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云南除了称“滇”还称“三迤”

郭松2025-09-29 15:08:19

云南除了称“滇”还称“三迤”

 

郭松

 

战国时期,楚国将领庄蹻率领军队来到滇池边,聚集部众,自立为国,成滇中之王,因紧邻滇池,他自号滇国。

而滇池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滇池位于高原上,湖水从高处流下,仿佛倒流,颠倒过来。《后汉书》《华阳国志》记载,滇池因“上源深广,下流浅狭,有似倒流”,故称“颠池”,“颠”与“滇”通用假借,“滇”是“颠”转换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滇”来自古代一个少数民族——滇部落,这个部落世代居住在滇池边,周围的地名都带有“滇”字。还有一些说法,如清代学者王先谦认为,“滇”意为“顶”(高地),因滇池地势较高而得名。如有的学者认为,“滇”源于古彝语或白语中的“甸”(山间平地),滇池即“甸池”,后译为“滇池”。

西汉时期,滇国归附汉朝,汉武帝设益州郡,滇池地区成为行政中心,“滇”逐渐成为云南地区的代称。元代设立“云南行省”后,“滇”作为简称开始使用,明代以后,文人著作常以“滇”代指云南。滇池周边是古滇国的中心,滇文化(如青铜器文明)的繁荣使“滇”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名称。考古发现(如晋宁石寨山遗址)印证了古滇国的存在。“滇”的称谓综合了地理特征、历史政权和民族文化因素,既源于滇池的自然形态,又因古滇国的历史影响而固化,最终成为云南的名称。

云南的含义为“彩云之南”或“云岭之南”。据《云南通志》记载:“汉武云狩年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相传汉武帝在梦中见到南天七彩祥云,视为吉兆,遂派遣使者追寻彩云,最终抵达云南地区,将此地命名为“云南”,并设立云南县,此为“追梦说”。还有“彩云祥瑞说”,汉武帝时期,大理白崖出现五彩云霞,朝廷遣使追踪至云岭之南,因见彩云而得名,这一说法与“追梦说”相互印证。还有“地理标志说”,云南驿(今祥云县东南)北面的龙兴和山曾出现五彩云霞,县城位于彩云南侧,故称“云南”,这一说法与追梦说、彩云祥瑞说存在地理关联,但未明确提及汉武帝。汉武帝追梦说和彩云祥瑞说为云南命名提供了主要依据,地理标志说作为佐证。

华夏与云南最早交往在战国晚期,楚国派大将庄蹻率军夺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区,庄蹻先沿长江西进,进入巴蜀之后一路向南,一直打到了滇地,后来秦国占领了巴郡和黔中郡,切断了庄蹻返回楚国的路,庄蹻便在滇地建国称王,庄蹻成为古滇国第一任国君,其都城位于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各地修建了秦直道,并修建了一条从四川到云南的商道,这条道宽五尺,也被称为“五尺道”,从蜀地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使中原与云南有了商业的来往。

汉武帝时期,发动了西南夷战争,滇王臣服于汉朝,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下辖19县:滇池、胜休、俞元、同劳、昆泽、谷昌、连然、味县、毋棳、贲古、来唯、律高、双柏、秦臧、弄栋、云南、叶榆、比苏、不韦,其地域均在今云南省,治所在滇池县(今昆明市晋宁区)。

东汉时期,益州下辖的犍为郡(今云南盐津)、永昌郡(今云南云龙)、云南郡(今云南祥云)、建宁郡(今云南曲靖西北)、兴古郡(云南蒙自)、朱提郡(云南昭通市)、牂牁郡(今云南曲靖东南)、越隽郡(云南丽江)都在今云南境内。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南中,到达牂牁郡、越隽郡、永昌郡等地,最远到达今云南保山东北地区,直到平定所有叛乱,才班师回到益州。

西晋时期,云南从益州单独划出来,增设一个宁州,治所在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五胡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攻取宁州,从东晋开始,云南开始被当地豪族爨氏统治,南朝宋、南朝梁虽委派官吏统治云南,但云南实际统治权在爨氏手中。

隋朝时期,统一了天下,在云南设置了恭州、协州、昆州。唐朝初年,在云南实行羁縻统治,后夷人皮罗阁建立南诏国,唐朝册封他为云南王,南诏在唐朝与吐蕃之间左右摇摆,谁强就投靠谁,直到唐朝末年,南诏国被权臣篡位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段思平在云南建立了大理国政权,大理国后被蒙古人所灭亡,蒙古人在云南设置云南行省,云南正式成为地名。明朝时期,在云南设置了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云南府,今昆明。

清朝初年,沿袭了明朝的布政司制度,并推行改土归流的政治制度,逐渐改变了云南土司割据的局面,云南真正纳入了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雍正到乾隆年间,在云南设置了迤东道、迤西道、迤南道。

迤东道指今云南昆明市以东地区,下辖云南、武定、普洱、曲靖、昭通、澈江、广南、东川、开化、广西、临安、元江、镇沅十三府,治所在曲靖府,今曲靖市。

迤西道指今云南昆明市以西地区,下辖大理、楚雄、顺宁、丽江、永昌、景东、蒙化、永北、鹤庆、姚安下府,治所大理府,今大理州,民国时期改为滇西道。

迤南道指今云南昆明以南地区,下辖临安、普洱、元江、镇沅四府,台所在普洱府,今云普洱市,民国时期改为滇南道。

《清史稿·列传二百十一》说:“此次匪遍三迤,情形迥不相同,非数千之兵、十数万之饷所能蒇事。”意思是云南(三迤)匪患规模远超常规,需更大规模的军事与财政投入才能平定。

在“三迤”中,表示方位指向,特指清代云南行政区划(迤东道、迤西道、迤南道)中的地理方向划分,意为“向东/西/南一带”的延伸区域。“迤”本义指地势斜行延伸或曲折连绵,“逶迤”形容道路、山脉的曲折蜿蜒。‌‌

“道”是清朝的行政区,云南由迤东道、迤西道、迤南道组成,因此把云南称为三迤或三迤大地,文人墨客也喜欢用三迤来作为云南的别称,虽然迤东道、迤西道、迤南道后来被取消了,但三迤这个名称却流传下来,一直到现在,仍有人称云南为三迤。


IMG_20250808_171622.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