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黑土生金:一个东北汉子的绿色守望

陈宝林 胡海学2025-09-23 10:45:24

黑土生金:一个东北汉子的绿色守望

 

陈宝林 胡海学

 

在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佟家店村,当第一缕晨曦像金色的绸缎般漫过田埂,那 350 亩苗圃便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率先睁开了惺忪的睡眼。云杉们笔直地站成队列,宛如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哨兵,守卫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松树们裹着深绿的衣裳,那长长的影子如同柔软的丝带,被它们轻轻揉进湿润的黑土之中;梧桐枝丫舒展着,仿佛在和晨风轻声絮语,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五角枫的嫩叶晃啊晃,将细碎的阳光抖落在田垄间,像是给大地撒上了一层金色的碎钻。每一株苗木都像大地伸出的绿色手掌,轻轻拂过这片曾沉寂的土地,而托起这满圃生机的,正是东北汉子马林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一段用汗水浇灌、用初心照亮的“黑土生金”传奇故事。

图片1

时光倒流,回到 2013 年,那时的马林在商圈里可是小有名气的“能人”,简直就是一颗璀璨的商业明星。15 年商海浮沉,他从摆地摊起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敏锐的商业头脑,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小公司,手里的账本写满了踏实的日子,那日子过得比蜜甜,比酒醇。可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在商海里继续乘风破浪、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却突然把“要去农村种粮育苗”的想法像一颗重磅炸弹般扔了出来。身边的人瞬间炸开了锅,都以为他“魔怔了”。乡亲们围着他,像一群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纷纷劝他:“城里的好日子不过,来这破地方遭罪?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妻子李颖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拉着他的手叹气:“咱攒点钱不容易,万一赔了咋整?你是不是被什么邪风吹了?”马林却只是微微一笑,没多争辩,只是第二天就扛着铺盖卷进了村,仿佛那片黑土地有着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他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他要在这片黑土地上,种出自己心里的“好粮食”,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色天地。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刚扎根的日子,那可真是难如登天,难得让人想掉头就走。佟家店村的土地瘦得很,简直就像一块块顽固的石头,一锄头下去全是硬邦邦的土块。马林却毫不气馁,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地,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一点一点翻土、碎土,再拉着农家肥往地里运。汗水如同瀑布般顺着他的脊梁往下淌,把衣服浸得能拧出水来,那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仿佛是他与土地抗争的勋章。没种过地的他,连分辨作物病害都要查半天书。夜里,他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啃农业教材,那书页上满是圈圈画画的痕迹,仿佛是他与知识搏斗的战场;遇到不懂的,他就骑着自行车,像一阵风似的跑十几里路找老农技员请教。回来时,裤脚沾满泥点,他却笑得像捡了宝,那笑容里满是满足和喜悦,仿佛找到了无价之宝。

更磨人的是连续五年的亏损,那亏损简直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春天播下的种子,夏天顶着烈日浇水、除草,眼看着禾苗一天天长高,到了秋天收割,算下来连买种子的钱都不够。有一年秋收后,妻子李颖对着账本,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掉了下来:“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咱是不是要破产了?”马林蹲在门槛上,手里攥着一把刚收的大豆,那豆子圆滚滚的,带着泥土的清香。他抬头看着妻子,声音有点哑却很坚定:“再等等,你看这豆子多好,大地不会辜负真心待她的人。”就是这份“轴劲儿”,让他在一次次失望里,又一次次把希望种进了土里,仿佛那土里藏着无尽的宝藏,只要坚持下去,终会挖到。

别人种粮都想着“多打粮、卖好价”,化肥一袋袋往地里撒,农药背着喷壶到处喷,恨不得把庄稼催得一夜长大。马林却偏要“反着来”,他就像一个叛逆的英雄,对着全世界宣布:“咱的粮食,绝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他跟工人说得斩钉截铁,也跟自己卯着劲。春天,他跟着节气播种,让玉米、大豆顺着春风发芽,仿佛在和大自然的节奏完美契合;夏天,他带着人手工除草,哪怕太阳晒得皮肤脱皮也不偷懒,那汗水滴在土地上,仿佛是在为庄稼祈祷;秋天,他等作物自然成熟,哪怕比别人晚收十几天也不急,他坚信,只有经过时间沉淀的粮食,才是最香甜的。这样种出来的粮食,模样确实“不体面”——玉米棒子有的大有的小,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大豆颗粒也不够均匀,仿佛是大自然随意撒下的珍珠。可煮熟后那股子醇厚的香,却能把人的馋虫都勾出来,那香味仿佛能穿透时空,勾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有老乡亲尝了一口,咂着嘴说:“这才是小时候吃的粮食味!这才是真正的粮食啊!”那声音里满是惊喜和怀念,仿佛找回了遗失已久的宝藏。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转机在 2018 年悄悄来了,就像一束光穿透了黑暗,照亮了马林的希望之路。那几年,大家越来越在意“吃得安全”,不少人四处找“无化肥、无农药”的农产品,仿佛那成了人们心中最渴望的珍宝。有个北京的客户偶然尝了马林家的小米,那小米的香味仿佛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当即就打电话要订一百斤,还说“吃完了还找你”。没过多久,上海、广州的订单像雪花般飞来,连新疆、内蒙古的客户也打长途电话来问:“你们家的豆子能不能邮过来?”马林看着堆在桌上的订单,手指摩挲着纸页,眼眶一下子热了,那泪水里有喜悦,有感动,更有十二年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的欣慰。十二年的坚持,终于让这片黑土地给出了最珍贵的回报,仿佛是大地对他坚守的最好回应。

图片8

马林心里清楚,自己的好日子,不能忘了乡亲们。村民张桂芳的丈夫得了重病,家里没了劳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仿佛被黑暗笼罩。马林知道后,立马找她来基地干活,还特意给她安排了轻松点的育苗活,工资按月结,从不拖欠。张桂芳拿着工资,红着眼圈说:“马哥,你真是救了我们家啊!”那声音里满是感激和敬佩。看到村里不少人想跟着种绿色粮食,却怕没技术、没销路,马林干脆把大家召集起来,手把手教耕种技巧,仿佛成了一个无私的老师,还帮着联系客户,把村里的绿色农产品打包卖出去。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曾经冷清的村庄热闹了,荒芜的土地绿了,乡亲们的腰包也鼓了,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那笑容里有幸福,有希望,更有对马林深深的感激。

2021 年,马林当选了通榆县政协委员,这对他来说既是荣誉,更是责任。第一次去开会,他特意穿了件干净的衬衫,却还是藏不住手上的老茧,那老茧仿佛是他与土地抗争的见证。履职的日子里,他没闲着,骑着电动车跑遍了县里的各个村子,田埂上、大棚里、农户家,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记在本子上,琢磨出了不少“金点子”。提出的地膜回收建议,让田里的白色垃圾少了,土地又恢复了往日的松软,仿佛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倡导的生态补偿机制,让守着绿水青山的农户能拿到补贴,干劲更足了,仿佛给大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政协会议上,马林的话没什么大道理,却句句实在,句句都像一颗颗钉子,钉在了人们的心里:“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咱得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粮,让咱的土地一直绿下去!”那声音里有坚定,有执着,更有对土地深深的热爱。

图片9

图片10

图片11

十二年时光,在马林脸上刻下了风吹日晒的痕迹,也把他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那老茧仿佛是他与土地抗争的勋章。如今再看佟家店村,350 亩苗圃成了绿色的屏障,挡住了风沙,护住了良田,仿佛是一道坚固的城墙;连片的绿色农田里,玉米吐着金穗,大豆结着满荚,每一寸土地都透着生机,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曾经的“贫瘠地”,真的变成了“聚宝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黑土生金”。

这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当越来越多像马林一样的“新农人”扛着锄头走进田间,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这片黑土地;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黑土地上扎下根,仿佛给大地注入了新的灵魂。我们仿佛能看见这样一幅画面:春天,田埂上满是播种的身影,那身影仿佛在和大地共舞;夏天,绿浪里飘着丰收的希望,那希望仿佛能照亮整个世界;秋天,农家里堆着金黄的粮食,那粮食仿佛是大地的馈赠;冬天,炉火旁传来欢声笑语,那笑声仿佛能温暖每一个人的心。人与自然手牵手,土地与人心连心,这是马林的绿色守望,是这片黑土地的美好未来,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关于“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温暖期盼,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梦想。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