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国庆节!看都匀山河安稳,忆故乡红色过往

罗祖文2025-09-26 00:37:22

国庆节!看都匀山河安稳,忆故乡红色过往

 

文/罗祖文

 

秋风轻拂贵州都匀绿茵湖的碧波,将邦水村稻田里的金黄吹得摇曳生姿,也吹开了我记忆深处的褶皱。再过几日,便是祖国的生日。站在栗木寨的窗前,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螺蛳壳山,那些刻在岁月里的红色印记,顺着时光的脉络缓缓清晰——初中时栗木人民公社吴再友书记讲述的烈士事迹、栗木中学旁曾静静矗立的墓碑、《回顾都匀解放》《都匀文史资料选集》里硝烟弥漫的文字,还有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都在这个金秋时节,汇聚成心底最滚烫的情怀。

 

校旁纪念碑:27岁的生命与永不褪色的党徽

 

1978年的初秋,我背着母亲缝补的黄色布书包走进栗木中学。那时的校园没有如今的塑胶跑道,只有泥土夯实的操场,教室的窗户糊着旧报纸,却挡不住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也挡不住每年深秋时节带来的丰收与喜悦、沉重与崇敬。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我们学校旁边的这几座坟里,长眠着一位来自山东寿张县的烈士,他叫杨东瞻,年仅27岁,比你们现在大不了多少,却把生命永远留在了1950年。”班主任唐菊昌老师在班上提醒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烈士的牺牲。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请栗木公社的吴再友书记来给我们讲述烈士的事迹。

那时的我,对“烈士”的概念还停留在课本里。直到有一次班级组织参加扫墓,听吴书记轻声说道:“1944年,杨东瞻在山东寿张县参加革命,跟着部队打鬼子、剿顽匪;1949年底,他随大军挺进贵州,来到都匀县二区文明乡(今邦水村一带)担任乡长。他每天背着枪走村串户,给老百姓讲解征粮政策、做思想工作,还经常跟着农户一起劳动,修农具、种庄稼。1950年1月21日,杨乡长在瓮朗村召开群众大会,刚讲到新中国成立了,以后大家再也不受地主压迫了,就听见山坳里传来枪声。土匪从树林里冲出来,他第一反应不是躲避,而是把身边的老人和孩子护在身后,自己却被罪恶的子弹击中。那天的风很大,吹得松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重复着那个悲壮的瞬间——鲜血染红了瓮朗村的土地,也染红了杨东瞻胸前那枚铜党徽,他最后喊出的是‘保护老百姓,守住政权’。”至今记得吴书记说这些话时声音哽咽,他总是先顿一顿,然后手指向那片墓碑,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历史。

后来我才知道,1950年的都匀,剿匪斗争形势严峻。据《回顾都匀解放》记载,1950年3月到9月,匪患最为猖獗,文明乡是土匪盘踞的腹地。这些土匪头戴毡帽、扛着土枪,白天躲在螺蛳壳山的山洞里,晚上就出来袭击乡人民政府、杀害工作人员,甚至伏击给老百姓送粮的工作队。

《都匀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记载,1949年11月24日都匀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同年11月底,县委选派杨东瞻同志等人前往文明乡(今邦水村一带)开展政权接管工作。1950年1月21日清晨,杨东瞻乡长带领8名工作队员前往瓮朗村召开保甲长会议,部署征粮工作,却遭遇以邦水胡家寨匪首罗洪元(又名罗军、罗四维,原国民党炮校副官,1950年1月5日任湘桂黔边区反共游击第二纵队司令,同年5月15日升任湘桂黔边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系都、贵、麻地区首要匪首)、其堂兄罗高元(又名罗亮之、罗足彪,曾任保长13年,1950年5月15日任湘桂黔边区反共救国军副总指挥),及谷江匪首潘治平(曾任德化乡长、平塘县保警大队大队长,1950年1月5日任湘桂黔边区反共游击第一纵队司令)为首的500余名匪徒伏击。

匪徒叫嚣着令杨东瞻乡长缴枪投降,杨乡长当即拔枪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另有5名工作队员在突围中牺牲,2名队员被俘后遭匪徒残忍碎尸杀害,英烈遗骸被弃于山洞之中。

为平定匪患、稳固邦水地区局势,1950年6月24日,都匀县委正式组建赴文明乡武工队,强化武装斗争力量。同年10月9日至30日,贵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潘焱亲自指挥,调集一三八团、一四〇团、一五二团及军区警卫团兵力,对土匪长期盘踞的大江、江洲、凯旋、瓮牛等核心区域发起“铁壁合围”大扫荡。此次行动共歼灭土匪6254人,生擒匪首罗军、潘治平等中队长以上骨干902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11月初,罗军、潘治平被押解至邦水、谷江等地公审后执行枪决;罗高元则逃往广西天鹅县方向藏匿,直至1957年才被迫自首。

匪患肃清后,都匀县人民政府任命王可荣同志为文明乡乡长。为永久缅怀杨东瞻等英烈,1951年12月7日,文明乡群众自发召开追悼大会,为牺牲的5名烈士修建纪念碑(另2名被俘遇害烈士遗骸未寻获,1名铁路工人烈士遗骸由家属接回安葬),并将邦水生产大队命名为“杨东瞻生产大队”,以英烈之名传承红色精神。

据了解,2011年,都匀市于广惠街道西园村(原小围寨街道凤凰村)凤凰坝都(匀)丹(寨)公路南侧,启动都匀市烈士陵园新建工程。该陵园于2014年1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步将原东山片区散葬的123座烈士墓,及9个乡镇、办事处辖区内的45座零散烈士墓,统一迁移整合至园内,让英烈遗骸得以集中安葬、妥善守护。

新建后的烈士陵园规制庄重:大门高10.8米、宽21米,门楣正中镌刻“都匀市烈士陵园”7个醒目大字,两侧门柱题有“鉴一方史迹凤凰山上瞻先烈,留万世英名剑水河边启后昆”的挽联,字字凝练着对英烈的追思;烈士纪念碑高20.8米,主体以花岗石镶嵌而成,碑身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鎏金大字,庄严肃穆;园内铺设步梯149级,配套建设3900平方米纪念广场、1000平方米停车场,及7座仿古凉亭,既便于群众瞻仰祭扫,也为缅怀英烈提供了静谧庄重的环境,如今已成为都匀市传承红色记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邦水烽火:老虎头的硝烟与泡木寨的冲锋

 

翻开泛黄的《回顾都匀解放专辑》,“邦水争夺战”这五个字格外沉重。老虎头高地的茅草、将军坡的轮廓,在文字中鲜活起来,让我仿佛听见了1950年6月的枪声。

“六月初,县委决定派28人的武工队进驻文明乡。”书中这样写道,“进驻当天,武工队负责人王可荣带着8名同志下村,刚到团寨附近,就遇上了大股土匪。”那时的土匪熟悉地形,很快占领了将军坡,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包围过来,子弹像雨点般落在武工队周围。王可荣大喊一声“抢占老虎头”,战士们立刻弯腰冲锋,在茅草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跑,终于赶在土匪之前登上了高地。

“激战近七个小时,朱运景同志牺牲了。”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停下翻书的手。朱运景是谁?他是不是也像杨东瞻一样,有牵挂的家人?他是否也期待着新中国的好日子?书中没有更多关于他的描述,只说他倒下时,手里还紧紧攥着上了膛的枪,眼睛盯着土匪逃窜的方向。

第二天的泡木寨战斗,打得更为惨烈。上千名被裹胁的匪徒,在潘治平、罗军的煽动下,拿着大刀、长矛冲向武工队驻地。可他们不知道,县大队的两个排早已在夜里赶来增援,在驻地周围的树林里设下了埋伏。李怀璞大队长带着战士们隐藏在草丛中,直到土匪冲到离阵地只有五十米远时,才喊了一声“打”!机枪扫过去,手榴弹在匪群里炸开,土匪死伤惨重,剩下的吓得扭头就跑,像丧家之犬一样钻进了山林。

七月的马场寨,斗争愈发激烈。军分区警卫连的一个排进驻后,土匪竟在对面山上插上青天白日旗,明目张胆地对峙。中旬的一个清晨,潘治平带领上百名匪徒偷袭驻地,当时大部分战士外出执行任务,制高点上只有一个武装班,更不巧的是,机枪因连射发烫出了故障。危急时刻,军分区王根培副司令员扛起两箱手榴弹,带着两名警卫员冲上去,用卡宾枪和手榴弹组成火力网,硬生生把土匪压了回去。

我曾多次听说过当年战斗的危险。2024年12月15日,我去泡木寨杨正荣同学家与老师和同学相聚,恰逢肖玉全同学在河边钓鱼,他带我去见了肖玉全的父亲(87岁)。老人给我讲了好多故事,还拿出他藏的书给我看。他说,他小时候,泡木寨全是很大的泡木树,连像样的路都没有,听到外面的枪声和呐喊声,吓得浑身发抖。“后来才知道,是解放军在打土匪。他们饿了啃玉米饼,渴了喝山泉水,却从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肖大爷说,“九月的时候,军分区派来机炮连,有迫击炮、重机枪,端了匪巢,还抓了匪首,从那以后,邦水的夜里,再也没有枪声了。”

那些在邦水争夺战中牺牲的战士、坚守阵地的干部、为保卫新政权而战的人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守护山河的长城。祖国曾经遭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挺直腰杆的日子。

 

百年求索:从鸦片战争到南湖红船的觉醒

 

中国曾是世界文明古国,四大发明照亮过人类进程,可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把这片古老的土地炸得满目疮痍。帝国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枪炮,抢走了白银、割走了土地,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卖儿鬻女、饿死路边、被侵略者杀害的场景随处可见,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

我曾在都匀市图书馆读过一本关于太平天国的书,里面写着洪秀全带领农民起义,想要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试图通过变法图强,却只维持了一百多天;义和团的勇士们拿着大刀长矛冲向洋枪队,最终倒在了侵略者的炮火下;孙中山先生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可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老百姓依旧过着困苦的生活。

为什么他们都失败了呢?有人解释说:“因为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找到真正能够救中国的道路。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它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

南湖红船上,十几位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定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井冈山上,红军用梭镖和土枪,开辟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长征路上,战士们穿着单衣、踩着雪地,走出了二万五千里的奇迹;延安窑洞里,毛主席在煤油灯下挥笔著书,指引着中国革命的方向。这一路,牺牲了太多的英雄儿女——五卅运动中倒下的工人、南昌起义中牺牲的战士、敌后抗战中殉国的将领、三大战役中长眠的勇士,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54个民族的团结,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28年光辉历程。

山河巨变,从剿匪战场到盛世华章。现在的邦水,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白墙黛瓦的小楼,泥泞小路拓宽成了柏油马路,村口的小卖部变成了连锁超市,村民们用智能手机直播卖茶叶,孩子们背着崭新的书包走进了街道上的新学校。

今天的邦水,既有城市的活力,又有乡村的欢情。产业的崛起,让邦水更添底气。2010年7月,都匀市甘塘产业园区(现绿茵湖产业园区)经批准成立,核心区域就在邦水村。绿色食品、新型纺织、新型建材等产业纷纷落地,近20公里的道路网络铺开,厂房、公租房、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齐全。黔桂铁路都匀货场、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第三幼儿园等入驻。2020年,贵州最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贵州黔匀和农产品物流园启用,不仅解决了都匀“买菜难、买菜贵、卖菜难”的问题,更让邦水成为了“公铁联运”的物流枢纽。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这份真挚的认可,在邦水中心完小原校长钟永平的《摩天轮上看家乡——山歌颂唱邦水变化》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他这样写道:

 

走上台来先开腔,我的家乡是甘塘,

园区工业势头旺,绿茵大道通四方;

忆昔旧时老甘塘,行路难如闯险岗,

村容散乱无模样,风起满道尽尘扬;

而今甘塘换新装,条条大路宽又长,

四通八达真顺畅,路灯列队守街巷;

而今甘塘换新装,山青水秀赛苏杭,

花红草绿映晨光,村容靓丽亮堂堂;

而今甘塘换新装,园区厂房连成片,

打工不用离家园,挣钱就在村跟前;

而今甘塘换新装,物流集散建得强,

铁路公路紧相连,货运直达各地方;

而今甘塘换新装,校园楼宇崭新亮,

社区商铺齐开张,公园酒店迎客忙;

家乡今朝大变样,少年意气更昂扬,

周末相约寻欢畅,出门就到游乐场;

摩天轮上望家乡,幢幢新楼立身旁,

乡村变身新城镇,幸福日子暖心房;

家乡今朝大变样,家家户户奔小康,

新事新景新生活,感恩党恩永不忘!

 

——这首诗以独特的风格和视角,道尽了邦水从“千年古地”到“产业新城”的跨越。

 

吾辈初心:以山河为证,向祖国告白

 

国庆的钟声越来越近,都匀的城乡也多了几分热闹。绿茵湖云湖广场9月23日至30日的邦水村丰收节活动热闹非凡,摆摊设点、繁荣昌盛,老人们唱着红歌,“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歌声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卷。

站在2025年的国庆节点,回望走过的路,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从1840年的屈辱到1949年的新生,从1950年的剿匪到如今的繁荣,祖国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先烈的牺牲,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杨东瞻用27岁的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邦水的战士们用鲜血守护了家园,天安门的庄严宣告见证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些,都是都匀山河安稳的底色。

时光飞逝,人生过半,我却仍然记得初中时吴再友书记说过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我们一代代人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把烈士的故事讲给家乡的年轻人听,让红色的种子在家乡的土地上代代相传。”

秋风又起,吹落枝头的桂花,也唤醒了心底的誓言。先烈们期盼的新中国早已无比强大,他们曾经守护的老百姓,也过上了他们向往的好日子。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祖国母亲用强大的臂膀支撑起来的。

作为出生在邦水的我,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有着一颗永远向着祖国的心。愿这青山绿水间的伟大祖国繁荣富强,愿那些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在这个2025年的国庆佳节,我把心底的话写下来,以山河为证,以岁月为鉴,铭记历史。

 

附诗一首《都匀颂》:

 

都匀秋染金霞暖,邦水风传烈士言。

廿七青春凝党徽,万千热血护家园。

红船破浪开新宇,铁壁合围靖旧烟。

山河锦绣初心照,盛世华章谱新篇。

 

2025年9月24日晚上于贵州都匀


图片1

2025年9月24日午后,作者在住宅区休闲平台活动留影

 

作者介绍: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彭万文,贵州都匀绿茵湖街道邦水村(栗木寨)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系贵州省散文学会、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于墨阳完小、墨冲区教育办、都匀三小、都匀市创建办(后为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担任区(镇)语数体教研员、镇教育工会主席、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兼任都匀市政协七届委员、市教育工会宣传委员、市教师阅读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都匀晚报通讯员,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学校墨冲区中函班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调至墨冲镇政府、都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黔南州委组织部。获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表彰、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及黔南州“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21年退休。在国家、省、州、市级媒体发表作品2000余篇,两度获评都匀市作协“优秀会员”(2020—2023年度为唯一获得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