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条
郭松
街头巷尾早点摊上,油条总是那么炙手可热;金黄酥脆、外皮鼓起,咬上一口,满是脆香。但有没有想过,那油条为啥要两根扭在一起炸呢?那些世故圆滑的人怎么被称为“老油条”呢?
一种说法是,南宋时期,奸臣秦桧和他妻子王氏,里通金国,主张与金议和,而岳飞力主抗金,秦桧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害死于风波亭。消息传开,老百姓义愤填膺,酒楼茶馆、街头巷尾都议论这件事。
临安(今杭州)一家油炸食品店,有一位叫王二的店主,用和面搓成两根长条,分别代表秦桧和他妻子王氏,将两根面条扭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称之为“油炸桧”。秦桧路过时听到“油炸桧”,也无法反驳,只能作罢。民众纷纷前来购买“油炸桧”,以解心头之恨。
尽管“油炸桧”广为流传,但油条雏形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将两根面条叠在一起,中间用筷子轻轻一压,会形成中空结构,炸出的油条受热更加均匀,从头到尾都一样的酥脆。咬下去的时候,既有外层的酥脆,又有内部的柔软。
另一种说法是,“老油条”一词源于战国时期,那时候襄阳一带有个国家叫“鄾(you)子”,那里的人以不务正业、偷鸡摸狗而闻名。后来“油”“溜”成为“鄾(you)”的协音,逐渐演变成“老油条”“老油子”等称呼,用来形容那些狡猾、奸诈的人。
南阳、襄阳方言中有油子、老油子、老油条、溜子、二溜子、溜光蛋等。“老油条”,是那些在某个环境待久了,变得世故圆滑、油嘴滑舌、厚颜无耻的人。这些人像油锅里炸得时间过长的油条一样,变得油光锃亮,口感差又难以对付,不靠谱又毫无办法。
油条,不受煎熬,不会成熟;总受煎熬,会成老油条。熟知各种潜规则,仿佛混迹江湖多年,看似悠闲轻松的角色,却令新手羡慕又敬畏。然而这样的“老油条”,其实是生活“疲惫症”,激情和动力都没了。
人们对“老油条”的态度是复杂的,可以说是既恨又爱。恨的是他们玩世不恭、偷奸耍滑,投机取巧,他们的“示范”作用,还“培养”了“小油条”。爱的是他们有一定的经验,也有一定的能力,能做成一些事情。对“老油条”爱恨交加的态度,决定了“老油条”的尴尬境地——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老油条”有这样一些表现: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对以前的“闪光点”津津乐道;好为人师,指手画脚,只说不做;得过且过,消极应付,对责任能推就推,对名利能争就争;爱吃老本,爱讲条件,爱找借口,不学无术;计较个人得失,时不时闹情绪,动不动耍大牌,缺乏自我约束;喜欢一团和气,喜欢当老好人;没有是非观,只有利益观。
老油条,有这样三个特征:一是“老”,无论是经验老道,还是倚老卖老,老油条都体现一个老字,老,就是老江湖,老狐狸。二是“油”,老油条和新手的界限是看油不油,老油条,就是八面玲珑,没有原则,就是一个油,就是一个滑。三是“条”,在一些地方武术中,把细长的棍叫条。耍光棍,耍无赖,互比道德下线,看谁更无耻,更不要脸。
老油条,“厚如城墙,黑如煤炭”。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受过教育,要有礼义廉耻,要懂得诚信、谦让,结果步入社会后,发现有一说一,有棱有角,“吃不开”;很多事情,脸皮太薄办不成,慢慢便让自己脸皮厚起来,心黑起来。很多人第一步,就是放下脸面,学会不要脸。老油条,就会这一招,所有的捧与损,无非是根据不同的利益,而进行不同的表演而已。
老油条,“厚而硬,黑而亮”。他就是无耻了,他就是不择手段了,充分试探规则的边缘,而不去触碰红线,道德品行可以抛在脑后。假仗义,假热情,他明明知道,你不会同意他去惹事,还故意大声吆喝,大声喧闹,执意要去闹事,直到让你拦下来为止。外貌一看像是君子,说话也像是君子,整天仁义道德,但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比如《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表面看,君子一个,实际上,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甚至敢把自己阉了,真是狠人一个。
刚出锅的油条让人喜爱,它呈现出让人舒心的金黄。它的外侧酥酥的,香香的,有棱有角,内侧又软软的,绵绵的,膨松细腻,既有硬度,又有温柔。油条炸久了,就越来越油,越来越硬。一提到老油条,脑海中就会浮现某种形象,形象猥琐,头发油腻,油腔滑调,巧舌如簧,口惠而实不至。
人们爱吃刚出锅的油条,排着队,手里张着塑料袋,早就做好了准备。轮到了,却又扭扭捏捏,犹犹豫豫,不知道该挑选那一根为好。人们变得非常苛刻,一定要选一根看得上的油条,仿佛选了一根不合眼缘的油条,味道和胃口以及一整天的情绪和运气也会差,那种谨慎的态度简直像在相亲。
老油条,待遇就没那么好了。老油条享受不到新油条的那种关注和尊重。至于隔夜的老油条用在火锅里、麻辣烫里,那又是另一种不同的体验,厚厚硬硬的老油条被汤泡软了,蓬松的内孔将汤水吸纳其中,似乎老油条也终于学会了包容和示软,不再那么咄咄逼人、啥都不甘愿吃亏了。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