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文艺青年
郭松
什么叫文艺青年?一般来说,是爱好文学艺术并有一定涉猎的青年,如果到了中年、老年,仍然爱好文学艺术,并有一定造诣的,称为文艺青年也无妨。
文艺活动包括阅读、写作、摄影、绘画、书法、舞蹈(不是跳舞)、旅行(不是旅游)等。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还不兴叫文艺青年,跟鲁迅那个时候一样叫文学青年,由文学变成文艺,辐射面显然更广。但凡带点文艺气质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叫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只是爱好层面一个泛指称呼,没必要非得有标准,也没必要非得有作品,只要爱好文学艺术并有一定涉猎,身上有某种特质或气质,比如较为敏感细腻、审美力和感受力较强、富有情趣、追求真善美等就行。
一个人爱好什么,多少有点遗传基因的成分。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我爱好文艺,你爱好理工,不分高下,但“有才华”,通常指的是有文艺方面的特长,理工优秀至极,可能会被称为“有智商”,但不大会被称为“有才华”。
才华的华,有光彩、光芒的意思。文艺人情感丰富,善于表达,会玩,在精神领域和情绪价值上有优势。理工侧重在专业领域的实用性,相对而言,理工人少情趣,甚至有点刻板。但民国时期的理工人,多半有文艺素养,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工程师爱阅读文史哲,物理学家会拉小提琴,数学家会写诗,这大概得益于那时候的通才教育。
爱好文艺,有点才华,也没啥了不起,但毕竟是好事,不管干啥事情,有点才华加持,总会更受欢迎,属于加分项,挺好的。培养一个爱好,不说派上用场,起码也能丰富生活。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类人,没怎么受过教育,但具有天生的文艺特质,以前长辈人中有个街坊大叔,说学逗唱样样来,讲话幽默风趣,走到哪儿逗到哪儿,给老街贫乏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回忆起这个人,还是蛮开心的。
文艺丰富了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文艺能滋养生命,治愈心灵。文艺青年这种生物的存在,也让这个世界多了些趣味。如果谈恋爱的话,在同等条件的情况下,知情识趣的文艺青年更有优势。知情识趣擅长交流,当然也算一种本事。不管谈恋爱还是卖货,人就吃这一套。听到过一个事,一男一女交往,俩人一起走路,路过一商店,女的说,我渴了,意思很明显,需要男的买点喝的;男的不明其意,说我也渴了,继续一起走路。
不过,文艺青年近些年成了小资情调的代名词。一些人明明是一直靠文艺吃饭的,却极力避免被称作文艺青年,他们更愿意自称“码字的”“卖货的”“工匠”等,有点刻意显得接地气的意思,似乎这样更能被接受。有些书店老板也烦别人说他有文艺情怀,文艺情怀仿佛等同于迂腐、不挣钱。可是,谁会相信一个没半点情怀理想的人,会卖书?为啥不卖红薯?有情怀有理想怎么就不好?至于经营得好不好挣不挣钱另说。
有些人的阅读链是这样的:政经史类处于最上层,下面才是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类。文艺类的阅读处于最底层。爱读政经史类的,自认为“理性有思想”,看不上偏向情感的文艺类,几乎不碰文艺作品。这样的人接触过几个,有点认知,热衷于评点时事,但言辞表达枯燥乏味,乏善可陈。读书有偏好很正常,但几乎不看文艺作品,对一个阅读者而言,无疑是个大的缺陷。阅读文艺作品,可以让人从细微具体的层面认识社会和人性,可以多一点人情味。依我看,读书的层次不在于分类,人类最好最有智慧的书,是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
可能在伪文艺青年追求面子时,真文艺青年已经悄悄上线了。真文艺青年眼里是没有现象世界的那些莺莺燕燕、桃红柳绿的氛围感和仪式感的,因为那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是简单明了的,看清楚了就觉得追求那些东西没有意义。无论是情人节的玫瑰还是圣诞节的大餐,亦或是女神节的化妆品或是年假的欧洲游,在真文艺青年看来,只是消费需求并对人的洗脑。你和他讲清新少女的白皙柔弱,他和你讲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对女性白瘦幼的审美是权力上位者创造的。你和他讲小众和与众不同,他跟你讲追求小众和与众不同本身就是大众的,你说某本小说好看,他说某本小说是学某某、人物原型学某某的。
既然这种人都这样了,你大概很难从他,或者我看出来,他对文艺青年的刻板印象。这类把文艺“看破”的人是不会追求上面提到伪文艺青年想要的那些东西的,穿衣服以舒适为主,家庭装修以方便少折腾为主,从来也不追求所谓小众和与众不同,觉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怎么能用什么去定义呢?所谓的真文艺青年,从来都不在乎你是否把他看成文艺青年,也无需证明自己是否文艺。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待得好好的,外面谁爱说什么说什么呗。
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互为表里,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如勤劳闲不住爱做事,挺好,是个优点,但从另一面,也可能体现为不爱思考的懒惰、精神空虚的迷失。说文艺青年不实用,主要指追求一些不实用的东西。比如思考不能带来实际好处,大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小到“鱼是怎么呼吸的?”很天真很不接地气。消费方面,舍得买一些没什么用但好看好玩的东西。一些人一切从实用出发,凡不实用的不能带来实际好处的全都尽量避免。如果非要在两个者之间选一个,我宁愿做一个有趣不实用的人,也不愿做一个无趣实用的人。
所谓文艺生活,其实是精神生活。有人总强调精神建立物质基础上,生存问题都没解决,怎么文艺得起来?这当然没错,但物质条件是充分而非必要条件,不是必须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才能爱好文艺,检验是否为真正的爱好,可以看是否过于注重条件。差学生文具多,伪运动员装备多,真正爱好踢球的才不管有没有一双好球鞋。饭都吃不饱的时候,照样有人省点钱来买书。并没有什么标准化要求,只要是真正的热爱,就一定会创造条件去做。
爱好哲学也好,爱好文艺也好,都和身份地位没啥关系。俄国民众普遍具有文学性,走在街上,和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都能聊上几句,这才是正常的氛围。一位爱哲学的普通人没有被嘲笑的理由,在卑微的生活中构筑自己的精神王国,对一件事秉持单纯的爱好,是一件感染人的事。有人认为他该先照顾好家庭才爱哲学,这是一种典型的“爹味”很重的道德评说。现实生活中,不好好照顾家庭总是搓麻将玩钱的人也不少,凭啥人家爱个哲学就会被评说?只能说,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一个人在家庭中时间精力如何分配是他自己的事。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了充裕物质的保障,文学艺术可能更出色。欧洲有不少文艺家是贵族出身,不愁吃穿,所有精力都可以花在这方面。但也有不少过着平民的生活,一生不改其志的。比如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是个眼镜匠,一边磨镜片为生一边研究哲学。甚至还有不少人是在穷困潦倒中诞生出最伟大的作品。比如画向日葵的凡高,靠着弟弟的接济,画出很多璀璨的传世之作。每个人的出身、经历、际遇、性格、禀赋都不一样,哪有一个统一的模板,非得怎样才能怎样,很多事情完全在于个人。
人除了生存层面,还谈谈精神层面的东西,哲学、文学、艺术,人格,信仰等,这不正是人之为人该有的样子么?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比如沏一壶茶,插一枝花,赏一幅画等。不是谁都能从沏一壶茶、插一枝花、赏一幅画中得到乐趣的。说白了要想让生活有点诗情画意,还得稍微具备点生活情趣和审美力,而这跟有钱没钱没多大关系。
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感情……有人说,我老了,不过青年节了;有人说,虽是青年,却没了那个年代的昂扬......巴金说:在你心中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收到美、希望、欢欣、勇敢、庄严和力量的信息,就永远年轻。青春,是一种心境,无关年龄,无关处境,只关乎如何生活。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