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
文/刘海平
舜帝,名重华,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与尧帝并称“尧舜”,同被视为华夏文明早期“禅让制”的核心代表,其事迹与品德贯穿于《尚书》《史记》《山海经》等诸多典籍,不仅是历史记载中的治世明君,更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德标杆。他的一生,从“孝感天地”的布衣之子,到“德服诸侯”的联盟首领,再到“功垂后世”的文明奠基者,每一段经历都深刻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
逆境中的德行淬炼
舜帝自幼深陷困境,却在苦难中磨砺出超凡的品德。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为“冀州之人”,其先祖可追溯至黄帝后裔颛顼,但至舜时家族已衰落,父亲瞽叟是个目光短浅、性情偏执的普通人,母亲早逝后,瞽叟续娶,生下儿子象。继母与象心怀歹意,多次联合瞽叟设计谋害舜,而舜始终以孝悌相待,从未有过怨恨。这种“以德报怨”的孝行,不仅感动了乡邻,更逐渐传遍天下,成为社会推崇的道德典范。
舜在青年时期便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与人格魅力。他曾在历山(今山西永济一带)耕种,舜到来后以身作则,主动退让边界,村民们受其影响,纷纷效仿,历山很快形成了“耕者让畔”的和睦氛围;舜还曾在河滨烧制陶器,他严谨认真,所制陶器质量精良,陶工们纷纷效仿改进工艺,使得河滨的陶器“器不苦窳”(无粗劣破损)。
《史记》记载,舜居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仅仅一年,他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村落,两年发展为城镇,三年便成为都城。这种“所居化从”的影响力,本质上是舜的德行对周围人的感召,也为他后来被尧帝看重埋下了伏笔。
贤能治国的典范实践
舜的德行最终传到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帝耳中。此时尧帝年事已高,正四处寻访贤能之人,以践行“禅让制”,接替自己治理天下。尧帝为了考察舜,不仅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一同生活,从家庭、社交等多个维度观察舜的品行。
尧帝对舜的考察持续了二十八年,期间舜展现出全面的治国才华:他协助尧帝制定礼仪制度,规范诸侯与民众的行为,使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体系逐渐成型;他巡查四方,协调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化解冲突,使天下部落“和合万国”;他还推举贤能,罢免奸佞——当时部落中有共工、驩兜、三苗、鲧四人(史称“四凶”),因品行不端或治理无方危害百姓,舜向尧帝建议将他们流放至边远地区,既消除了内部隐患,又让他们在边疆教化蛮夷,“以变北狄”“以变南蛮”,一举两得。
舜继位后,进一步完善了治理体系,开启了“任人唯贤”的治国模式。他根据大臣们的特长,设立了九种官职,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事务:任命禹为“司空”,主持治理洪水、疏浚河道;任命弃为“后稷”,掌管农业生产,教导民众种植五谷;任命契为“司徒”,负责教化百姓,推行人伦道德;任命皋陶为“大理”,主管司法,制定刑罚,审理案件;任命垂为“共工”,掌管手工业,负责营造、器物制造;任命益为“虞”,掌管山林川泽,保护动植物资源;任命伯夷为“秩宗”,掌管祭祀礼仪,维护祭祀秩序;任命夔为“典乐”,负责音乐教化,创作乐曲以调和民心;任命龙为“纳言”,负责传达君主诏令、收集民众意见,确保上下沟通顺畅。
这九种官职的设立,不仅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雏形,更体现了舜“因才授职”的治理智慧。在舜的领导下,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勤勉尽责,天下呈现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的繁荣景象——百姓明辨是非,各部落和睦相处,民众安居乐业,社会风气淳朴向善。
禅让制的延续与文明的奠基
舜帝在位三十九年,晚年时因身体衰老,开始寻访能够接替自己的贤能之人。此时,禹因治理洪水有功,早已深得民心。禹的父亲鲧曾因治水失败被舜流放,但舜并未因鲧的过错而埋没禹的才华,反而任命禹继续治水。禹接过治水重任后,“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最终通过“疏川导滞”(疏通河道、疏导积水)的方法,成功治理了困扰天下多年的洪水,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原居住,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禹治水的功绩不仅在于消除了水患,更在于他通过治水走遍天下,划定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根据各州的土地状况、物产情况制定了贡赋制度,为后来国家疆域的形成与税收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舜帝看到禹的品德与能力,便像当年尧帝禅让给自己一样,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禹。
舜帝在禅让之后,并未安享晚年,而是继续为天下百姓操劳,据《史记》记载,舜在晚年曾亲自到南方巡查,以安抚南方的部落民众,传播中原的文明教化。
舜帝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
舜帝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其相关传说和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舜帝的执政理念、治理智慧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治”为核心,奠定了社会治理的伦理基础,舜帝以“孝”闻名,传说他“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的故事,体现了对家庭伦理的重视。舜帝强调“德”的教化作用,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如“克明俊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凝聚社会共识,这与当代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高度契合。例如,倡导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能够增强乡村的凝聚力,为当今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重视民生与生产,推动时代经济发展。舜帝在传说中亲自参与农业生产,“舜耕历山”的故事反映了他对农耕文明的重视。他通过“劝农桑”“兴水利”等措施,推动原始农业技术的进步,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这一思想对当代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舜帝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农业,启示当代乡村振兴需结合地方特色(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手工艺等),避免盲目跟风,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舜帝重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应到现代乡村振兴中,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如灌溉、交通、物流),为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三、倡导“和而不同”,促进乡村文化融合与传承。舜帝“德备天地,道合阴阳”,他还推动了不同部落的融合,促进文化交流。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需尊重乡村文化多样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外来有益元素,保护文化遗产,舜帝文化本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乡村可依托历史传说、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资源,发展文化旅游、非遗产业,增强文化自信。
四、“亲民爱民”的执政情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舜帝出身平民,“耕于历山,渔于雷泽”,深知民间疾苦,执政时“泽被万物,仁及草木”。这种“以民为本”的情怀,对当代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具有指导意义:
聚焦农民需求,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的福祉,需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如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避免“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在乡村建设中充分听取农民意见,鼓励农民参与决策,激发其内生动力。
总之,从历史智慧到当代实践的启示,舜蕴含的“德治、民生、人才、和谐、为民”等理念,与现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度契合。当代乡村振兴需以史为鉴,既要传承“耕读传家”“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文化赋能等手段,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舜帝的意义,不仅在于历史符号的价值,更在于其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永恒智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精神指引。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