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忙着的时光才是晚年最好的养生帖

陈宝林2025-10-07 15:57:43

忙着的时光才是晚年最好的养生帖

 

陈宝林

 

退休,于许多人而言,是人生的分水岭。有人觉得,退休意味着卸下重担,从此开启“摇椅晃悠悠,夕阳落肩头”的清闲生活。然而,当真正把“清闲”当作日常,才发现日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色彩。沙发成了固定的坐标,手机成了贴身的伙伴,从日出到日落,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相反,那些将退休过成“大忙季”的长辈们,却脚步轻快,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们用行动证明,退休后最好的养生,不是“闲着”,而是“忙着”;不是无所事事的放空,而是有事可做的充实。

 

人的一生,就像一台运转了大半辈子的老座钟,齿轮咬合,指针转动,滴答声中藏着生活的节奏。一旦停摆,齿轮会生锈,发条会松弛,再想重新启动,反而困难重重。古人云:“地闲生杂草,心闲生杂念。”土地撂荒久了,野草会漫过田埂;人心闲置久了,烦恼便会滋生。退休前,我们忙碌于赶早高峰、忙工作,日子虽满,却不觉得累。退休后,突然没了要赶的时间、要办的事,心里反倒空得发慌。盯着窗外的云飘了又散,对着冰箱里的菜翻了又翻,要么攥着手机等子女消息,没等来便嘀咕“是不是忘了我”,等来一句“爸我忙着呢”又觉得委屈。闲下来的心思,总在这些细碎的纠结中打转,越转越拧巴,越转越憋闷。

 

然而,那些“忙起来”的老人,却活出了另一番模样。我身边的谷学忠老先生,年过八十,仍是闲不住的性子。作为省内外著名摄影家书画家,他没有把日子耗在摇椅上,而是天天忙着教年轻人摆弄相机、挥毫泼墨。指尖的墨香里,藏着比岁月更浓的热情。还有差几个月就满八十岁的叶长青,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他举着相机的身影。车轮碾过的路,都是他镜头里的风景。吉林省非遗传承人李锐士,十年如一日扎根“诗意雕影”,一刀一笔刻着对文化的执着,忙得忘了年纪,也忙得忘了疲惫。他们哪里是在“熬日子”,分明是在“抢日子”,把退休的时光,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一位年近八旬的长者,用半生时光在文学的原野上深耕。他是房晓东,是通榆人心中的“文学灯塔”,更是县作协会刊《风车》的灵魂守护者。从青丝到白发,他以热爱为笔、以坚守为墨,在岁月的稿纸上,写下了一曲关于文学与奉献的动人长歌。

 

我也是被这些榜样“点燃”的人。退休前,总想着“等闲下来就去圆新闻摄影梦”。真退了休,我拿出多年积攒的四万多块钱去买器材:相机、镜头、无人机。捧着说明书啃了半个月,从对着取景框犯怵,到能拍出家乡晨雾里的田野、夕阳下的村舍。为了记录乡村振兴的故事,我跑遍了四个乡镇的200多个村屯,蹲在田埂上看农民插秧,跟着果农摘李子苹果,在村口和老人拉家常,把那些带着泥土香的故事写成稿子、拍成照片。这两年多,近两千篇稿件发在国家和省市媒体上,其中,近两百篇散文登上中国作家网、东北作家网,还出版了散文集《且行且歌》和国庆40周年观礼团画册。帮乡镇出版的四本乡村振兴画册,每一页都藏着乡亲们的笑脸。今年光在今日头条就发了四百多篇稿,其中有篇发表的文章,展现量达2.1万,一千多人点赞收藏,粉丝和关注人不知不觉涨到了五千多。乡亲们见了我,总笑着喊“百姓记者”,这份认可,比任何奖状都暖心。

 

有人问我:“这么折腾图啥?”其实,图的就是那份“被需要”的踏实。清晨五点扛着相机去拍日出,看着朝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按下快门的瞬间,心里满是欢喜。跟着乡亲们去收玉米,帮着递袋子、撑口袋,听他们说“今年收成好”,笔下的文字都带着甜。收到编辑回信说“稿子刊用了”,哪怕一分钱没稿费,也能多吃一碗饭。忙起来的时候,不会想“今天是不是又老了一天”,不会愁“孩子怎么还不打电话”,更不会对着镜子琢磨“这里的皱纹又深了”。更不心思挣没挣到钱,日子被这些细碎的忙碌填得满满当当,烦恼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可我也见过太多退休后“闲出毛病”的人。听说有位朋友退休后去学中医,越学越觉得自己“浑身是病”。今天觉得肝区疼,明天觉得肾不舒服,医院跑了十几趟,检查单堆成山,结果医生说“没大毛病,就是太闲了,心理暗示闹的”。有些老领导,在职时雷厉风行,退休后没了会议、没了应酬,天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没半年就腰酸背痛、便秘失眠,血压也高了,整个人的状态比在职时差了一大截。还有些老人爱凑“免费热闹”,哪里发鸡蛋就往哪去,哪家搞“免费体检”就往哪钻。明明身体硬朗,一到那些地方就被查出“一堆毛病”,几千块的保健品、上万元的理疗床垫,眼都不眨就买,回头才发现是骗局。可等他们跟着老伙计学打太极、跳广场舞,每天忙着排练、参加社区活动,再提起那些“烦心事”,只摇头笑:“忙着呢,没空琢磨那些!”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身体老,而是心里“空”。闲下来的日子,就像没了舵的船,在海上飘来飘去,找不到方向。可一旦忙起来,日子就有了锚。早上跟着太极队练招式,下午去老年大学学书法,傍晚带着孙辈去公园散步,哪怕只是帮邻居照看会儿花草、给社区写篇宣传稿,都是实实在在的“有事可做”。这种忙,不是在职时白十黑和5十2时的疲惫,不是为了生计的奔波,而是顺着心意的“折腾”,是带着热爱的“忙碌”。不用赶工期,不用看脸色,累了就歇,想做就做,忙得自在,忙得随心。

 

老话常说“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退休后的养生,从来不是靠昂贵的保健品,也不是靠高端的理疗仪,而是靠“动起来”——身体动起来,筋骨就舒展了;脑子动起来,思维就灵活了;心里动起来,快乐就找上门了。就像沙坨上的老榆树,哪怕到了秋天,只要还挂着几片叶子,还能迎着风摇晃,就透着一股子生气;要是早早落光了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就少了几分精气神。

 

退休不是人生的“句号”,而是“逗号”——后面还有长长的篇章,等着我们用热爱去书写。我们不用再为柴米油盐奔波,不用再为工作琐事烦忧,终于有时间捡起年轻时的爱好,去做那些“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可以学一门乐器,哪怕只是会弹一首《茉莉花》;可以去旅行,哪怕只是周边的小镇,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可以学画画,哪怕只是画自家阳台上的那盆月季。这些细碎的“忙碌”,就像给生活添了柴,让日子烧得暖烘烘、亮堂堂。

 

别让退休生活困在“晒太阳、打瞌睡”里,别让岁月在“数着日子过”中溜走。试着找一件喜欢的事,让自己忙起来:去拍清晨的露珠,去写身边的故事,去和老伙计跳一支舞,去陪孙辈搭一次积木。忙着的日子里,你会发现,皱纹里藏着的是笑容,白发间映着的是阳光,那些被忙碌填满的时光,都成了晚年最好的“养生帖”。

 

退休后的日子,本该是一本越翻越厚的书,每一页都写着新鲜的故事;本该是一杯越品越香的茶,每一口都浸着岁月的甘甜。少点闲,多点忙,身子不生病,心里不憋气,就能把退休过成“最好的时光”。毕竟,忙着的时光,才是对岁月最温柔的回应,才是退休生活里最踏实的幸福。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