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国庆:都匀邦水,千年古地庆丰收
文/图 罗祖文
图中这片土地,坐落于贵州省都匀市绿茵湖街道的开阔盆地,便是承载千年记忆的邦水大地。“邦水”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镌刻着岁月纹路的文化符号。从元代“板水”到明代“邦水”,从唐贞观三年设邦州的行政开端,到明洪武十六年置邦水长官司的建制延续,这片土地始终是黔中腹地的要地。
盆地间,源于螺蛳壳主峰的邦水河蜿蜒流淌,14条支流滋养着绿茵湖村与邦水村的田垄,曾让这里成为都匀“粮仓”;四方潭的清透、石门坎水库的静阔、螺蛳壳茶园的翠绿,勾勒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致。古驿道的痕迹、郑珍诗作的印记、杨东瞻烈士的红色记忆,叠加着今日都匀绿茵湖产业园区的生机、邦水村丰收节的欢腾,让千年邦水既存历史厚重,更显时代活力,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从烽火到风华的蜕变。——题记
国庆节前夕,贵州都匀绿茵湖街道邦水村,正上演着从千年古地到丰收欢歌的岁月蝶变。
当秋风拂过都匀的清水江面,卷起杉木湖公园的璀璨灯影,也催熟了邦水村田垄间沉甸甸的稻穗。这片被《都匀县志稿(民国)》《都匀市志》记载千年的土地,不仅是“桥城”都匀的重要一隅,更藏着从古代驿道到现代产业园的沧桑变迁。
国庆之际,循着邦水的河流与足迹回望:从元代“板水”到明代“邦水”,从唐贞观三年的邦州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样板,从杨东瞻烈士用生命守护的家园到各族群众欢庆的丰收节,每一段故事都在诉说:若没有英烈的牺牲、时代的奋进,便没有今日邦水的太平与繁华。
邦水的根,深扎在历史的土壤里。它既是河流名称,也是地理符号,主流源于螺蛳壳主峰西部,14条支流蜿蜒穿过邦水大坝,汇入绿茵湖水库,最终流入马尾河(剑江河),成为长江上游沅江(清水江)的源头之一,也曾是都匀闻名的“粮仓”。四方潭的清冽、螺蛳壳茶园的翠绿,勾勒出它的自然底色;而唐贞观三年(629年)设邦州(今都匀西)的记载,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邦水长官司、隶属都匀府的建制,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仍归都匀府管辖的沿革,则标注着它的人文刻度。民国时期,这里是都匀北区的邦水联保;解放初期属文明乡,1951年为纪念剿匪牺牲的杨东瞻烈士,邦水生产大队更名为“杨东瞻生产大队”,这份红色记忆从此融入邦水的血脉。
在这片土地上,历史的印记从未褪色。它曾是古驿道的重要节点——从三都县三合镇都柳江上岸,往西经绿茵湖、邦水、杨家冲、平沟至贵定县昌明,再直奔贵阳,文人墨客往来其间,留下不少诗作。清代西南大儒、诗人郑珍便曾写下“郭西水北多可盘,有弟不从江洲还;纵子能来苦风雨,开窗日日愁笄山”,道出了邦水一带的地理风貌与人文情愫。如今走进邦水,“九庄十八寨”的传说、“九股井”的甘甜、“三十二台阶”的沧桑、“三堡搭二狮”的趣闻、“三步两拱桥”的精巧、“两条倒水沟”的故事,仍在村民口中流传,成了乡愁最生动的注脚。
烽火岁月里,邦水的热血从未冷却。1950年的风霜中,27岁的山东寿张县汉子杨东瞻,带着1944年投身革命的赤诚,随军挺进贵州,任都匀县人民政府二区(迎恩区)区委组织委员兼文明乡乡长。他日夜为百姓奔波,却在1月21日瓮朗村的群众大会上突遭土匪袭击,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土地上(2014年1月,其遗骨迁入都匀市烈士陵园)。也是在这一年,朝鲜烽烟骤起,邦水儿女同都匀乡亲一道,或奔赴前线保家卫国,或在后方捐献飞机、纳制军鞋、书写慰问信,用行动续写着英烈未竟的守护。而栗木公社时期修建的砖混结构大门牌坊,至今仍留存着“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大学毛泽东著作,大立毛泽东思想”等标语,连同岌岌可危的栗木粮站、仍在服务的绿茵湖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见证着邦水从公社到街道的变迁。
新时代的邦水,正以蝶变姿态迎接国庆。21世纪初,战斗村(属邦水村)把河寨率先掀起种养殖业高潮,稻田养鱼、大棚蔬菜项目引得全省关注;2016年,贵广快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改线后的黔桂铁路穿境而过,钢架桥横跨邦水河,标志着邦水迈入“高铁旅游”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邦水更是焕新颜:邦水河上游筑起石门坎水库,绿茵湖大道、毛尖大道、西山大道连通四方,移民安置点、娱乐广场、旅游景点、标准化厂房错落有致,一栋栋小洋楼、一辆辆小汽车成了村民生活的寻常景象。2017年12月,邦水村获评“全省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村”“国家森林乡村”(都匀市唯一),村委会大门牌坊上“山环水绕民勤村富展新宇,政通人和固本强基筑佳邦”的对联,正是它的真实写照。
产业的崛起,让邦水的国庆更添底气。2010年7月,都匀市甘塘产业园区(现绿茵湖产业园区)经省批准成立,核心区域就在邦水村,绿色食品、新型纺织、新型建材等产业落地生根,近20公里市政道路网络铺开,厂房、公租房、学校、医院等配套齐全,黔桂铁路都匀货场、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第三幼儿园相继入驻。2020年,黔南最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贵州黔匀和农产品物流园启用,不仅解决了都匀“买菜难、买菜贵、卖菜难”的问题,更让邦水成为“公铁联运”的物流枢纽。正如邦水中心完小原校长钟永平在《摩天轮上看家乡——山歌颂唱邦水变化》中所写:“现在邦水变了样,条条道路都宽敞……园区到处是工厂,建成物流集散场,铁路公路齐开通,运送商品达三江”,道尽了邦水从“千年乡场”到“产业新城”的跨越。
国庆的邦水,既有城市的活力,更有乡村的欢情。城市里,石板街美食飘香,杉木湖灯影璀璨,文明创建让“康养之城”的美名远扬;乡村中,邦水村村委会借着乡村振兴东风筹备丰收节,从9月10日到20日,报名点前挤满了期待的村民,十三组组长罗祖鹏在群里喊出的“姑妈篮球、拔河、广场舞,想参加的来我这报名”,点燃了全组热情。这场将从9月23日持续到30日的盛会,既有农夫集市的新鲜农产、非遗文创的巧思,也有村BA的呐喊、村厨竞技的香味,更有篝火晚会的欢歌与颁奖仪式的笑容——每一张笑脸背后,都是对和平的感恩、对英烈的缅怀,也是对邦水巨变的自豪。
从唐时邦州到今日丰收节,从烽火岁月到产业新城,邦水的每一步变迁,都是都匀发展的缩影。而这所有的故事与情感,都凝结在《庆国庆•都匀峥嵘颂:从烽火到风华》的篇章里——它颂邦水的千年底蕴,颂英烈的热血担当,颂时代的奋进力量,更颂各族群众在国庆里的欢腾,成为都匀迎国庆、庆国庆最动人的注脚。
庆国庆•都匀峥嵘颂:从烽火到风华
——写在都匀市绿茵湖街道邦水村丰收节之际
文/罗祖文
01 彻底解放
一九四九冬夜沉,十一月十五炮声振。
破晓打破敌阵营,都匀黎明见日升。
五十一师劲头足,衡宝硝烟还没尽。
芷江整训明政策,湘黔进军气势盛。
十四麻江先得胜,次日新生沐春风。
匪患才平又作乱,雷山残寇不安分。
闵师带领英雄兵,围剿清歼立大功。
荡尽顽敌安天下,百姓终得享太平。
02 抗美援朝
一九五零六月廿五,朝鲜烽烟猛地出。
美帝纠集众人马,仁川来犯势汹汹。
三八线上越界限,平壤陷落日色暮。
兵临鸭绿家国危,中枢决策派英雄。
志愿雄师过江去,保家卫国气如虎。
都匀儿女心齐整,热血男儿赴征途。
捐机出力不含糊,参军应征勇向前。
军鞋捎去千般意,慰问书信暖心中。
03 换来美好
桥城今朝文明风,创城目标记心中。
为民靠民又惠民,众人齐心气势宏。
环境优美秩序好,服务优质换新容。
都说匀城传道理,银丝牵伴暖融融。
文明实践润乡亲,以文聚民常创新。
以文化民品行端,以文惠民环境清。
百姓满意笑开颜,清水江波映翠影。
低碳宜居多惬意,家国情怀藏心中。
04 城市热闹
国庆都匀喜洋洋,文明创建走在前。
要评全国文明城,为民惠民志更坚。
上下同心齐努力,全员参与氛围浓。
景美城洁秩序好,康养美名传天边。
石板街上寻美味,杉湖夜里赏灯艳。
文体相融添活力,非遗文创放光彩。
市民游客同欢乐,一城好景入诗篇。
05 乡村多彩
邦水村委借振兴,善想办法花样新。
移风易俗树新风,精神文化润人心。
要办丰收大节庆,九月十起报姓名。
廿三到卅八天整,各组动员热烘烘。
十三组里传号召,祖鹏组长喊乡邻:
“姑妈篮球拔河赛,广场舞配跳绳行,
还有山歌添乐趣,要参加的快报名。”
农夫集市尝鲜货,非遗文创显巧劲。
村BA赛燃热血,村厨做菜香味浓。
中医集市传古法,村马奔跑比英雄。
廿九篝火映星夜,卅日颁奖喜盈盈。
2025.9.21于贵州都匀
2025年9月21日上午八时许,作者罗祖文于自家住宅后花园开展早锻炼,并在此情景下拍摄照片。
作者介绍: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彭万文,贵州都匀绿茵湖街道邦水村(栗木寨)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系贵州省散文学会、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于墨阳完小、墨冲区教育办、都匀三小、都匀市创建办(后为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担任区(镇)语数体教研员、镇教育工会主席、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兼任都匀市政协七届委员、市教育工会宣传委员、市教师阅读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都匀晚报通讯员,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学校墨冲区中函班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调至墨冲镇政府、都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黔南州委组织部。获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表彰、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及黔南州“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21年退休。在国家、省、州、市级媒体发表作品2000余篇,两度获评都匀市作协“优秀会员”(2020—2023年度为唯一获得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