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重阳时节的山野珍果
——《瓜果漫话》之十二
陈清江 安玉琦
新凉喜见栗,物色近重阳。——陆游《初食栗》
【引子】
秋风渐凉,板栗成熟了,中秋节也就来临了。
板栗,我们家乡叫它“山栗子”,是种喜相之物。因为它果实饱满,产量又高,所以象征着丰收与富足。
眼下,正是收获板栗时节,不妨咱到南岗板栗果林瞧瞧去。果园主人都在收获板栗,个个喜不拢嘴,又忙得不可开交,看来又是个丰收年啊!见此情景,不禁记起小时候摘栗子的狼狈样子,那时我们都不敢用手去拿它,因为像只绿色小刺猬,那刺碧莹莹的,又尖又硬,密密地紧簇着,有种不容侵犯的样子。不过,我们也有高招,使根长竿子,小心翼翼地(生怕落到头上)把它打下来,再用石头狠劲地砸,或者用脚来回地碾,只听“啪”的一声裂开,便露出闪着赭石光泽的栗子,一颗,两颗,有的三颗,像胖娃娃似的,可爱得很哪!
(一)
栗子好吃,面酥香甜,那是因为板栗有着山野样的风采。它不像梧桐那般清高张扬,也不似银杏披一身华美的霓裳。它只是默然地站在山坡上、崖畔边,扎根于广袤的山林之中,历经十载方能开花结果。
再让我们循着时序看看吧:春天,当大地从沉睡中苏醒,板栗树也开始焕发生机。枝头先是冒出嫩绿的芽苞,它们在春风的轻抚下,慢慢舒展成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叶片翠绿欲滴,在阳光下闪烁着灵动的光芒。随着气温的升高,板栗树迎来了花期。淡黄色的花穗挂满枝头,细长而密集,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在其间忙碌穿梭,为山林增添了一份热闹与生机。
经过时光的孕育,花谢之后,一个个毛茸茸的小刺球悄然出现,这便是板栗最初的模样。它们隐藏在茂密的枝叶间,像是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在和人们捉迷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球逐渐长大,颜色也由嫩绿变成深绿,表面的尖刺变得更加坚硬锋利。到了秋天,刺球开始慢慢裂开,露出里面褐色的板栗。成熟的板栗外壳坚硬,呈深褐色,顶部有一个小小的尖儿,就像一顶可爱的小帽子。剥开外壳,里面是金黄色的果肉,细腻而香甜,让人垂涎欲滴。
在我的家乡,白胡子三爷爷总会说板栗是“树上的粮食”,不仅解馋还充饥。后来,我领悟到,无论是糖炒栗子的甜糯,还是栗子烧鸡的醇厚,都承载着土地最本真的馈赠啊!
(二)
板栗,还承载着不少地域名片呢。北方称其“栗子”,透着朴实无华的亲切;南方唤作“毛栗”,点出外壳覆满绒毛的特征;古书中“栗”字单用,尽显文言的简洁雅致;部分地区还称其“魁栗”,喻指果实饱满如魁首;更有“家栗”之名,与野生板栗相区分,暗含人工栽培的温情。这些别名或源于形态,或出于习俗,共同编织出板栗在文化语境中的多样面孔。
此外,我国板栗产地也星罗棋布,燕山余脉的迁西板栗,以昼夜温差孕育细腻果肉;怀柔山前暖带的独特气候,赋予皇家贡品端正果形;泰山山泉滋养的板栗,带着山野清冽之气;大别山湿润气候催生出罗田板栗的饱满多汁;诸暨枫桥的江南水土,则孕育出软糯清甜的风味。这些黄金产区遵循“七分水土,三分培育”自然法则,将不同地域的阳光、土壤、雨水转化为独特的味觉密码。
(三)
板栗,在民间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哩。相传八仙过海时,铁拐李将仙丹遗落山间,化作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为山民驱寒疗饥。所以,江南水乡至今仍保留着重阳吃栗子糕的习俗,金黄的粟粉层层叠叠,象征着“步步高升”的美好祈愿。更有先生将板栗与“利”谐音,赋予其招财纳福的寓意,每逢节庆便悬挂于门楣,期许生活如栗子般甜蜜圆满。
另外,传说古代有位孝子为治母病,在雪夜跪求山神,感动上苍赐下栗子。从此板栗便有了“孝顺果”的美称。
更为感人的当属“栗子助晋文公复国”的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饥寒交迫之际,随臣介子推曾经割股奉君。后来重耳复国,介子推却隐居绵山。重耳为逼他出山而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与母亲抱树而死。相传那棵树就是板栗树。此后每逢寒食节,百姓便以板栗祭祀,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贞。
再则,据说乾隆下江南时,途经怀柔,见路边农妇售卖糖炒栗子,香气扑鼻,便驻足品尝,那软糯香甜的滋味让龙颜大悦,当即御赐“怀柔板栗”为贡品,此后怀柔板栗便声名远播,成为皇家御用珍馐。
这些故事或悲壮,或温情,或带着烟火气,让板栗超越了食物本身,已然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道德教化的文化符号。
(四)
看似其貌不扬的板栗,但在中医药典籍里,还是一味食疗与药用兼具的珍果呢!南朝梁弘景《名医别录》中说,板栗 “疗筋骨断碎,瘀血肿痛”,对活血化瘀、疗伤止痛有着独特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更为详尽, “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板栗能补肾强筋,还说“生食治腰脚不遂,熟食治反胃泄泻”,区分了生熟不同的药用作用。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列举,板栗“甘平。补肾,益气,厚肠,止泻,耐饥,……辟谷济荒,生熟皆佳,点肴并用。嫩时嚼之,作桂花香。老者风干,则甜而嫩。同橄榄食,风味尤美。” 古代医家还将板栗与其他药材配伍,与茯苓同用健脾,与杜仲搭配强腰,甚至将板栗壳、板栗花入药,真正其到了“全身是宝”的妙用。这些论述既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智慧,也为现代研究提供了传统依据。
不错,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板栗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远超一般坚果,甚至高于部分水果,维生素B族和钾元素的含量也十分突出,这些成分让板栗在补充能量、增强免疫力方面表现优异。另外,板栗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与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其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所含的植物甾醇则对调节代谢有益。更令人惊喜的是,板栗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延缓细胞衰老。
【结语】
当写完这篇小文后,我又来到南岗板栗果林里,近距离亲近着,恍如觉得,这些山栗子,是很有些人格的。它外表布满了防卫的尖刺,内里却是这般的温柔与甘美。这多像不善言辞的庄户人啊,其举止或许粗拙,其面容或许皱巴,但却给人留下十分朴实的印象。就像栗子一样,穿过那层坚硬的“外壳”,便会触摸着他们心底最柔软、最温热的部分,那是一种毫无矫饰的真诚与善良啊!还是栗子,她不争春,不斗艳,只在百花谢后、万物开始萧疏的秋天,默默奉献着沉甸甸的果实。这是一种怎样的敦厚与踏实呢?
于是,我又想起了陶渊明“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千古绝句,在板栗与人类跨越千年的共生中,我们是否读懂了大自然中最朴素的生存智慧呢?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