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退休后不能太闲
郭松
一个人废掉的最快方式,就是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人就像齿轮,越转越灵活,闲着容易生锈。闲,是福气;太闲,却是晦气。
杨绛先生曾说:“你当下最大的问题,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烦恼是闲出来的,而愉悦是忙出来的。
“地闲生杂草,心闲生杂念”,意思是说,地闲置会杂草丛生,人若无所事事,心空闲下来,杂念会生长出来。
“人闲是非多,百忙解千愁”,意思是说,人闲下来,会陷入无端的揣测或人际纠纷,会被愁绪缠身,而忙碌能转移注意力,通过做事情有成就感,减少忧愁。
佛光禅师门下,有个叫大智的弟子,外出参学二十年。等他回来时,看见师父像他临走时那般年轻。他心里疑惑,问道:“您每天都这么忙,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佛光禅师说道:“我没有时间老啊!”
人懒不是病,懒起来真要命。上帝给了人两只手一双脚,就是要做事、走路,如果连手脚都懒得用,身体就会老化。懒人之所以病多,是已经习惯了安逸。退休后,整天闲着,不去做事,人就会紊乱。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体强人欺病,体弱病欺人”,对于退休的人来说,忙着要比懒着好。有些老年人明明身体不好,却一心想要带孙子,因为人在忙碌中,就不会去胡思乱想。一个人若是懒惯了,不是满面愁容就是无精打采,一副萎靡不振颓废的样子。
退休后,没有比整天玩手机更容易衰老的事了。在我的同学、朋友中,有不少只看看图片,刷刷视频,连文字都懒得看。让自己有事可做,让自己忙起来,不给闲愁留空间,是最好的养生之道。人一旦忙起来,就不会给烦恼留缝隙,当忙碌结出了果实,那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只有生活充实的人,才没时间体会烦恼。
生活是一个修道场,忙也是一种修行。“人忙心不茫,有节花满仓”,是忙而不乱、顺应时序的生活态度,如此才会拥有更快乐、更美好的人生。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我想,无非是再闲也要找事做,再懒也要有事做。认真对待生活,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退休前忙了大半辈子,退休后也该享享清福了。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但退休后,如果天天闲着,除了吃就是睡,时间长了,病痛会不请自来的。俗话说,人越闲越懒,脑子越闲越笨。人太闲了,容易出毛病。
退休后,可以帮子女带娃,享受天伦之乐。不要把带孙当成一种负担,是挨累不落好的差事,要开开心心地去带孙,但是,不要惯着子女,把家务活全包了,要适当给子女留一些家务活,提出带娃有时有晌,双休日要休息。这样的话,既不太闲,也不太累。
退休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学一门外语,学写作,学书法,学绘画,学摄影,学乐器,学舞蹈,让自己忙碌起来。如果长时间闲着,容易焦虑,失衡,浑身不自在,闹心,烦躁。培养兴趣爱好,可以让自己忙碌起来。上午学习这样,下午学习那样,充实快乐每一天。
人退休闲在家里,生活没有规律,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想几点吃饭就几点吃饭,生物钟和生活节奏紊乱,时间长了,会引起焦虑、失眠、抑郁等。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驰张有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度,身体的灵活度,预防认知能力下降,大脑退化萎缩等,可以预防抑郁症、老年痴呆、大小脑萎缩等。
老人一闲,就容易“生病”。学医的人有个说法,是你学什么病就会查出来什么病。好好的人如果天天没事做,最大的可能是想自己,自己没什么想的就想自己的身体,对症瞎想,越想越像,就把病想出来了。一个朋友的姐姐,退休后读老年大学学中医,慢慢的就感觉身体哪里都不对,她跑的最多的地方是医院,结果不是身体越来越健康,而是才比朋友大几岁的她,就坐轮椅了。有些领导退休后一旦闲下来,久坐不动成了常态,血液循环慢了,免疫力也跟着降了,小到腰酸背痛、便秘失眠,大到糖尿病、心脏病都找上门,一下子状态比在职就差了很多。有个老太太爱占小便宜,哪里发鸡蛋做免费治疗她都去,平时看她生猛得很,偏偏在那地方一检查就一大堆病,特别一家免费理疗店,她几乎天天去,人家说床垫好,她再贵也买,几千块钱的药,眼都不眨就掏钱,后来知道上当受骗了。跟着老友学打太极、种花草,逛逛街,每天忙得有滋有味,也没有听到她说病的事了。
老人一闲,就容易“生气”,看哪儿都不顺眼。没了大点的事情操心,心思就容易绕在小事上:子女今天没打电话,是不是不惦记自己?儿媳买菜没买自己爱吃的,是不是嫌弃自己?甚至邻居晒被子占了自家阳台下的位置,都会在心里琢磨半天。有时在路上碰到熟人没打招呼也想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了,有个大姐因为儿子加班晚回了家,愣是坐在门口等了两小时,见面就抱怨“你心里没这个家”,闹得母子俩都不痛快。其实不是子女不孝顺,也不是日子过不下去,而是退休后的人时间没处安放,心里空落落的,一点小事就容易疑神疑鬼,放大成委屈,气就不顺。这股闷在心里的气,比冷风还伤身体,久了容易肝气郁结,对心脏更是没好处。
老人一闲,就容易“生事”。一广场舞队,因为“占地儿”吵架,一方说自己天天来,另一方说场地是大家的,吵到差点动手,说到底是闲得慌,才把这点小事当成大事。还有的老人爱凑在一起说闲话,张家长李家短的,说着说着就添了油加了醋,闹得邻里不和。有个朋友的老公,退休后到一个公司做事,每天早出晚归,有次她无意去问公司的人,人家说他几乎都在外面,很少在公司,她翻了一下他的手机,发现有不止一个女人叫他“老公”,她化身福尔摩斯探案,每天都跟踪老公的行踪,闹到无法再一起生活,离了。这种事本不该有,可一旦时间没处打发,就像空锅干烧,早晚得“冒烟”。
老人保持适度忙碌,比如做些家务、培养点爱好,能减少孤独感和负面情绪,身体机能也能维持得更好,自然更长寿。反观那些天天闲着、没事可干的老人,要么被疾病缠上,要么被坏情绪困扰,日子过得没滋味,寿命也容易打折扣。有两个长寿老人,独居的王阿姨,退休后一直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今年都92岁了,还能步行去菜市场,眼不花耳不聋,儿女想给她请保姆,她拒绝了,说:“人活着,得有点事干,心里才有奔头,日子才有意思。” 而陈阿姨跟儿子住,请了住家保姆全陪,几乎什么事都不用做,只是每天下楼去玩一下,近90岁的人,虽然长寿,因为不用操心生活,出行要靠轮椅,听力和记性差,状态比王阿姨就差多了。
其实老人“闲得慌”是可以想办法改进的。子女忙难要求他们太多,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退休老人在家养老的问题,要尽量靠自己去解决,要自己帮自己找点乐子,比如学个智能手机摄影,报个老年大学,或者出去旅游,哪怕只是每天择菜、浇花做点家务,也能让自己觉得“有用”。
总而言之,退休老人的日子,不该只是晒太阳、打瞌睡,数时间,而该是有事可做、有乐可寻。少点闲,多点忙,身子不生病,心里不憋气,便能把生活过出滋味,把有质量的日子过得更长久。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