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包头·市声归来
作者:汉明
“3号桌的稍麦好了,8号桌的稍麦好了……”在稍麦的现场制作窗口,师傅在大声喊着,面对手机镜头的拍摄,他一点也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大概他早已熟悉了游客的视频记录。这是2025年10月4日,在包头青山区钢铁大街7号“包棉1958”主题街区看到的情景。一种久违的市声在一间高阔的旧厂房里复苏并归来。
这个主题街区是经由1958年4月筹建的包头棉纺厂厂房改造而成的,包棉总厂曾是亚洲最大的棉纺织厂,一旁的织布机可以见证这里昔日的辉煌。我同时在这里看到,老人们在老物件展柜前回忆满满,在一张张老照片与宣传画前驻足:“看看,那会人是多么地纯净,从人们清澈的眼神中就能看得出来”。而一位年轻人则在赞叹:“原来包头还生产过羚羊牌自行车、山丹牌洗衣机、草原牌缝纫机”。
游包头,我会优先来看“包棉1958”,因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念大学期间,曾经随内蒙古大学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营骑着自行车到包头,参观过包棉,深为包棉在改革开放中所展现出的活力而印象深刻。记忆中包棉的厂区热火朝天,还办有幼儿园,方便女工们上下班接送孩子。刚踏入钢铁大街7号,便感到这大门的位置没有变,跟着被唤醒的记忆,好好逛一逛“包棉1958”,看能不能买到用包棉的棉布所做的内衣或者袜子什么的。
老白茶、面包店、披萨店、手机销售店、户外服装店等这些现代元素可以在厂区的院里体验,而一进入主厂房,就全是原生态保留的工厂风了。一进门会看到“包头市城市会客厅”几个刚劲的大字,桌是老桌,椅是竹椅,几十张桌子构成的茶馆铺展成厂房的主体。一张张茶桌就像一台台织机,颇有气势,所不同的是当年的织机是不冒气的,而茶桌上一杯杯茶正在冒着热气。茶以砖茶为主兼营多样茶品,稍麦、土豆粉等小吃也紧紧围绕着包头特色。一家家人,正在喝着竹皮暖壶的砖茶打着扑克,一个孩子给他妈出主意,“妈,你出红桃K——别留着”,高高的童音一下子就震动了厂房的房顶,并与各种小吃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这时突然感觉到整个厂房都洋溢着茶香。
我被这茶香所吸引,来到茶台前,两口大锅正煮着茶,五六十个暖壶摆在旁边。我问“多少钱一壶茶?”,售茶人员告知“五块钱”,“瓜籽多少钱?”,“三块钱”,于是花了八块钱就买下了茶与瓜籽,我与同行的老兄坐下来喝茶。我把一张喝茶的照片分享到老校友的群里,一位老师开玩笑在微信群里说:“汉明1958年毕业分配到包头日报,正在包棉采访,寻找写作灵感。”再一看刚才的照片,还真有穿越时空的逼真效果。人生居然可以这样古老而年轻,心中自有一份窃喜。
(本文作者喝茶分享时的情景)
在我看来,“包棉1958”的最大亮点是营造了面积较大的平价茶饮,成为市民的社交聚集地。这里没有雅间只有大厅,而即使有了雅间,想必人们也舍不得进,因为这大厅回荡着一种久违的市声,这是你在很多场景中所感受不到的气场。宣传画,老物件,原生态的工厂主题横幅,你会觉得过去与现在正在一杯茶中完成一种链接。劳动是美的,俭朴是美的,车间里人与人的关系是美的。原来美并不遥远,也并不昂贵。同行的老兄说咱们来“包棉1958”真是来对了,我甚至后悔早知道有这样氛围,何不约了当年参加社会实践的老同学们来这里喝杯茶呢, 那一定能激发起大家更多的活力。市声是一种滚烫而不可抗拒的烟火,作为一种可爱的热闹,它会激发你休闲的灵感。它是一种多元而明亮的交响合唱,每一个个体的到来,本身就是对这一市声的回响,并汇成洪流的合声。
一壶砖茶五块钱,一块红卫牌羊脂皂九块九毛钱,一两稍麦十八块钱……我在做一个简短的价格调查,这些商品很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来回在“包棉1958”转了几圈,发现那家打扑克的人一直在打,桌上也没有增加新的小吃,看到他们不会有时间焦虑,更不用担心有店家来提醒消费。这让我对人民城市的理念有了深一步的体验。过去很羡慕十块钱就可以在成都的街上喝一杯茶,而现在在包头五块钱就够了。一种成都式的大众休闲正向北方走来,北方拍双手欢迎!
时光送走一些东西,也会迎来一些东西。记得当年参观包头,一到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工人们就在大街的路灯下打扑克,路灯杆下席地坐下一圈人,晚上尽管有蚊虫虰咬,但也要热热闹闹打扑克。市民们对休闲的渴望是一直存在的。现在市民们可以来“包棉1958”来相约着品茶打扑克了,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同行的老兄很喜欢这个地方,频频举起相机,我催老兄该走了。此时正午的阳光透过厂房高处的玻璃照进来,在茶客们的一张张笑脸上游走,老兄说这光线太好了,赶紧再拍几张。快门咔嚓咔嚓,不断记录着人们的幸福表情。
我站在旁边想:不是旧的都是好的,也不是新的都是好的,而是好的才是好的,要让好的事物跨时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我们当作的。
从“包棉1958”依依不舍地走出来,看到的是绿树相伴、宽阔笔直的钢铁大街。时光如梭,想必包棉那么好的棉织品早就卖光了,此行虽然没有买到棉袜子,但心里却暖暖的。“包棉1958”主题街区这种平等、团结、热情、奋进的工业风与整个包头的城市气质是多么一致,这种气息从街区一经出来,瞬间便弥漫到整个城市,让人感到包头变现代了,但包头的工业基因与人情味没有变。在“包棉1958”见物见人见精神,一张张劳模的英姿被精准记忆,一对对情侣的倩影被浪漫镌刻。原来对待困难,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一直是智慧、勤劳且乐观的。这寻找回来的一切总是那么令人欣慰!
五块钱买到的那壶萦绕着市声的砖茶,成为假日里一个难忘的诗意起点,现代而美丽的今日包头这样被我铭记。祝福包头!
2025年10月5日写于呼和浩特。
来源:自然文学
作者:汉明
https://mp.weixin.qq.com/s/t6VRmWEIGDyIEHQ1LnUTEQ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