阳市梓潼县、江油市,平武县,巴中市全部,南充市阆中,陕西省汉中市等地。 二、梓州路:南宋时期所辖范围包括,三台县,盐亭县,遂宁,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南充市,广安市,泸州市以及达州市渠县和大竹县等地,还包括重庆市部分地区和贵州省部分地区及云南北部地区。三、益州路:所辖范围包括,乐山市,邛崃市,简阳市,汉源县,雅安市,阿坝州,理县,仁寿县,德阳市等地。四、夔州路:所辖范围包括,四川东部达州地区,重庆全市,湖北西南恩施地区,贵州全省,广西北部和云南部分地区。

南宋邓深《柔远楼》诗云:“柔远楼高豁寸眸,白盐赤甲锁关头。四川形胜当前险,三峡波涛据上游。鸟道极天云日近,靴城匝地市烟浮。时平久矣无戎马,回首当年老杜忧。”南宋杨万里《送丘宗卿帅蜀三首 其一》诗云:“人似隆中汉卧龙,韵如江左晋诸公。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玉垒顿清开宿雾,雪山增重起秋风。近来廊庙多西帅,出相谁言只在东。”

元代四川行省覆盖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但不包括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一部分)。流沙河先生说的“元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川峡四路诞生于宋代;四川行省诞生于元代。

清代四川,川西高原改四川行省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仍称四川省,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贵州省遵义市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朝成立四川省,将遵义划归贵州,东川划归云南,确定四川南部省界。民国时期,四川及大西南地区军阀混战,行政区划变化频繁。

不过,元代到清代划省之前,四川并不包括川西高原——所谓的“蜀山之王”贡嘎山,并不在传统的蜀地。元代,这里属于宣政院辖地,明代早期属乌斯藏都司辖区,后期属朵甘思宣慰司,清代才将其纳入四川省,民国其又被划入西康省。

1950年,将四川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区和西康省。1952年,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成立四川省,包括四川省中东部及重庆市。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其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省。

今天重庆市和四川省,比元代四川多了川西高原,少了贵州省和云南省一部分。四川的川,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川沃野。唐代后期的“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岷江流域称为“西川”,沱江流域称为“东川”。四川东到三峡,西为平川,故四川得名始于宋代“川峡四路”。

地理上的四川,一般指的是四川盆地;文化上的四川,一般指的是巴蜀区域包括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狭义上的四川,特指四川省,不包括重庆市;广义上的四川,为巴蜀文化及其影响地区,包括汉代益州及三国时期蜀汉疆域,覆盖四川省大部、重庆市及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云贵高原地区。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