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至凉州暖
——千年古镇晒出“节气新答卷”
作者:董银林(甘肃武威)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当秋分的风掠过河西走廊东端,武威这座丝路古郡便迎来了昼夜均分、稻菽飘香的时节。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节点”,这里既有“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耕智慧,也有“天马行空”的文化底蕴;既有沃野千里的丰收盛景,也有祁连积雪映秋林的生态画卷。在这个承载着耕耘与收获的节气里,武威正以独特的地域风情,将秋分的诗意与发展的活力融为一体,铺展成一幅动人的秋日长卷。
秋分绘丰景,武威沃野晒出“好收成”
秋分是农业的“丰收刻度”,更是武威大地最热闹的“收获时刻”。此刻的凉州平原,日光温室里的黄瓜、番茄挂满藤蔓,民勤沙漠边缘的蜜瓜透着清甜,古浪山区的藜麦泛着紫褐光泽,“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正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武威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蔬菜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凉州蔬菜”“民勤蜜瓜”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农户们弯腰采收的身影里满是笑意;供销社的丰收展销馆内,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吸引着市民选购;戈壁农业产业园里,智慧大棚的温控系统精准调控,让“秋产”不断档。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助农”,从“单打独斗”到“合作社带动”,武威用实实在在的收成,让秋分的“丰”景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注脚。
秋分承文脉,武威古俗焕出“新活力”
秋分是文化的“传承纽带”,武威的节气习俗始终浸润着千年丝路的厚重底蕴。临近秋分,古城凉州,蒸制“车轱辘大月饼”的香气便飘满街巷——用上好的面粉裹着姜黄、红曲、香豆等天然调料,蒸出的月饼层层分明,咬一口满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意。如今,这份古老习俗正以新形式“圈粉”:在武威市博物馆里,“秋分话民俗”活动吸引孩子们用彩泥捏制月饼、绘制节气手抄报;河西都会景区内,“秋分祭月”仪式重现古代礼仪,身着汉服的演员手持礼器诵读祭文,游客们沉浸式感受丝路文化;就连街头的文创店,也推出了“天马秋分”主题书签、香囊,让节气文化走进日常。从“秋分占候”的古老智慧到“文旅融合”的现代实践,武威让节气文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
秋分展绿颜,武威山水铺出“新画卷”
秋分是生态的“调色盘”,武威的秋日山水藏着“绿水青山”的生动答案。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片区内,雪山融化的溪流滋养着金黄的草原,云杉、落叶松褪去翠绿,换上橙红、金黄的盛装,岩羊、马鹿不时在林间穿梭,构成一幅“秋日山居图”;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中,芦苇荡泛着白霜,南迁的候鸟时而在水面嬉戏,时而在空中盘旋,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天祝三峡风景区里,漫山遍野的灌木如打翻的调色盘,秋水倒映着彩林,微风拂过,落叶飘零,宛如仙境。近年来,武威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石羊河流域治理,林草植被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秋分的生态之美,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武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成果。
秋分暖民心,武威产业结出“幸福果”
秋分的喜悦,最终要落到百姓的笑脸上。在武威,秋分不仅是丰收的节气,更是农民增收的“幸福节点”。依托“沿山冷凉蔬菜、沿川高效农业、沿沙特色产业”三大产业带,武威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等模式,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凉州区的农户在温室大棚务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民勤的蜜瓜种植户通过电商直播,把“沙漠甜果”卖向全国,亩均收入超万元;天祝的牧民办起“牧家乐”,让游客体验草原秋景的同时,自家收入也翻了番。2024年,武威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3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秋分时节收获了“稳稳的幸福”,让节气的“甜”味,变成了民生的“甜”味。
“秋分到,秋意浓,岁月安,收获丰。”秋分是自然的节律,更是武威发展的见证。从沃野千里的丰收图景,到文脉延续的民俗雅韵,从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到民生幸福的温暖日常,武威正以秋分为契机,将节气里的“收获”与“希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这个充满诗意与力量的时节,武威大地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丝路秋歌”,等待着更多人来读懂它的厚重与精彩。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