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向海仙鹤起舞:大自然的绝美诗篇

陈宝林2025-10-09 19:39:18

向海仙鹤起舞:大自然的绝美诗篇

 

陈宝林

 

晨雾像被谁揉碎的轻纱,慢悠悠铺在向海湿地的水面上,连带着远处的苇荡都晕成了一片朦胧的绿。忽然,东方天际撕开一道金缝,第一缕朝阳像融化的碎金,“哗啦”一声洒在苇叶尖上——就在这时,一道灵动的白猛地从苇丛中窜出,两米长的羽翼展开,像缀了月光的帆,在天地间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那是丹顶鹤,正以湿地为舞台、以风为节拍,跳着一曲从远古延续至今的生命之舞,而这舞蹈,在向海的四季里,藏着截然不同的动人风情,尤其是春日里幼鹤与双亲的互动,更是把“生命的温柔”写得淋漓尽致。

 

这片坐落在吉林白城通榆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哪是什么孤立的风景?分明是大自然用湿地、草原、森林三种笔墨,勾勒出的立体交响曲。脚踩在湿地的软泥上,能感觉到每一寸土地都浸着水的温润,弯腰摘一片苇叶,指尖还能触到叶面上未干的晨露,那是昨夜星辰留给大地的吻。每年春秋两季,这里更是成了候鸟的狂欢场——迁徙的号角在云端吹响,数十万只候鸟从西伯利亚、从南方湿地赶来,雁阵排着“人”字掠过,翅膀划破长空的声音像极了谁在弹奏竖琴;斑嘴鸭成群结队扎进水里,掀起的水花溅在芦苇上,像撒了一把碎银;最让人挪不开眼的,是六种鹤类轮番登场的“舞蹈秀”:灰鹤迈着沉稳的步子在草甸上踱步,像优雅的绅士;白枕鹤展开翅膀追逐嬉戏,翅膀拍打的声音里都透着欢快;而丹顶鹤,总是压轴出场,它们或单腿立在浅水里,脖颈弯曲成优美的弧度,或两两相伴,翅膀相触,像是在跳一支缠绵的双人舞,连落在水面的影子,都带着说不尽的温柔。 


图片1


春之舞:新生的序曲,藏着幼鹤的“成长趣事”

 

向海的春天,是从苇丛里冒出的第一抹新绿开始的。冰雪刚化,湿地的水面还泛着清冷的光,丹顶鹤就从南方迁徙回来了。它们不像冬天那样集群活动,而是成对地在浅滩上“踩点”,雄鹤展开翅膀围着雌鹤转圈,脖颈高高扬起,像是在说“这片水域最安全,我们就在这筑巢吧”;雌鹤低着头用喙梳理羽毛,偶尔抬头蹭蹭雄鹤的脖颈,算是默认了“选址”。


图片2图片3图片4 

等到鹤巢筑好,两枚带着褐色斑点的鹤蛋就安了家。雌鹤和雄鹤轮流孵蛋,孵蛋的鹤把身子蜷成一团,翅膀紧紧裹着鹤蛋,连吃饭都要伴侣衔来小鱼喂到嘴边。大约一个月后,“咔嚓”一声,蛋壳裂开小口,毛茸茸的幼鹤探出脑袋——浑身是浅灰色的绒毛,像两团刚出炉的棉花糖,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就凭着本能往巢外挪,差点一头栽下去,吓得孵蛋的鹤赶紧用翅膀把它兜回来。

 

接下来的日子,向海的浅滩上就多了不少“育儿名场面”。幼鹤学走路时,总爱跟在父母身后,小短腿迈得飞快,却总跟不上节奏,时不时摔个“屁股墩”,灰绒毛上沾了泥,也不哭闹,扑腾着翅膀自己站起来,继续追。有次一只幼鹤追得太急,撞到了芦苇秆上,晃了晃脑袋,委屈地“啾啾”叫,鹤妈妈赶紧走过来,用喙轻轻碰了碰它的背,像是在说“没事,慢点走”;另一只幼鹤见状,也凑过来蹭了蹭同伴,模样憨态可掬。

 

学觅食更是有趣。鹤爸爸用喙啄起一条小鱼,悬在幼鹤头顶,引诱它跳起来啄;幼鹤踮着脚,蹦了好几次都没够着,急得围着爸爸转圈,最后鹤爸爸心一软,把小鱼放在地上,幼鹤立刻凑过去,叼起小鱼就往嘴里塞,结果没叼稳,小鱼掉在了泥里,它赶紧用喙扒拉着泥找,好不容易找到,却弄得满脸是泥,逗得鹤爸爸鹤妈妈原地转圈,像是在笑它“小笨蛋”。

 

遇到刮风天,鹤爸爸鹤妈妈会把两只幼鹤护在中间,翅膀展开像两把伞,挡住风沙;要是有其他水鸟靠近,鹤爸爸就会立刻扬起脖颈,发出低沉的鸣叫声,摆出“战斗姿势”,直到把“入侵者”赶走。等到幼鹤长到半个月大,绒毛开始变得蓬松,就能跟着父母短途散步了,它们会踩着父母的脚印走,偶尔停下来啄食水草,阳光洒在它们身上,红顶(幼鹤红顶不明显,呈淡粉色)在浅绿的芦苇间若隐若现,像撒在春天里的碎宝石。

 图片5


夏之舞:热烈的狂欢,藏着鹤群的“活力派对”

 

夏天的向海,是绿色的海洋。芦苇长得比人还高,风一吹,就掀起层层绿浪,湿地里的荷花也开了,粉的、白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空气里满是苇叶和荷花的清香。这时候的丹顶鹤,也变得格外活跃,像是要把整个春天积攒的活力都释放出来。

 

清晨,天刚蒙蒙亮,鹤群就会从苇丛里飞出来,在湿地上空盘旋。几十只丹顶鹤一起展翅,白色的羽翼在朝阳下闪闪发光,像是一片流动的云。它们一边飞,一边发出“哦哦”的鸣叫声,声音此起彼伏,把整个湿地都叫醒了。飞到开阔的浅滩上,“晨练”就开始了:有的单腿站立,把另一条腿缩在腹部,脑袋埋进翅膀里,一动不动地“冥想”;有的展开翅膀,用力扇动,翅膀拍打的声音“呼呼”作响,像是在练“翅膀力量”;还有的两两一组“对舞”,脖颈缠绕在一起,翅膀轻轻相触,转着圈儿跳,偶尔还会腾空而起,再缓缓落下,像是在跳一支热情的探戈。


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午后阳光烈,丹顶鹤就躲进芦苇丛的阴影里“乘凉”,或者走到浅水里,把身体浸在清凉的水里,只露出红顶和一双眼睛,悠闲地看着水面上的蜻蜓。有时候,它们会互相梳理羽毛,一只鹤站在前面,另一只用喙帮它打理背上的羽毛,从脖子梳到尾巴,仔细得很;被梳理的鹤则闭着眼睛,一副享受的模样,偶尔还会转过头,帮同伴也梳理几下,互动温馨极了。

 

傍晚是鹤群最热闹的时候。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丹顶鹤会飞到荷花塘上空,翅膀掠过荷叶,惊起几只蜻蜓。有的鹤会俯冲下来,用喙啄起一片荷叶,叼在嘴里飞一会儿,再丢进水里;有的则在水面上低空飞行,翅膀尖划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影子落在水里,随着波纹晃啊晃,和荷花的倒影叠在一起,美得像一幅会动的画。等到天色渐暗,鹤群才会排着队,慢悠悠地飞回苇丛,鸣叫声渐渐变轻,像是在说“明天再玩”。


图片10 

秋之舞:离别的眷恋,藏着迁徙前的“温柔约定”

 

秋天的向海,是金色的童话。芦苇变成了金黄色,风一吹,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翻滚,湿地边的树木也换上了红的、黄的衣裳,整个保护区都被染成了暖色调。这时候,迁徙的号角又吹响了,丹顶鹤开始为南迁做准备。

 

它们会集群活动,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丹顶鹤聚在一起,在浅滩上觅食、嬉戏。白天,鹤群会排成整齐的队伍,在天空中盘旋几圈,像是在“排练”飞行队形——有的排“人”字,有的排“一”字,飞得歪歪扭扭的,就重新调整,直到队伍整齐了才落地;傍晚,它们会围在一起,低着头啄食工作人员投放的玉米,不争不抢,吃得很安静,偶尔抬头看一眼同伴,像是在确认“你也准备好了吗”。

 

最让人感动的,是“教学飞行”的场景。当年出生的幼鹤,第一次跟着父母南迁,飞得不太稳,总是落在后面。鹤爸爸鹤妈妈就会放慢速度,在幼鹤头顶盘旋,发出“哦哦”的叫声,像是在鼓励它“加油,跟上我们”。有次一只幼鹤飞得太累,落在了芦苇丛上,鹤妈妈立刻飞回来,落在它身边,用喙轻轻推了推它,幼鹤犹豫了一下,展开翅膀,跟着妈妈重新起飞,慢慢追上了队伍。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3


南迁前的最后一天,鹤群会在湿地中央跳“告别舞”。几只年长的丹顶鹤站在最前面,展开翅膀,慢慢旋转,脖颈时而高昂,时而低垂,像是在向这片土地鞠躬;其他丹顶鹤围在周围,跟着一起舞动,鸣叫声悠长而温柔,像是在说“向海,谢谢你的照顾,我们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等到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鹤群就会在天空中盘旋三圈,然后朝着南方飞去,翅膀划破晨雾,渐渐变成一个个小小的白点,消失在天际——但总有几只留在向海越冬的丹顶鹤,会站在湿地边,望着同伴飞走的方向,鸣叫几声,像是在说“一路平安”。

 

冬之舞:寂静的坚守,藏着雪地里的“温暖日常”

 

冬天的向海,是白色的世界。雪花飘落,把湿地、芦苇、树木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整个保护区安静得能听见雪花落地的声音。但别以为向海的冬天就没有鹤舞,那些选择留在向海越冬的丹顶鹤,会在雪地里跳出最纯净的舞蹈。


图片14 

雪后的清晨,丹顶鹤会从苇丛里走出来,踩在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一串串“个”字形的脚印。它们的红顶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像是雪地里开出的一朵朵红梅。有时候,它们会单腿站在雪地里,把另一条腿缩起来,翅膀微微收拢,脑袋转向太阳的方向,像是在晒太阳;有时候,它们会展开翅膀,在雪地上轻轻踱步,翅膀扫过雪地,扬起一片片细碎的雪花,像是在跳一支安静的芭蕾,没有热烈的动作,却透着一股岁月静好的温柔。

 

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来投放玉米和小鱼干。每当装着食物的桶发出“哗啦”声,丹顶鹤就会慢悠悠地从苇丛里走出来,排着队靠近——它们记得工作人员的身影,从不害怕。有只年长的丹顶鹤,总是第一个走到食物旁,却不着急吃,而是等其他鹤都来了,才低下头啄食;要是有幼鹤(冬天留下的幼鹤已长到半大)挤不进去,它还会往旁边让让,给幼鹤腾出位置。

 

雪下得大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在浅滩上扫出一块空地,把食物放在空地上。丹顶鹤就会站在空地里,一边吃一边轻轻扇动翅膀,雪花落在它们的羽毛上,也不抖落,像是穿了一件白披风。吃饱了,它们就会互相蹭蹭脖子,或者在雪地里打个滚,把羽毛上的雪抖掉,然后慢悠悠地走回苇丛,留下一串脚印在雪地里,像是给冬天的向海画了一道温柔的线。

 

若说向海是首诗,丹顶鹤便是诗里最耀眼的平仄,每一笔都写满了灵动与高贵。你看它那身羽毛,像是用冬日最纯净的雪纺织成,阳光一照,竟能透出淡淡的光泽;头顶那点朱砂红,不是俗艳的亮红,是像胭脂晕开般的暖红,像是大自然特意蘸了朱砂,在它的头顶盖下一枚专属印章。在向海,每年有近2000只丹顶鹤在此歇脚,更有200多只把这里当成了永久的家,鹤岛就是它们的秘密花园。


15 

可谁能想到,这般动人的景象背后,藏着向海人跨越半生的坚守与守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向海也曾遭遇“生死考验”:连续几年的干旱让湿地水位下降,大片芦苇枯死,再加上人为活动的影响,丹顶鹤的踪迹越来越少,有时候巡护员走一整天,都看不见一只鹤的影子。也就是从那时起,第一代向海守护者扛起了“护鹤护湿地”的担子。老巡护员李建国回忆,那时候没有巡逻车,他就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车把上挂着水壶和干粮,每天往返几十里地巡查湿地。夏天太阳毒,晒得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冬天寒风像刀子似的刮脸,耳朵冻得发紫,他也从没停下过——就为了让春天的幼鹤能安稳学步,冬天的鹤群能温暖越冬。


图片16 

一代代向海人的坚守,换来了湿地的生机盎然,也换来了丹顶鹤的“安心定居”。如今,保护区里的巡护员换成了年轻一代,自行车变成了带着GPS的巡逻车,土坯房观测站也升级成了配备高清摄像头的科研中心,但那份“把鹤当家人”的初心,却从未改变。而丹顶鹤的“扎根”,又为向海的生态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芦苇因它们的守护长得更茂,鱼虾因它们的存在变得更多,形成了“鹤护湿地、湿地养鹤”的良性循环。

 

在向海,鹤舞早已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它更像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符号,藏着对生命的礼赞——看幼鹤从跌跌撞撞到展翅高飞,便懂成长的力量;藏着对和谐的诠释——人守着鹤,鹤护着湿地,万物共生;藏着对未来的期许——愿每一个春天,都能看见幼鹤的身影;愿每一个冬天,都能听见鹤鸣的温柔。

 

现在,向海的风正吹着,带着四季的气息,丹顶鹤的鸣叫声从远处传来,清晰又动人。如果你也想感受这份美好,不妨来向海走一走:春天蹲在浅滩边,看幼鹤摔得满脸是泥;夏天坐在荷花塘旁,看鹤群在夕阳下起舞;秋天站在苇荡边,听它们的告别鸣唱;冬天踏雪而行,看红顶在白雪中闪烁。在这里,每一个季节的鹤舞,每一个幼鹤的趣事,都是大自然写给你的诗,都是你与这片土地最温柔的对话。

 

向海仙鹤起舞,是自然的奇迹,是守护的勋章,更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归处。愿这份四季流转的美好,能永远在向海绽放,也愿更多人能走进向海,读懂这首用鹤舞、用坚守、用生命写就的绝美诗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