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常说的“中”
郭松
我在部队工作了23年,感觉部队是个大家庭,战友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河南人接触还挺多。河南人常说的“中”,是个极具地域性和辨识度的词汇,大概是肯定、赞同或认可的意思,相当于“好”“行”“可以”“可行”“同意”“合适”“恰当”“满意”等。
“中”的用法可追溯到古代雅言。《论语》中“刑罚不中”的“中”意为“恰当”。汉晋文献《左传》杜预注“不中为之役使”,“不中”意为“不能”。明末拟话本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中”的用法与河南话几乎一致。河南人有“尚中”思想,与河南“天地之中”的地理认知及儒家中庸观念有关,强调不偏不倚的状态。北方其他省份如东北、山东也有类似用法,但河南话使用频率最高。“中”不仅是河南话的代表性词汇,还承载中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哲学观念。
我问一个河南战友,“中”是什么意思?他只是支支吾吾作答:大概是河南地处中原,古时天下分九州,河南为豫州,豫州“居九州之中”,境内多平原,又称中州,中原;也许是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河南人爱说“中”。我问另一个河南战友,“中”是什么意思?他说,河南人爱说“中”是河南人自傲、自负,爱以自我为中心。河南是带着复杂的历史记忆的,河南是古老、悠久、传统、厚重的代名词,中国的很多词汇很多典故都跟河南有关,比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跃马中原” “血沃中原肥劲草”“八方风雨会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多了去了,你说咱河南人能不自傲自负吗?
据我所知,很久很久以前,河南就有了安阳小南海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河洛文化不仅代表中原文化,还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一说起河南,名人故里多了,新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淮阳是伏羲初画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南阳是姜子牙的封地,鹿邑是老子故里,民权是庄子故里,鲁山是墨子故里,叶县是叶公故里,偃师是玄奘故里,禹县是吴道子的故里,巩义是杜甫的故里 ……什么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仓颉造字,《周易》《诗经》…… 有人说一些河南人对“中”的理解有些片面,中庸之道提倡的过犹不及耳,过分力捧也是对河南人的打压和小觑,有失河南人的厚道和纯朴。
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河南人说“中”的场景是这样的:一个人满脸谦和地问另一个人:“你说这事这样做中不中?”另一个人如果觉得这事“中”,就会干脆地回答“中”!这“中”字包含肯定和赞许,还包含响应和配合。怎么能说河南人自傲自负呢?我翻阅书籍,查找“中”最原始的意思,查找后让我有些意外。“中”最初并不是个方位词,而是指氏族的中旗,插在氏族部落的中央,代表氏族精神的一面旗帜。只要这面旗帜在,就有了中心和安定;只要这面旗帜在,就有了主导和响应。这符合河南人说“中”的心理,也符合河南人“中直”的性格。
“中”是一种既主导又配合的召唤,既有自己又有别人的照应。仔细品读河南人说 “中”的场景,还真找不出河南人说“中”自傲自负一面,倒是品读出河南人谦和的一面;河南人说“中” 倒真是暗合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跟河南人接触多了,会发现普通的河南人,对中庸的理解颇深刻,沉稳的家长教育孩子,遇事不要出风头,不要做露头的椽子;女孩长得漂亮,有涵养的家长决不让孩子张狂。因为河南人把“不张狂”作为评价人的标准,现今中国的演艺圈说不上几个是河南人,河南人把表现欲强看作不好的品质,导致河南人在现在这讲包装,讲炒作的时代显得有些木讷和愚笨,不是河南人不会炒作,而是骨子里对炒作厌恶;不是河南人不创新,而是创新了也没意识到是创新,认为是平常所为,司空见惯。
河南“天地之中”的区位,是华夏名字的根基。可以说,“中”就是河南,“中”的含义,就是河南。从二里头到商代殷墟,从周、汉、唐的洛阳到北宋开封...遍布全省的大小古城和遗址,记录着中国5000年文明。从夏算起,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于此,八大古都河南就占四席,其中洛阳是九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安阳是殷商古都,郑州是商都古都;新郑、许昌、禹州、商丘、淇县、南阳、邓州、沁阳、汤阴、濮阳等都在历史上做过都城。中国古代四个兵家必争之地,河南位居第一。顾祖禹说:“当取天下之日,河南有所必争。”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许多人提起河南,想到的是“朴实”“土俗”“接地气”,提到河南话,更是觉得“土气”。其实不然,河南话里古朴微妙的遣词造句充满诗意,细细品味与“土”和“俗”不沾边。河南话,比想象的要古老、优雅、诗意。听起来土土的河南话,实际上高雅得不得了。比如饿了这件事,在河南说“饥”,饥肠辘辘、如饥似渴的饥;我自己,在河南话里说“我独孤个”;“昨天”,在河南话里说“夜隔”。河南话不仅雅致,而且还文艺,比如“这边、那边”,河南话的说法是这ciang、那ciang,实际上写出来是“这厢、那厢”。戏文里常出现的“这厢有礼”就是这两个字。在一些常用的河南话里,总能找到一些古汉语的遣词造句,很微妙,很古老,但不土气。
“中”的甲骨文是一面旗子,最初以在广场中间插旗表示“中间”和“中央”。先秦时候延伸为“可以、行、好”的意思。宋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写道,“中,犹堪也;合也;行也;不中,犹云不堪也;不合也;不行也;不好也”。跟现在的含义和应用基本一致。中国古称“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又称“中州”或“中土”。中国的交通动脉,在河南省会郑州,交汇成一个大写的“米”字。地处中原的河南,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从千年前看起,皇帝、商鞅、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岳飞、李商隐、张仲景、老子、庄子、鬼谷子、韩非子、吴道子、司马光、玄奘...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河南人。历史上的河南人,都很中!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河南人。5000年文明在河南,留下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遗存。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曹植笔下的洛神让人心向往之,洛水女神作为爱与美的化身,奠定了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的基础。
最古老的汉字,来自河南安阳。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藏着洛阳邙山古墓群的文物模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灵感来源,诞生在北宋汴梁宫廷画院即现开封的《千里江山图》...河南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随便拿出一点都可以说是精华。瓷器是中国的代表之一,在英文里,中国是China,瓷器是china。河南是宋代五大名窑中钧窑、汝窑的故乡。曾供皇家使用被视若珍宝、“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名窑钧瓷,就来自河南。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河南:就像一个憨厚的农家小子,以前一直被欺负嘲笑,抹掉眼泪,脸朝黄土默默做事。突然有一天被点名夸奖,也不太会说话。只会憨憨地笑,内心欢喜却小心翼翼。然后告诉自己,还要努力呢!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