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辽源战俘营
薛成龙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和女儿并肩走进辽源战俘营。暖阳下,院内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催促我们,去聆听那段不容忘却的岁月回响。
辽源战俘营全称为辽源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这里俗称“北大营”,前身是1936年伪满时期日本关东军的西安县警备队队部,1944年12月被秘密改为“奉天战俘收容所”第二分所。正因为它的存在,这片土地便与一个个特殊的名字紧紧相连:温莱特、珀西瓦尔、杨慕奇……16名高级将领及18名勤务兵,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暗无天日的267天。
作为我国现存唯一一所高级盟军战俘营遗址,它既是日本法西斯侵略罪行的铁证,也是中国与盟国军队并肩抗击法西斯的珍贵见证。专家曾将其与欧洲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并列为二战史册上的两处重要战俘营——前者以关押规模最大、迫害最惨烈著称,后者则因集中羁押盟军将官,成为全球罕见的高级将领战俘营。其“高级性、隐秘性、唯一性”的核心特质,让它在二战战俘史研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广场的暖阳下,一座铜制雕像默然矗立,衣褶间的纹路清晰却沉重,仿佛仍凝着当年岁月的寒霜。灰色“断壁”上,“267”三个数字在光线下格外醒目——这正是战俘们在此被关押的天数;7只象征自由与和平的金色鸽子振翅欲飞,羽翼的弧度里盛满挣脱枷锁的渴望。几尊战俘铜像姿态各异:有的昂首凝望远方,目光似要穿透天际追寻故土;有的振臂高呼,嘶吼声仿佛仍在风里回荡。最令人动容的是“断壁残垣”间的铁窗——锈蚀的栏杆交错成冰冷网格,窗内几名战俘将手掌轻抵窗棂,指尖几乎要触到窗外的光,他们望向远方广阔天地,眼神里藏着从未熄灭的希冀。
院内,16棵青松与18棵云杉挺拔相间,松针凝翠、杉枝肃立,分别代表曾被关押于此的16名盟军高级将领与18名勤务兵,以常青之姿默默守护着这段记忆。展览馆正面墙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红幅醒目如焰,与飘扬的五星红旗相映,将这份肃穆与赤诚,深深烙进这秋日的午后,也烙进每一位参观者的心底。
迈步踏入馆内,入口处“旦夕生死”四个沉甸甸的大字率先攫住视线。这恰是对盟军战俘朝不保夕、生死悬于一线的残酷处境最凝练的写照,为整个展馆奠定了严肃而沉重的纪念基调,无声地提示着每一位参观者:即将开启的,是一段需要怀着敬畏去回望的“囚程”。
馆内展陈以“太平洋战火”、“黑色的囚程”、“伪满洲国的西安县”、“我回来了”、 “终到的审判”、 “远逝的背影”为主题,层层递进地呈现战俘的苦难与抗争,让每一段记忆都有迹可循。灯光透过玻璃展柜,日军战刀静静陈列,刀身虽已失却寒光,但狰狞的纹饰仍能让人想见它曾沾染的血腥;旁边的军号铜锈斑驳,仿佛还回荡着当年撕裂空气的凄厉声响;那方旧降落伞布,褪色的红蓝白交织,褶皱里藏着战士们对自由的深切渴望。
展厅深处的老照片墙上,战俘们面容憔悴,眼神里交织着迷茫与绝望,却又藏着一丝不肯熄灭的光。香港总督杨慕奇的照片格外显眼:他穿着破旧囚服,端坐在棋盘前,指尖捏着棋子,神情专注得仿佛早已忘却身处牢笼。
“即便被剥夺了自由,也没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啊!”女儿轻声感叹。
展馆里的“空中翻书”展项记载着温莱特的故事:他曾因投降而深深自责,却不知远在美洲的同胞早已将他视作英雄;面对日军的随意打骂,他的听力因面部遭击打而严重受损,却仍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偷偷给战友们讲家乡的故事。解说员的话语沉重如铅:“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十多度,战俘们只能用报纸糊窗抵御寒风,每日的食物只有这点掺着虫子的米。到后来,他们甚至盼着多吃些虫子,只为补充一点蛋白质,能‘撑到胜利回家’。”
1945年9月2日,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成为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重要场所——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此举行,全球目光聚焦于此。仪式现场,同盟国代表麦克阿瑟将军在签署完投降文件后,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他将签字所用的两支钢笔,分别赠予了身后的温莱特中将与珀西瓦尔中将。这两支看似普通的钢笔,不仅是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的直接见证,更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两位将领的人生轨迹,曾与中国吉林辽源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长久以来,这座战俘营因日军撤退时销毁大量资料而鲜为人知。直到1992年,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接到二战盟军战俘的求助信,经多方调查寻访、查阅美国解密档案,其存在才被正式证实。
2015年,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正式落成开放,并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其世界性价值获得广泛认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0年来,来此参观的省内外甚至国外的观众已达近百万人之众,这里已然成为吉林省十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走出展馆,秋日的阳光依旧温暖,白杨、榆树、青松、云杉随风轻摇,叶片沙沙,漫过耳畔,空气中似到处弥漫着和平的幸福芬芳。
“爸爸,那些战俘,后来都回家了吗?”女儿侧脸问。“是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了,他们都回家了。”我回答,顿了顿,又补充道,“但回家的路,走得格外艰难。人无论处于什么环境,无论面对多大压力,都要学会坚持。慢慢走,总能等到希望。”女儿轻轻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辽源战俘营,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战争的残酷,也照见了人性的光辉——那种在绝境中对和平的渴望、对尊严的坚守;它更像一盏灯,不仅照亮了不同国度的人们并肩抗争的过往,也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从不是为了重提伤痛,而是要带着“九·一八”的警醒、带着胜利的荣光,把绝境里的坚守、苦难中的善意,都化作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我们走向未来的路,让和平的鸽群,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简介:薛成荣,笔名薛成龙,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辽县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吉林日报》《延边日报》《协商新报》《西部散文》《参花》等,有多篇(首)散文、诗歌获奖。长篇小说《昨夜风雪》2022年被吉林省作家协会评为重点扶持作品,该书于2024年由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