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神共居”的丙中洛
郭松
2015年秋,我和战友维学、学军驱车前往六库,看望战友时任军分区政委的卫平,一阵酒酣耳热之后在宾馆住了一宿。
第二天一早,沿着滇藏路前往丙中洛。“丙察察”是云南进藏的一段路,是茶马古道艰险的一段路,路况差,路基松软,紧靠怒江峡谷崖壁,遇雨极易滑坡。因为原始、隐秘、奇峻,风景也极美。这段路的起点在丙中洛,中段在察瓦龙,终点在察隅县,把三个地名首字相连,便称“丙察察”。
丙中洛约800多平方公里,怒江从北向南贯穿,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峡谷地貌,这种“不便”将美景蔵在峡谷中。丙中洛原名“碧中”,藏语意为“藏寨”,最早是当地土著怒族(麻白克劳)居住,后因藏传佛教传入,藏族从西藏、德钦等地迁徙至此。傈僳族从怒江下游和澜沧江流域迁徙至此后,在原“碧中”基础上加上藏语“洛”,“洛”在傈僳语中指山箐或沟谷,与藏语“丙中”(藏寨)结合,“丙中洛”意为“藏寨位于山箐或沟谷之中”。
到达丙中洛的时候已是傍晚,我们住的地方叫甲生村,在村里转了转,感觉有点乱,房屋错落无序,称“人神共居”有点牵强。第二天早晨,我们准备去看“怒江第一弯”,虽然来的路上已经停车拍过照,仍然觉得应该上到山顶,居高临下地看一看。
吃过早点,云雾缭绕。开车前往贡当神山观景台,上山的路宛如一条盘旋在山间的巨龙,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拐弯,上行,拐弯,上行,拐弯……最终抵达玉狮子崖,发现前方没有路了,咨询当地居民,才知道走过了。拐回到一个养鸡场,从养鸡场后面的小道下到“怒江第一弯”观景台。
这是一个很小的平台,可以俯瞰怒江第一弯和丙中洛全景。怒江就在脚下,丙中洛一览无遗,云雾缭绕,恍如仙境。山下,梯田广布,村落毗连,纯净而肃穆,古朴而神秘。一栋栋土黄色的民居高低错落地排列在山脚下,将山、田、景融为一体,像一幅巨大的画陈列在怒江边。
怒江水流到云南境内以后,被碧罗山和高黎贡山阻挡,江水被迫改变流向,形成一个“U”形大弯,这便是“怒江第一弯”。弯中心,有一个小平原,平坦开阔,三面环水,两座索桥横跨怒江,台地和山包如同卧在江中的神龟,台地上的树木、石头及房屋,搭配起来有点像人的五官,是护佑一方的神仙?它也太会选地方了。这是一个怒族的小村,叫坎桶村。村中种满了桃树,当地人称“桃花岛”。
江面的薄雾正冉冉升起,坎桶村展现出一幅云雾缭绕的田园样儿。平缓的山坡上阡陌纵横,浅绿、深绿、嫩黄,新鲜娇嫩,拼接成尺寸各异,大小不一的方块,像女子的碎布长裙,自然、洁净、灵动。随着云雾的不断爬升,山下的小村笼罩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云雾时而轻柔地缭绕在屋顶,时而悠然地飘过田野,怒江第一弯像一条流动的玉带,我们仿佛在俯瞰一个隐藏在尘世之外的秘密花园。
说起“世外桃源”,难有比丙中洛更贴合的地方。怒江水势汹涌,丙中洛却能安然屹立其中,这里“雪山环抱,江河为池”,东有横断山脉、响朗腊卡山和碧罗雪山,西有喜马拉雅山延伸山脉高黎贡山,北有石门雄关,南有贡当险岸和日当坡,纵横交错、层层叠叠,宛如人神共居的仙境。
丙中洛古朴、宁静,四面环山,梯田广布、村落毗连。走进丙中洛,一步一景,感受到无尽的自然之美,仿佛踏入另一个世界。一片淡蓝色的雾气中,篱笆、柴扉、草垛和木屋时隐时现,雾里坎桶村朦胧醒来;阳光洒在怒江上,金光闪耀,坎桶村被一片温暖笼罩。奔腾的怒江水、恬静安然的村舍、原始茂密的山林、巍峨壮美的雪山。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茶马互市”,因藏区盛产良马,内地对骡马需求旺盛,形成互补性贸易。丙中洛作为古道起点,是滇藏贸易的重要枢纽,全长约70公里,从丙中洛出发,沿怒江峡谷北上,经石门关、那恰洛峡谷,达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
丙中洛现存茶的马古道,开凿在悬崖峭壁上,蜿蜒在怒江之上,长约1.5公里,宽足1米,高约2米,如同大山间一条裂缝横在山腰,显得非常突兀,走在古道上,眼睛要时刻紧盯路面,小心翼翼,紧张的身体紧贴着里边坚硬的石头,时不时还要防备脚下打滑,滚落峡谷掉到怒江,脑子里不停地想,当年马帮是怎样艰辛地,驮着重任行进,山风哨般地呼叫着,从脸前划过,仿佛听到马帮的蹄声,悠扬地回荡在山谷。
站在怒江岸边,远眺梦幻般的茶马古道,蜿蜒于刀削一样的峭壁间,如诗如画、如歌如泣。勤劳勇敢的马帮,从狭窄险峻的小路上,艰难踏出一条大道,从丙中洛镇出发,一路往北约10公里,过了石门关便是雾里村。
丙中洛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壤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丙中洛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四面环山,山与山之间遥相呼应,就像"相约无期"的一对恋人。
丙中洛居住有藏怒、僳僳、独龙等少数民族,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奇特,民风质朴,多民族和谐相处,甚至有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这里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块土地,是迄今云南境内最原始最偏僻的秘境,这里的人古道热肠,淳朴的笑容挂在脸上,一切风光都是神赐的礼物。
怒江峡谷山高、谷深、水急,两岸白花飘香,山腰原始森林郁郁葱葱,两岸风景独好,东西往来的人常在此划船或坐溜索过江。怒江江水轻柔,色如碧玉,峡谷里气候温和,热带植物与雪山形成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中缅深处的避世原乡贡山深处的独龙江,山高谷深,江边怪石林立,江水时而势急,激起层层浪花,时而水流平缓,清澈纯净,而多样的植被和高海拔形成光怪陆离的光线,更使得这条原始的河流绽放出神奇的色彩。独龙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落差极大,水流湍急,变化丰富,景观奇特。走过这条有些“可怕”的独木桥,就能到达独龙江畔的拉瓦夺村探秘下神秘的独龙族。
独龙族聚居区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景观,千峰万壑的高山峡谷地貌,那高悬于独龙江上空,体现独龙族先辈战胜江河险阻的溜索与藤桥,成为现代游人寻求惊险、体验刺激的“空中索道”。那散布于高山峻岭的一处处独龙先辈,用勇敢抗争毒蛇猛兽留下的“巢居”与洞穴遗址。在这个鲜为人知的角落,或许还能偶遇世上仅存30多位独龙纹面女,这样的风俗在随着时间渐渐消失,背后的意义依旧意味深长。
冰山美人—高黎贡、碧罗,西面的高黎贡山与东面的碧罗雪山相峙而对,如两位雄壮的汉子,而那自北向南奔腾而过的怒江,则像一位狂放不羁的女子,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像天然屏风。说是峡谷,自然是在两山之间,在丙中洛行走,怒江在脚下,左边是高黎贡山,右边是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的隔壁就是缅甸,所以这段路上,还会有边防警上车检查身份证。
高黎贡山自然生态原始,在这里,随耳都是鸟鸣,随眼都是绿,深吸一口气,满满是神的馈赠。碧罗雪山知名度没那么高,游客也比较少,只有背包客会徒步穿越,当然体力差的找当地马帮,走一阵骑一阵。
雾里村,人们常用“瑞士田园风光”形容,大片大片浓密的绿中,一座座吊脚木楼轻盈地错落着。木楼屋顶的一层层石板折射着淡灰色的光,清晨云雾缭绕,和着炊烟,实为人间仙境,美得让人窒息。漫坡的绿,漫坡的黄,漫坡的粉,漫坡的白,雾里寻花花不见,江中望月月仍明。
再华丽的辞藻,用来形容这片土地,都显得苍白无力,再好的摄影师,置身于这片土地,思维都会犯怵,只有亲身走进这里,才能体会堪比天堂的美。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