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包和献北献叨
罗里宁
文旅消费市场的兴起,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与消费有关的玩意儿,也层出不穷,有些网民,或者歌曲,就把过去广西农村用来装米酒的一种塑料桶以“公文包”的名称做噱头,说来到广西,除了吃得好,还会有公文包接待。
所谓公文包,是指一种扁方型的塑料桶,因为它的这个形状而得名(不知道是什么人先那么叫的),这种塑料桶,曾被乡下人用来装米酒(也可用来装食油或其它),那家有宴席,或者聚餐,买酒时就用它去装,常用的容量,十斤或者五斤,人多就用大点的,人少就用小点的。
和它齐名的,有喝酒时的“献北献叨”。何谓献北献叨?以前壮族喝酒,是把酒盛在一给大碗里,在碗边摆几个瓷勺子,开喝时拿起勺子,打上酒送到别人嘴里,然后你来我往,互相喂酒(这里面有敬人的意思),壮话语音,一勺叫一“献”,“北”代表去,“叨”代表来,献北献叨,就是喂去喂来的意思,这种喝法,也影响到其他民族,大家喝酒时,总爱“献北献叨”的喝。
不过,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传统的东西,传统的东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喝酒时的“献北献叨”,就是不好的,虽然那样喝,有亲和感,能增进友谊,但那样喝,口水混在酒里,实在不卫生,若是有人有传染病,还有可能会造成交叉感染,因此“献北献叨”,就不应该保留,现在也确实不那么喝了。中国五千年文化,保留下来的,多是些精华的东西,更多的糟粕,已经被抛弃,去糟取精,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一个因素,不加区分地全部继承,反而会阻碍文化进步。现在回过头来说说公文包。公文包好不好,先不给它下定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它曾经是用来装米酒的主要容器,那时候还没那么大的其它容器,比较大一点的玻璃容器不好拿,且容易破碎,塑料桶容易提拿,不易破碎,喝酒时用它去打酒,也就理所当然。只是那样装,既不科学,也不很卫生,况且还有现代科学指出,用塑料桶装酒,因为酒精刺激的作用,会分解出一些有害的塑料粒子,对身体不好。
怎么样去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广西,有各个民族的山歌民歌、壮锦绣球、民宿农庄、夜市美食,等等等等,这些东西就是放在全国,也是拿得出手的,没必要把过去的一些不是很好的东西拿出来做噱头。“公文包”就属于这一类东西。
过去农村喝酒,也包括一些城镇,喝散装米酒的比较多,那时候瓶装酒少,也不流行,而装散装米酒的最好的容器,就是塑料桶,那也是那个年代人们喝酒的一个需要。社会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广西因为地处边防,有守卫祖国南大门的职责,经济发展的步伐有点不那么快,但广西人的生活意识是前卫的,基本上和广东同步,吃喝和广东人差不多,而且还要“疯狂”一些,改革开放后,城里人渐渐地喝上了瓶装酒,有讲究的,还会喝一些名贵的瓶装酒,城里夜市,也多是晚上九点钟以后才开始,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还有人吃喝,农村人的生活,也得到了不断地改善,喝瓶装酒的越来越多,用塑料桶装米酒的越来越少,若不是有人用“公文包”来做噱头,估计有很多人还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文旅消费市场兴起之前,是没有人那样叫的,而且现在,也很少看到“公文包”了。除非是在农村的一些比较大一点的酒席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