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赤水河盐运史话

郭松2025-10-05 11:36:09

赤水河盐运史话

 

郭松

 

历史上,贵州不产盐,主要从四川、云南运入。元朝时期,云南盐无法满足贵州需求,改用四川盐供应。清乾隆年间,四川巡抚划定永岸、仁岸、綦岸、涪岸水运线。  

永岸线,从永宁(今叙永)经猫儿关、磨盘山、雪山关等,分赤水河、大渡口、小河进入贵州,以毕节为枢纽,延伸至水城、威宁等地。‌‌仁岸线,从合江经赤水河逆流而上,经赤水、土城、二郎滩至茅台,再至贵阳、安顺等地。‌‌綦岸线,从綦江经松坎至遵义,辐射黔北。‌‌涪岸线,从涪陵沿乌江经彭水、龚滩至思南,再运至铜仁、镇远。‌‌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条支流,秦汉前,已是巴渝通往夜郎的一条商道。“秦初,常頞略通五尺道,开辟从巴符关(合江县)入赤水河,经鄨邑的道路”(《遵义市志》)。汉建元六年(前135),中郎将唐蒙“将千人,食重万余人”(《史记·西南夷列传》),从合江入赤水河往夜郎。在赤水河支流习水河上游三岔河岩壁上,仍存有东汉时期一幅舟船图像和文字,说明那时已利用赤水河“以通舟楫”。南朝建兴二年(314),李雄据蜀,派太守侯馥在赤水河“抚恤蛮僚,修缮舟舰”(《贵州航运史》),说明那时水运已经发达。

唐宋时期,赤水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南宋后期,因防御蒙古军队需要,赤水河充当军事往来通道。明清以后,随着贵州设省及改土归流,从皇木转运、黔铅滇铜京运,到川盐入黔等物源调配,赤水河开发进程加快。清乾隆八年(1743),贵州总督张广泗浚治赤水河道后,赤水河盐运量居四岸线之首。

赤水河道整治后,川盐大量入黔,沿河流域竹、木等大宗木材随载盐船扎成木筏、竹筏进入长江进行贸易,农副产品、珍稀药材进入沿河场镇交易。还引进了养蚕业,据《遵义府志》载,道光年间,养蚕业“使遵义视全黔为独饶。”

围绕盐运业,各种就业形式得以丰富,出现了船户、纤夫、背夫(负盐人)、码头工人、造船工人,以及商号、盐号等行业。饭店、酒楼、客栈、商店、酒馆、茶馆、京果铺、糖食铺、豆油铺、卖米摊贩等服务业遍布沿河场镇。抗战期间,赤水河合江至二郎滩的船员、桡夫、纤夫达13379人。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白酒产业渐兴。乾隆年间,茅台酿造的“茅台春”酒已非常有名。南宋端平三年(1234),袁世盟率领以江西军为主的南宋军队进驻赤水河流域,将江西的米醋、白醋制作工艺引进赤水。清嘉庆五年(1800),富顺商人张容斋到仁怀,根据赤水地区气候特点,改进工艺酿出风味独特的赤水晒醋。

赤水河盐运所经之处,行旅畅通,商贾云集,贸易频繁。为便于物品交换互通,逐渐形成茅台、太平渡、二郎滩、元厚、丙安、复兴、车辋等沿河贸易场镇。随着水运的繁荣,赤水河流域民风民俗也随之形成。船夫为祈祷运输平安,每逢端午节,都会举行划龙舟、拉“旱船”“草鞋船”等活动。农历六月初六,赤水至猿猴河盐船帮、赤水至合江盐船帮、民船帮、盐帮、木帮、米帮,都会举行祭祀镇江龙王活动。

盐运使楚、蜀、闽、粤等商民涌入赤水,促进了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互通互鉴。清嘉庆以后,形成赤水河沿岸从“夷多汉少”到“汉多夷少”的民族分布格局。官学的设立和民间私塾的兴起,为培育地方人才提供了条件。清初,仁怀县年仅22岁的郑之侨成为遵义府入翰林院第一人。赤水河水运进入长江,通江达海,外出求学的学子增多,光绪二十九年(1903),赤水葫市人谢灵阶留学日本。

《川盐行销之概要》载:“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十一月壬申朔,云南行省言:‘亦奚不薛(今贵州)等地所牧国马,以每月上寅日啖以盐,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乱,云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昭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考元至元二年(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曾在贵州水西地区置亦奚薛综观府,此即为川盐销黔之始。”清朝以后,随着川盐生产发展,销售规模更大,几乎垄断市场。

《贵州运销川盐概况》载:“川盐运黔,自清朝中叶以来,实行四岸运商认销制度,经四川总督丁宝桢(贵川织金人)厘定,直到解放前,大体未变。”随着仁岸盐运不断发展,外地人来赤水流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沿河两岸集镇逐渐兴起,物资交流范围扩大及商帮(行帮)组建,形成独特的盐运文化。曾有为官、经商、为民的有识之士,为改变黔省民众长期缺盐淡食的境况,置身于川盐入黔的盐务活动,开拓盐道、革新盐政、悉心盐运……

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他们的身影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但是,我们仍然在历代的文献典籍,赤水河两岸的断壁残刻和民间流传的故事、歌谣中,仿佛看到他们留下的足迹,感受到他们的壮举,领略到他们的艰辛。

一是会馆及会馆文化:据史志记载,在仁岸盐运鼎盛时期,仁怀厅建成的“九宫十八庙”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尤以四川会馆、广东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等最大。四川会馆,庙号川祖庙,为川人家庙;杞神为战国时期秦西蜀太守李冰,因筑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泽惠蜀人,后世尊为“川祖”。广东会馆,庙号南华宫,为粤人家庙;祀神为唐代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粤之南海人惠能和尚。两湖会馆,庙号禹王宫;为湘楚人家庙、祀神为治水功盖天下的大禹王;福建会馆,庙号天后宫,为闽人家庙;祀神为福建萧田人林姑“天后娘娘”,奉为护航海神,尊奉的“妈祖菩萨”;江西会馆,庙号万寿宫,为赣人家庙;祀神为东晋时期在南昌西山逍遥峰飞升的仙人许逊“神功妙济真君”,为江西人崇拜信奉的真人。会馆的核心是经济贸易,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其宗旨是“谋利益”,会馆又是商帮,把客居他乡的人联络起来,构成“乡土锁链”,经常聚首,互相关照,逐渐形成一股势力;会馆文化既是一种商业文化,也是一种移民文化。

二是盐运渠道遗迹:在古盐道上,分布有复兴场(今复兴)、丙滩(今丙安)、猿猴(今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马桑坪、茅村(今茅台)等古镇。建造有猿猴“穿心店”吴盐房、土城“永盛隆”、太平渡“荣盛通”、二郎滩“德谦裕”、马桑坪“集大成”、茅台“太和号”盐号和码头,以及“穿风坳”古盐道、“吴公岩”古盐渡等。保存至今的有《修赤水河碑记》(原文尚载《增修仁怀厅志》)、修赤水河德惠《利国利民》碑记和元厚《南天门栈道碑》、大同《截角垭义渡碑》、陛诏《天恩桥修河碑》、习水县城《官渡修路碑》、赤水县城郊长湾沱《整理赤水河航道碑》碑刻等。

三是盐运船只类型:清代和民国时期,赤水河航道各段滩险、流速、流量等差异,只能分段航行,船型多种多样。当时仅赤水县城东门一带,就有50多户以造船为业。《贵州航运志》载:“自贡井盐运至合江后,换中盐驳运输。到赤水城后,换牯牛船、中元棒、黄瓜皮、麻叶楸、五板船等下河船,适合于赤水至合江段,也可以船行长江的宜宾至重庆段运输。其中,牯牛船只行运中游二郎滩至赤水段,马桑坪到茅台段后换茅村船。赤水河的支流习水河、大同河只适用小河船。每一个河段都根据航道情况,变换运输船只,因此各种船的大小尺寸、适用样式都有差别,因而成就了各种不同的造船技艺。1936年,赤水上报盐船共208艘,船名有:牯牛船110艘、中元棒62艘、黄瓜皮17艘、麻叶楸17艘、五板船和南河船各一艘。”

四是盐运人文特征:其一,劳动者即兴编凑盐运民谣:成千上万的纤夫长年累月地在河边奔忙,为了缓解疲劳和协调使劲用力步伐,由一人口头编出,众人认可附和,在传播流传中不断丰富提炼,被称为《赤水河船工号子》及纤夫(脚夫)“号语”和背夫“背盐歌”被一代代继承下来,脍炙人口。其二,为官为民者描写盐运诗词歌赋:明隆庆年间贵州提学使、诗人吴国伦《赤虺河》诗;清道光年间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之溪棹歌》诗;清咸丰年间荔波县训导郑珍《二郎滩题咏》诗;清宣统年间吉林民政使谢汝钦《竹枝词》;清代四川永宁贡生周文焕《赤水河赋》;清末民初四川合江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罗剑僧(著名音乐家罗念一之父)《负盐叹》诗等流传。

因吴公岩(今“美酒河”石刻处)险滩的阻隔,入黔川盐必须在二郎滩中转,参与仁岸川盐运输的各盐号均要在二郎滩建立中转仓库,设立分号进行管理,给从牯牛船运来的川盐过秤、入仓,向前来搬盐过山到新龙滩的过秤、开运单、发盐。二郎滩“晓谕碑”这样记道:“二郎滩起旱剥运,原系刘公岩险阻石滩,始行设店分贮,剥运新龙滩下船,仍由水运赴黔。历今三十余年,商民交便,自应仍循其旧。”这里的“刘公岩”,即今天的“吴公岩”,又叫“蜈蚣岩”,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的“之溪棹歌”有“经略威名草木知,蜈蚣崖上读残碑。”新龙滩至二郎滩的30里之间,有“文公”上下两滩,两滩“黔岸石山壁立,蜀岸有文公庙一所,巨石怒排,港口窄狭过甚,水大浪高难行,水小则岩无纤路,长年苦之,疏凿最难。”因“文公庙”,人们称其为“文公岩”,以后,人们为纪念仁怀县民吴登举修河之功,将其改作“吴公岩”。

“晓谕碑”是清代川盐入黔的重要历史见证,该碑无座,碑身左右有夹柱,上置四阿顶碑帽。碑身看面尺寸高2.08 米,宽1.08米,四周剔地浮雕卷草纹。碑文竖向楷书阴刻,正文凡8行,满行 60字。初立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三月十三日,道光六年(1826 年)九月,玉贵号、丰盛号、成玉号、成金号、玉金号、世昌号、玉森号、大有号等捐资重立。

赤水河疏浚,从自贡沿泸州、合江、赤水、元厚而来的盐船,沿赤水河南进,到达土城码头。随后部分食盐转入当地“盐号”,其余食盐经赤水河航道南进,直到茅台。土城有个巷道是食盐入号的必经之路,当地人称之为“盐巴巷”。盐巴巷尽头“土城盐号”旧址的赤水河盐运文化陈列馆静静矗立,盐韵华章、制盐之慧、仁岸春秋、赤色盐语、盐味之外五大展陈内容汇聚着千余年盐运脉络,图文并茂、实物场景、人物雕塑在光影交错间,仿佛低语轻诉盐运的辉煌。

曾经,赤水河奔腾不息,一艘艘盐船穿梭其上,号子声回荡山谷。从盐的开采到运输,每个环节都饱含先辈的智慧与艰辛。那些古朴的运盐工具,斑驳的船桨、粗糙的背篓,承载着岁月重量,见证了盐运之路的坎坷与兴盛。沿岸码头热闹非凡,盐商云集,贸易往来成就了土城的繁荣盛景。不同地域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形成独特的盐运文化风貌。

那时贵州吃的盐主要来自四川,因路途远,运输难,食盐成为贵州最稀缺的物品。当时间的脉络来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抵达土城,在“土城盐号”开仓分盐,解决了当时军民的用盐之需。岁月悠悠,赤水河盐运文化陈列馆经过时光浸润,根植于这片热土之上,等待着人们走进它,感受先辈的坚韧与拼搏,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IMG_20250808_171622.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