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枕上诗书闲处好

郭松2025-10-01 09:01:27

枕上诗书闲处好

 

郭松

 

但凡爱读书的人,多会在枕上放几本书。待夜阑人定,拿起一本,斜倚闲读,自是一份清福。有时翻着看着,不知不觉,一撒手,已然入睡,伴着一枕书香,得了安眠好梦。

而不爱读书的人,睡前时间多被手机占用,陷于热搜、视频、抖音,瞪眼刷到深夜,也不愿舍些时间给书。想想现在人也奇怪,虽然抱怨着生活浮躁,却在睡前也不图点清静。

是否有那么一刻,翻出几本书放在枕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上一会儿,玩味一会儿,换来心里几分感动,或几分思考,或会心一笑,把一段静谧的时光,消遣出几分惬意。

枕上的书,就像枕上的人,可以心绪相通,诉说衷肠。在枕上读书,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在灯火阑珊或满窗风雨后,让灵魂安然地落脚。只要枕上有书,哪怕再庸碌的一天,也能在充实收获中收尾。

枕书入眠,随心自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谁说读书非得高堂华轩,正襟危坐?在休闲、放松的时候,衣衫不整、四仰八叉,也能卸下世俗的面具,让读书自由自在,让灵魂随心所欲。选择一种读书的方式,也选择一种读书的氛围。现在的人不骑马了,乘车也要看具体情况,欧阳修说的这些地方,枕上是既舒心又有益的空间。

卧室床头,是私人空间。枕上读书,是件至情至性的事情,不必顾及他人的眼光,只需直面自己,那些能停驻于心的,都是真的感受。在枕上翻开一本书,也像在暗夜里与作者约一次会,任心神游走,任情思撩拨,有惊喜,有抚慰,犹如在燥热的羁旅中寻到一块绿荫,在幽寂的空谷里听到悠远的回音。

枕上读书,不是挑灯夜战,更不是头悬梁、锥刺股,只是自娱、消遣而已。枕上书,适合常读,而非长读。也许读了几页,思绪只停留在某一两句上,这里便是触动心灵之处,恰也切中读书乐趣所在,不如就此停下,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枕上读书,有时只是随手翻翻,可能什么也没读进去,但也用不着烦恼。枕上读书,求的是心灵的愉悦,不必强迫记住什么。流连在文字的意境里,也就满足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哲学是密涅瓦的猫头鹰,不到黄昏不起飞。”人常是到了夜幕降临,才把灵感释放出来。夜晚,是灵魂相对安静的时候,也是适合思考的时候,因而也是适合读书的。夜晚读书,滤掉了白天的喧嚣和焦虑,仿佛文字也浸润了月光,令人遐思无穷,思绪万千。顺着文字,仔细揣摩,动情之处,唏嘘一番;神会之处,莞尔一笑。枕上读书,目光流连于字里行间,心里已经生出一片花海。等到入睡之时,虽然闭了眼睛,但缕缕书香还沁着人心,连梦境都格外芬芳。

枕上读书,妙在闲趣。南宋词人李清照年轻时写诗,向以语言清丽、词风清婉著称,到了晚年,她身体多病,步履维艰,读书写作愈加随意,尤爱翻枕上书、抒闲情诗。她写有一首《摊破浣溪沙》,下片为:“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倚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清静闲适,门前的景色经了雨水的润泽更加怡人。日日陪伴我的,还有院子里几株迟桂花,散发的清芬和书香一样迷人。

枕上的书,妙就妙在“闲”上。能得到主人宠幸、放在枕上的,多是些闲散之书,无关实用,不涉功利。什么教参书、工具书、成功学……于闲适心境无益的,何苦放在枕上给自己添堵?枕上读书需要的那种“闲”的情境,却在现代生活中慢慢消失了。有时自以为在读书,却只是任功利侵蚀心性而不自知。找一本适合枕上的书,借此寻回“闲”的情境,才不算辱没了这诗意光景。

书海浩瀚,个人的喜好不同,枕上放的书也不一样。挑选枕上书是一种自主事情,别有一番忘情的乐趣,不需要趋同,不需要限定,也不该被旁人取代。常见人推荐书单,若是枕上书的书单,那只是某个人的喜好,做不了通行标准。不像评选名著经典,要以学术素养为基础,反复斟酌。选枕上书,全凭自己的心情和感觉,率性而为,不讲什么原由和道理。枕上的书,以轻薄、柔软为佳,太沉的、太硬的、太厚的,光是看一眼,就感到疲累。书的内容,也适宜篇幅短而松散的,随便翻开哪一页都能读下去,又能随时告一段落、抛在一旁。枕上读书,只是一种情绪、一种情调,不宜有压力。与求知无关,可不求甚解;与势利无关,可只随着性情。枕上的书,静静陪伴,可即可离,体贴、温度、亲密,一切都是刚刚好。

枕上书,是私人化的阅读,没有一本书适合每一个人。即便如此,如果有人提起放一本什么书,还是可能产生不了兴趣。因为一本枕上书,可以略看出读书人的兴趣、偏好,以及人生态度。一个人真实的修养,常是在身边无人时形成的,那就应该有些秘密,会藏在枕上书里。可以通过一本书,去接近一个人,与他分享某种体验。在半枕半书间,仿佛深入一个既真也幻的情境,那里有生命的迷人模样。

枕上读书,会在有意无意间散落一些种子,它们会在梦里发芽生长,生出百花,招来蜜蜂和蝴蝶……不知不觉,在枕上辟出生命后花园,已是五彩缤纷。枕上书,像花儿和雨露,可以常换常新,给床头时光补充新鲜的养分。当然也会有几册老物件,值得反复回味,时不时地翻开,也像在读自己的旧事,有些当时惘然的,可能成为眼下的彻悟。书不能言,靠的是读书人的领悟。枕上的书,如床头的灯光、枕上的体温,时间久了,与身心感应化为一体。这一方托庇之所,需要经年累月的打理。

古人读书并非都在书房,有板有眼读书作文,很多时候会不拘一格,喜欢随意而读,随性翻阅。在枕上、在橱柜、在案几、在窗台,读书的人触手所及,眼眸所向,皆是书的身影、书的暗香。欧阳修写有短文《三上》:“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钱思公(钱惟演)、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都是当时有名的读书人,皆以文学知名。他们的读书方式可谓新奇别致,除了坐于书房传统的读,还躺在床上翻阅,甚至夹着书,上厕所也要琅琅诵读。欧阳修呢,他读书作文也是钟情于“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他认为这样读书才有韵味,才读得进去,写作才灵感频现,构思奇妙。

南宋文学家陆游以藏书闻名,他爱书、嗜书,自称“书痴”“书颠”“蠧鱼”,读书占据他生活大量时光。他也喜欢枕上读书、枕上作诗,以《枕上》为题的诗有5首,还有《枕上作》《枕上偶成》《枕上口占》等。他在《昼卧》中云:“忽忽见春尽,徂年那更还。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在春光将尽的流年里,他躺在小床上看书,书在枕边堆得像小山一样,帷幔里飘溢着馥郁的书香。可见他也喜爱枕上读书消遣。

古人还把窗前枕上读书作为一种雅意,作为休闲养性的极妙处,写进诗里。唐末进士、入宋又中进士第三名的李九龄,羡慕隐居山中,枕着清风读书。他在《山中寄友人》中写道:“乱云堆里结茅庐,已共红尘迹渐疏。

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逃脱了世俗的藩篱,在乱云飞渡的深山里结庐,躺卧着读着枕前闲书,品出白云悠悠、清流潺潺的音韵,读出了优哉游哉的轻惬。

爱读枕上书,爱作闲情文的,还有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他的枕上也常放一些闲书,比如《金瓶梅》,临睡前常看上几页。李渔对《金瓶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继奇书《三国》《水浒》《西游》之后的第四大奇书。后来他改定《金瓶梅》,编写《芥子园画谱》,倡导休闲文化,是研究生活乐趣的大家,正如他在《题扬州乐善庵联》所云:“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

李渔最妙的“闲文”当属《闲情偶寄》,写词曲、写音律、写居室、写服饰、写花草、写养生,无不是笔尽其物,物尽其灵。《闲情偶寄》被林语堂称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枕上读闲书、寄闲情,是古人的一种追求,是超然物外、不受拘束的淡泊明志。闲暇光阴,安谧静好,偶读几页枕上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与享受。

戴望舒在《古意答客问》中,以一个精巧的设问,描述了什么是生活的小情调小确幸:“要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头明月枕边书。”鲁迅也喜欢枕边翻闲书,他在杂文《随便翻翻》中说:“我想讲一点我的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我也的确好像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没有本本细看。”“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倚着床柜枕头,随便翻翻,偶有所思,小有所获,乃是“老来读闲书,学在不学上”,如此甚好!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难得整块时间读书,睡前看手机成了生活的常态,但是浏览手机是不能代替读书的。我偏爱纸质书,无论是装帧考究的精装本,还是设计简单的平装本,捧在手中,总是平添几分踏实。无论是享受午后和煦的阳光,还是晚饭后坐在书桌前,一杯清茶,一本书,手中一支笔,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在书的空白处写下当时的心得,留下阅读的痕迹。而睡前看“闲书”,更是让身体放松,让大脑松弛,能闻到那些文字散发的幽香,平静风雅地进入香甜的梦中。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