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民国时期为何大师辈出

郭松2025-10-09 20:23:17

民国时期为何大师辈出

 

郭松

 

民国时期,随便将文学、艺术、教育、学术名人默数一下,就能列出一个不简单的名单: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金岳霖、林徽因、胡适、李大钊、陈独秀、茅盾、郭沫若、林语堂、巴金、鲁迅、闻一多、林语堂、老舍、叶圣陶、戴望舒、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萧红、夏衍、丁玲、曹禺、梅兰芳等。

我估摸,许多人看了这个名单后,还会加上许多自己心仪、放在其中毫不会逊色的名字,不仅这些人的学术、文章、造诣,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就连这些人的生活趣事、社交往来、爱情婚姻、人世浮沉,都能津津乐道。让人记住名字已不易,让人景仰膜拜更不易,说明这些人值得尊敬、值得学习、值得怀念,说明他们是真正的学问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

这么多大师出自民国,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道璀璨的风景,重要的原因是时代和时势。当清朝紧闭的国门,在外国列强坚船利炮下被轰开,当沉睡的人们被西方声光电气惊醒后,带来了民族灾难,也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还有就是学术自由,胡适曾说:“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说明文化繁荣的背后,有学术自由的氛围。民国时期,军阀林立,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更迭经常。在政权经常更迭的背后,是军阀之间的争斗,这让学者、作家,各抒己见,自由表达,不论对错,只论精彩。

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后,西方文化、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中国人的思想开始转变,徐图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旧思想兼容并包,有识之士开始探求真理,希望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先进文化,用以改造中国文化思想。封建社会被推翻,旧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建立,文人急于表达救国救民的思想,从而出现了大批有见地的学者、作家。1915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新道德,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造成了名人名人荟萃的状况。

帝制时代的特点是专制,这种专制,不仅仅是政治专制,也是思想文化专制。生活在帝制时代的人,是很难发声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进行思想文化钳制,接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对思想文化进行禁锢。封建大统一朝代,都会对思想文化进行禁锢。文字狱最严重是清朝,比如徐骏为康熙朝翰林院庶吉士,在送别友人时写下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诗中“清风”被解读为暗指清朝,“明月”被附会为隐喻明朝。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因奏章笔及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指影射清朝,以大不敬罪处斩。

当然,民国时期也有文字狱,主要表现为政府或当权者以言论、文字为借口压制异见。比如,洪宪文字狱(1915年),袁世凯称帝期间,一位崔姓警官因撰写讽刺对联“匹夫创共和……袁项城真乃民国罪人”被处决。‌‌戴季陶事件(1912年),戴季陶在《民权报》发表《杀》文,声讨熊希龄、袁世凯等“卖国”,遭当局追捕。‌‌‌柏杨案(1967年),漫画家柏杨因《大力水手》漫画被控“影射政治”,遭软禁十年。‌‌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通过法律强化统治,如1931年颁布《训政时期约法》,确立一党专政体制。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言论和出版自由受到严格限制。1934年推行《乡镇保甲条例》,要求户长签署连保协议,规定对异常行为进行举报,否则将面临连带责任。相较于清朝,民国文字狱轻些,但延续了思想控制传统。‌‌

清末派遣出国的留学生纷纷回国,成为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中坚力量,与国内旧有的思想文化形成对立,造成多元思想文化格局。报刊业的发展助推了舆论相对自由,给精英表达思想和主张提供了可能。社会需要转型、变革,面对国家向何处去的问题,是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还是独立、民主、统一?代表旧制度的清王朝已经被推翻,代表新秩序的的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可新的社会形态是怎样的,并不清楚。当时追求的是共和,认为共和是解决专制的根本办法,但共和并没有给社会带来统一,而是带来了更多的混乱和苦难。正因为如此,寻找救国救民的办法,形成了思想繁荣的局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家出版机构在上海成立。许多文化人从国外回来,政府建立稿酬制度,有三种形式:一是稿费,又叫“润笔资”“润笔费”。二是版税,又叫“提成费”“版费”。三是版权买断费,又叫“作价购稿”。稿酬标准各个地方、各个作家不同。北京官方报纸、杂志和文学期刊、学术期刊,稿酬是每千字4-5银元。上海的报刊,一般是每千字1-3银元。读者对于各位作家的喜爱程度不同,各家报刊给每位作家的稿酬也不同。鲁迅的文章,一般稿酬是每千字3-6银元,应该是当时上海较高的。上海出版界的版税标准一般在10-25%之间,郭沫若、胡适、鲁迅的版税也不同,当时最高的是梁启超的版税。按照民国前期的情况,一个作家获得的稿酬养活一家人没问题。学者、作家和其他劳动者一样,每个人的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作家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加体力劳动,看似生产的是精神产品,但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更大、更繁重、更复杂。

民国时期,多种思想文化并存且尖锐、激烈和复杂,西方各种思想大量涌入,许多人第一次看见,第一次听说,自然有非常大的新奇感。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同时,自然要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有人坚持中国文化,有人接受西方文化,有人把两种文化结合起来。新旧思想的碰撞和激烈的思想交锋,造就了一批文化大师。“清华四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原本是一位非常传统的旧文人,但经留学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后眼界大开,以西方研究历史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形成了自成一派研究历史的方法。

再有胡适,积极引进西方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观念,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创建民国的人多数有留学欧美日的背景,在这样一个中西合璧、文化与社会大融合的时期,文化是他们的长处和武器。他们是白话文新文体创作的第一批人,他们不惧错,敢于尝试,比如新诗和新式小说。再者,这些人有比较深厚的人文背景和家学,特别是江浙一带,文化传统深厚,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应该说,民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产生许多不起的文化大师,是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乱世中,各种因素交叠生长的结果。

民国是一个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只有37年历史,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个朝代。1912年,孙中山推翻清王朝,中国再也没有封建王朝。再者,民国虽然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但在大统一的时代披风下,是绵绵不绝的军阀混战,当时的国家,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

民国更像是一个乱世,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例如,在1915年,袁世凯复辟,激起国人反对,之后爆发护国战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他的手下,有吴佩孚,还有段祺瑞,和张作霖,都成为一方军阀;各自占领一部分土地,当起土皇帝。当然了,这只是几个大的军阀,其他小军阀就更多了。

直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国才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但是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解放战争,又拉开帷幕。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退出大陆,国内战争一直不断。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朝代,还不如说是一个战乱年代,民国更像是一个过渡时期。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