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情怀的坚守
——《风车》之魂:房晓东
陈宝林
在吉林省通榆县的土地上,草原的风带着人文的温度拂过,一位年近八旬的长者,用半生时光在文学的原野上深耕。他叫房晓东,是通榆人心中的“文学灯塔”,更是县作协会刊《风车》的灵魂守护者。从青丝到白发,他以热爱为笔、以坚守为墨,在岁月的稿纸上,写下了一曲关于文学与奉献的动人长歌。
房晓东的人生,本就是一部厚重的纪实作品,每一页都印刻着奋斗的足迹。1947年出生的他,不仅是一名党性修养深厚的中共党员,更是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走出的“科班文人”,还是全省县级中唯一拥有新闻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资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早早为他埋下了“文以载道”的种子。自196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的履历如一串闪光的坐标:曾是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教师,用知识点亮学生的梦想;曾是田间地头倾听民声的公社干部,把百姓的需求记在心上;曾是县委办公室笔耕不辍的秘书,用文字传递政策的温度;也曾是乡镇岗位上统筹全局的党政领导,以担当推动地方发展;还曾是深耕地方党史、主编史料的“记录者”,用严谨守护家乡的记忆。每一个角色,他都用心诠释,做到极致。
1987年,房晓东在县委组织部牵头组建中共通榆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并担任主任。那时的他,怀着对家乡历史的敬畏与责任,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史料的海洋。他和同事们翻阅尘封的馆藏档案,走访年迈的老干部征集口碑资料,甚至跑遍东北辽吉黑三省,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一一拼接,只为还原一段连贯、准确、翔实的通榆党史。
功夫从不会辜负执着的人。全国党史系统每五年表彰一次先进,1996年,通榆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获评“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仅表彰三十个先进单位,县级单位仅有两个。房晓东代表单位登上主席台领奖,中央新闻联播报道了颁奖盛况,他还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大会”,亲耳聆听总书记长达两小时的讲话。2001年,他个人又获评“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表彰的一百名先进个人中,县级仅五人。两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份荣耀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他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给家乡历史交出的最好答卷。
对文学的热爱,早已融入房晓东的骨血。童少年时,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他开始研习书法、诗词与对联,中学时代便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尤其擅长写长诗。在通榆县第一中学就读时,他在校园刊物《满庭芳》发表了大量诗作——充满革命激情的《红色接班人之歌》、讴歌党丰功伟绩的《鲜红的旗帜》、描绘少女心事的《月下玫瑰》,在同学间广为传抄吟咏;长诗《青春在闪光》更是赢得师生一致好评,时任高中语文老师、后来的通榆县政协副主席鲍怀勋在评语中写道:“意境开阔,构思精巧,语言华美,初步显露了可贵的艺术胆识和才华……”
他还和巩固、刘锋、范长顺等同学创办文学班刊《红叶》,用文字记录青春;高中时创作的班歌歌词《青春曲》,经同学梁贵东谱曲后,成了班级活动必唱的曲目,即便毕业后多年,同学聚会时仍会放声歌唱。20世纪80年代初,他多次在通榆县文化馆主办的文学报《习作》上发表作品;1983年创作的长篇朗诵诗《张海迪之歌》,在全县歌咏大会上一经推出,便赢得满堂掌声。这份对文学的热忱,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
2003年9月20日,通榆县作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房晓东被聘请为驻会顾问,正式全身心投入文学事业。彼时,曾有多家单位托人联系他,开出高薪诚聘,可他不为物质利益所动,一心守着通榆的文学沃土。如今已年近八旬的他,仍是通榆文学圈里最“忙碌”的人:作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他主持着县作协的日常工作;作为《风车》主编,他把这本薄薄的会刊打造成了全县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同时,他还是县楹联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县老年诗词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县书法家协会顾问,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发光发热。
对房晓东而言,《风车》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会刊。从组稿时主动联系文学新人、挖掘优质作品,到审稿时逐字逐句打磨、提出专业修改意见,再到排版校对时反复核对、确保无误,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像呵护孩子一样守护着这份“文学火种”。许多文学新人因《风车》崭露头角,找到了创作的方向;许多老作者因《风车》坚守笔耕,延续着文学的热爱。而房晓东,就是那个默默站在背后的“守护者”,用自己的余热,为通榆文学的繁荣撑起一片天空。
如今,《风车》已被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确定为重点“内资”出版物,还被吉林省作家协会评为优秀文学期刊重点扶持;《向海志》中更是记载:“在会刊《风车》不断探索与发展中,主编房晓东带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创编队伍,受到了文学爱好者和群众的好评。”这支队伍,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卓而不凡的‘风车’人”。
房晓东的才华,从来不止于“一面”。他偏爱数字、擅长理科,这让他在文学创作中总能精准把握文章的结构与节奏——即便是几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也能写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他对文学的热爱,更是让他在多种体裁间游刃有余:格律诗词对仗工整、意境悠远;楹联巧妙融入通榆风土人情,让传统艺术焕发生机;散文细腻深情,似嫩江流水滋润人心;诗歌豪放洒脱,如草原长风激荡情怀;报告文学客观详实,记录着家乡的变迁;科普读物生动有趣,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易懂。
多年来,他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的作品:1996年,主编出版4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鹤乡风范》,这是通榆县第一部反映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建成果的专著,不仅开创了白城市编辑出版报告文学专集的先河,填补了当地空白,更培养了一批文学人才——书中的作者如今多已成为通榆文坛的精英,引领着当地文学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书中记录的先进人物与故事,至今仍是了解通榆时代风貌的珍贵资料。1997年,主编出版20万字的《希望之路》,以散文笔法解读通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致富经验与科学知识,让枯燥的科普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发行2000册仍供不应求,深受读者喜爱。1999年,撰写2万字的报告文学《绿色里程碑》,记录“十年绿化通榆大地”的林业发展成果,最终获评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收录进《中国十年改革》一书,在国内外发行。1996年与2001年,主编出版两部共160万字的《中共通榆县组织史资料》,获评白城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除此之外,他还主编、编辑、出版各类书籍、期刊、画册近百部,一次次填补通榆文化事业的空白,让这片土地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除了文学创作,房晓东在学术研究领域同样成果丰硕。他既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又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与研究能力,多年来深耕地方党史与文学理论研究。《论白城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党的领导在土地改革中的作用》等党史论文,多次获省级优秀论文奖;《谈文学创作的和谐》《浅谈格律诗词写作三原则》等文学理论文章,深入浅出地解读创作规律,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尤其在格律诗词领域,他不仅研究创作技巧、探索规律,更亲身实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特点与方法,为通榆格律诗词的弘扬、创作与普及起到了引领作用。
他的才华还延伸到更多领域:探索楹联,能将通榆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融入联语,让传统艺术与家乡特色完美结合;涉足演讲,登台从不用稿,却能用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打动听众,让大家在故事中感受文化的力量;研习书法,一笔一画间透着文人风骨,作品既有汉字的美感,更有人生的豁达;甚至研练气功,结合家族文化创编出《中国房氏松鹤功》,将养生之道与文化传承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视野与创新精神。更难得的是,他先后主编、编写、出版了500万字的地方党史专著,这些厚重的书籍,如今已成为通榆党史研究的“活化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房晓东的眼光,始终着眼于家乡文化的长远发展。他纵观历史、研究现实、放眼未来,适时、科学、准确地提出了“向海湿地文化”这一哲学概念。随后,通榆县作家协会专门召开“向海湿地文化”研讨会,通过有力论证与深入阐述,让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甚至被学术界引用。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通榆长期以来文化现象的科学总结,不仅升华了文化内涵、确立了文化地位,更赋予了通榆文化新的生命力,对推动当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六十强素质、七十有作为、八十出成果、九十创辉煌、百岁乐天伦。”2001年12月,56岁的房晓东在县委机关机构改革离岗后,没有抱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安享晚年,而是为自己的人生重新规划蓝图。这短短几句话,满是不服老的劲头与对生活的热爱。如今,他已迈入八十岁门槛,却依然思路清晰如泉、步伐稳健若风、嗓音洪亮似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年的每一个承诺。
六十岁时,他担任《风车》主编,为了办好刊物,花甲之年的他从零开始学习电脑,短时间内便熟练掌握制图修图与多种排版软件。从此,《风车》的策划、编辑、排版都由他亲力亲为,充分融入他的办刊理念与设计思路,让刊物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不断创新;七十岁时,他坚守《风车》阵地,悉心培养文学新人,为通榆文学注入新鲜血液;八十岁的今天,他依旧笔耕不辍,还在为新的文学成果忙碌,用行动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成到老”的精神。
在通榆,许多人都亲切地称房晓东为“三哥”——这个称呼里,藏着大家对他的尊敬,对他的亲近,更藏着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深认可。他是通榆文学事业的中流砥柱,若没有他的坚守,《风车》或许难以走到今天;他是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引路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守能成不凡事业。
如今,每当通榆的文学爱好者翻开《风车》,读到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总会想起那个头发花白却眼神明亮的老人。房晓东就像《风车》的“魂”,用自己的情怀与坚守,让这本会刊始终转动着文学的力量;他更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文学灯塔”,照亮着通榆文化事业的前行之路。
向房晓东先生致敬!致敬他对文学的一生热爱,致敬他对家乡的无私奉献,更致敬他用岁月书写的那首关于坚守与热爱的生命赞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