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马鹿不了情 山水有回音

何春联2025-09-29 16:03:26

马鹿不了情 山水有回音

 

作者:何春联

 

马鹿坝是赤水两河口镇东南部的一个高山村,平均海拔1100米,因为境内的百米长滩、狮子岩瀑布和毗邻元厚的南天门等自然风光和保持较好的农耕文化印迹,在赤水乡村旅游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大约两三年的时间没有正二八经的去过了,2025年白露过后,我和赤水几个热爱摄影的朋友相约去了一趟马鹿坝。

首站,选择的是泥河老房子。那里的赤水马鹿红九军团驻地旧址已经修葺一新,只是偌大的一个屋基,剩下苏方成一个人成了驻地旧址的守护者。

随后,我们顺路到泥河源头去看看,那儿叫沙坝头,拍摄的兴奋点就是在这儿找到的。

最先是发现堂屋大门两边手书的门神(胡帅、秦将)很有文化特色;接着是走进厨房,灶壁上悬挂的猪头和一溜腊肉,油光锃亮,暗红的海椒和金黄色的包谷种子衬托着灶神菩萨,灶台上一眼锑锅灶、一口头车锅、一口二车锅,还有年代感十足的碗柜、筲箕等等,都是稀缺的拍摄素材。最后看见堂屋里的香火,一字一联、中规中矩,罕见的土地神菩萨也现身这户殷实之家,我们连门闩拍摄起都多按两下快门。临近午饭时间,烤火间年久远的搪瓷盅,房屋外边的碓窝、小桥还在拉扯着我们的脚步。

沙坝头前往百米长滩饭点的路上,一片一片清幽幽的鱼塘,一塘一个橘黄的救生圈,一杆一圈静静地与世无争,却再次延缓了我们的行程。

第三站,我们按照计划来到宿营地洞坪。同房东王大妹、王大妹家的婆(志愿军遗孀李明英,93岁)拉拉家常,稍事休整,到六点左右进发刘老支书后边那个叫朝天嘴的田榜上等待美妙的晚霞。

七点左右,马鹿难得一见的晚霞如约铺开,航拍的、视频的、扛相机的,不亦乐乎。

当晚,洞坪上空,月明星稀,我们等待到子时,敲定第二天早上六点起床,静候九角洞云雾奇观。可是,我们早早的到达拍摄地点,五柱峰方向乌云蔽日,九角洞大沟静得出奇,没有惊喜、也没有沮丧,我们悻悻的收拾工具打道回府。幸好,这一趟有泥河的兴奋、有落日的奇观,大家没有过多的埋汰我。

说起来,我与马鹿坝的不了情缘,始于十多年前。记忆里,我是2012年7月,跟随赤水自行车协会狮子岩探险队首次去马鹿,杨玉禄会长带队。那一次,到了百米长滩、去了狮子岩,夜宿老村委会(高桥),镇西瓜、开啤酒、吃串串,不亦乐乎。

第二次,是2012年8月,随赤水市作家协会采风,张茂琴秘书长牵头。那一次,考察了泥河红九军团驻地旧址、洞坪南天门天梯和九角洞丹霞,结识了刘青云支书、王彬主任,打下了熟悉马鹿村的基础。

图片1

2015年,脱贫攻坚帮扶常驻马鹿村,我们开始了在马鹿的走村串户。

2015年至2018年,马鹿村硬化了界牌上牛角岭、金立寺到山王坝、瓦房头到沙坝头、瓦房头到岩头上通组连户路,打通了高桥经坳上、张家山到元厚镇石梅村的水泥路。

在赤水丹霞遗产管理局的帮助下建起了马鹿百米长滩研学基地,在农村危房集中整治的时候,马鹿村传统的木质串架房屋整体得到保留,坳上、洞坪、高桥和百米长滩开办了民宿。马鹿村消夏度假经济逐步有了起色。

马鹿坝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和赤水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或缓冲区所在地。发现马鹿,自然是马鹿坝的自然风光很诱惑,百米长滩、狮子岩瀑布、南天门、泥河、坳上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无可替代。

歇脚老村委会高桥,狮子岩原生态的瀑布群就可以让你逗留一天,准备充分后,可以尽情领略姊妹瀑的婀娜、百丈崖瀑布的雄奇。

泥河,是马鹿村用心打造的高山冷水鱼养殖区域,30多口山塘近百亩水面,最是适合爱好者垂钓。翻到坳上,就是夏日度假的好地方黔云苗寨。再回沟底,是泥河300多米长的老岩滩。

来到马鹿坝,山脊上流淌的是马鹿河,当地人又叫“龙背槽”,它起源于赤水、习水、古蔺三县交界的敖家屋基梁子,顺山王坝、碓窝坝、竹林坝、桃子坝、包谷坝、庙坝,经高桥,飞跃狮子岩瀑布群和泥河汇合注入丙安水库,成了赤水城区主要饮水的水源地。

马鹿坝的重点景区是百米长滩,它在马鹿河中间的庙坝,海拔1150米,是龙背槽冲击后形成的一个宽30米、长200多米、落差20米左右平缓的巨石滩,百米长滩地面光滑、水面均匀,五黄六月那沁人心脾的感觉是十里八乡游客消夏的好去处。

图片2

红色遗迹老房子、金立寺、涧槽沟,可以追寻先辈足迹,感悟长征精神。到马鹿源头的柑子坪附近,特别适合户外徒步运动。在牛角岭,可以一览川黔边界山地风光。

去洞坪,那儿是九角洞景区的至高点,观赏南天门雄伟壮丽的丹霞绝壁,偶遇遥远的五柱峰日出和九角洞云雾奇观,都是很享受的事情,风景让人惊叹!

图片3

最让我惦记的还是原生态的马鹿村,保持了很多传统农耕的印记,一座桥、一栋房,一把片刀、一个黄桶,无不储藏着先民们智慧的信息。2023年,马鹿村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十多年,我们看到马鹿坝的乡村旅游和夏日经济已经起步,专家们规划的金点子正在点石成金。

我退休多年,已经没有了工作上的羁绊,只是止不住的牵挂,让我时常想起马鹿,想起居住分散的九道水、柑子坪,偶尔就拉扯起弟兄们为这一方水土做一些打基础的事情。梦想的是,搁下爬豆腐干的笔,用我们摄影人的镜头,记录马鹿的乡村生活,尽快编出一本名叫《马鹿坝乡村影志》的册子,回赠山水,告慰时光。

 

作者简介:何春联,男,原藉赤水官渡,赤水市市管局退休人员,遵义市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