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滇人善联

郭松2025-09-20 13:01:08

滇人善联

 

郭松

 

文学杰作,一般产生在文化发达地域,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云:“元明清以来,(云南)政治上皆在半羁縻的状态之下,无论文化也。”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髯联,何以出在“无论文化”的云南?

在许多内地人的想象中,古代云南是文化不彰、科举不兴、蛮夷野处边荒之地,乃至孙髯创作出长联,清人董懋泉《题髯翁夫子凯歌后》仍“不信云南有此人”。古代云南并不能以“无论文化”一言以蔽之,明清以来云南文学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诗歌、楹联的成就被低估了。

明清云南已建立稳定秩序,内地移民大量迁入,汉人已占云南人口的大多数。汉文化传播,成为主流文化。云南已不是“文化沙漠”。明清云南士人,罕有以注经证史为学术志业,对科举八股那样的“庙堂之学”兴趣索然,盛行于内地的小说、戏曲,他们也不大关心,而对诗文创作情有独钟。《新纂云南通志·艺文考》统计滇人著述:经部156部,史部150部,子部247部,以诗文集为代表的集部高达1017部。

明清云南士人钟爱诗文,尤爱诗歌。刘大绅《兰溪遗稿序》云:“滇南诗学,自新都杨升庵太史戍滇而一振。”明嘉靖三年,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谪居云南,他注意到云南士人“学不为科举而恒嗜声律”的传统。杨慎寓滇三十余载,遍游三迤大地,与“杨门七学士”等文人结交唱酬,成为云南文学的引领者,“一时名流蔚起,树帜词坛,滇诗始著”。至清代,“士竞沐浴咏歌”,云南诗歌创作更加繁荣。

至民国,云南诗歌总集200余种,出现《沧海遗珠》《滇南诗略》《滇诗重光集》《滇诗嗣音集》等诗歌总集;朱庭珍《筱园诗话》、许印芳《诗法萃编》在诗歌理论方面独树一帜。

明代中期,云南安宁出了个杨一清,他八岁就以奇童蜚声四乡,10岁被湖南破格保送到京都翰林院深造。入学的第一天,他的老师、湖南籍状元黎淳想考考他是否有真才实学,出对曰:“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杨一清顺口答道:“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老师抚掌称赞、叫好不迭。

成化八年,入京觐见时,皇帝朱见深听说杨一清以“神童”驰誉乡里,有意试其才华,出题命其做诗赋五篇,杨一清不假思索,挥毫而就。皇帝赞誉一番,又即兴口出一联,要杨一清对句。皇帝吟道:“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皇帝话音刚落,杨一清脱口而出:“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皇帝一听,欣喜赞叹之余,一锤定音:“滇人善联!”

杨一清初任中书舍人,继任山西按察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等。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两次任首辅(宰相),出将入相,位列三公,足迹遍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湖南,文德武功。

杨慎对他的评价“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从他为官总制三边、内阁首辅、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卒赠太保来看,尤其后三个加衔均为一品,同时得之者甚罕,称其为有明一代最大的官,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杨一清争得“滇人善联”的荣誉,敢为人先的云南人岂能不争气!从圆明园很多楹联、字画均出自当朝大师钱南园、尹壮图的老师周于礼(云南峨山人)之手,到与李清照、辛弃疾齐名的中国女诗词三杰李含章,再到周霖(丽江纳西族)被重金收购的《周霖画集》,再到孙髯翁(昆明人)撰、赵潘(剑川白族)书的大观楼长联,不必说缪嘉蕙(昆明人)为慈禧的宫廷画家被备受推崇,更不必说周钟岳(剑川白族)书写的南京“总统府”三字的故事……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从来不缺文人骚客,难怪纪晓岚曾感慨:“滇人善书,中土贤士大夫无以过也”。

中国楹联界,有四副对联被誉为“中华四大名联”,即:云南大观楼长联,四川成都武侯祠“攻心联”,湖南岳阳楼“一楼何奇”联,湖北武汉黄鹤楼“一支笔挺起江汉间”联。赵藩的大观楼长联书法写于光绪十三年。那时,赵藩在云贵总督岑毓英府上任幕僚。岑毓英决定重刻重立大观楼长联,赵藩把有把握约请的书法名家一一作了介绍,岑毓英却不假思索地说:“就劳烦先生书写了,不必另请高明。”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乃赵藩撰书,岳阳楼“一楼何奇”联出自云南罗平窦垿之手:“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此联一出,即与杜诗、范记、孟诗、窦联、何书,合称"五绝"。

窦垿,云南罗平县淑基村人,耀升江西道监察御史时,钦差办理云南团课,每与时任云南总督的吴振械意见相左,吴上疏奏弹劾窦垿:“专虐种民,贼杀不辜,座起斗哄,奉职无状”,旋即窦垿罢官,此后几经沉浮。四十七岁时,大学士穆彰擅权专政,与协办大学士琦善结党营私,排斥林则徐等,向外屈辱求和;鸦片战争前后,窦垿深感“内忧”无穷,“外患”重重,自觉无力补缀天地,虽有旋转乾坤之力,却无着力处,遂愤然辞官,回归故里,途径岳阳,遂名联传世。

黄鹤楼“一支笔挺起江汉间”联撰书是云南通海陈宝裕:“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那管他早去了黄鹤,来迟了青莲。”上联出语惊人,别具一格,以笔喻楼,以极度夸张的大手笔写出黄鹤楼的雄伟壮观,更拉云梦及洞庭为幅,大有太白银汉飞流的气势。下联直接笔锋一转,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概括似的笔法为下文作出铺垫,但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此联足以传世。

陈宝裕,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曾任安微知县署池州府。这联创作时间约在1877年,是陈兆庆赶考途中经过武昌,登楼所拟。除此之外,悬挂于昆明金马碧鸡坊上的金马、碧鸡两坊匾额均系其堪称绝妙的手笔,丽江杨庆远撰书的四川三苏祠主殿楹联等,阅之无不让人深感这些楹联内容之博大,语言之铿锵,匠心之独运。

“天下楹联十斗,滇人占去八斗”的美誉,也就当之无愧地戴在滇人的头上。明清时期才子杨慎、纪晓岚、阮元都与云南有不解之缘,使云南文学得以锦上添花。

杨慎,四川新都人,明武宗正德六年殿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明代著名的“杨状元”。明世宗嘉靖三年因谏议“大礼仪”事件遭廷杖消籍,远戍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流放终生,直至老死戍所。杨慎在云南生活三十多年,多次往返于滇蜀之间。祖国西南的奇美风光和边疆风物,被他一一摄入笔下,谱写成诗词文章。杨慎贬戍云南,对他的仕途、家庭、生活、感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对于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来说,却堪称幸事,成就文学史上一代大家。

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是康熙恩科举人,历官户部四川山东二司员外郎 ,刑部江苏司郎中,曾到云南姚安任知府,且著述颇丰,著有《唐韵考》《玉台新咏考异》,录入《四库全书》,又著有《杜律疏》八卷,载入《四库全书目录》。纪晓岚自小在云南住了8年,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家庭中,用纪连海的话说“纪晓岚的聪明都是在云南这8年学的。”

阮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阮元督滇期间,被讥为“软烟袋”(阮云台谐音)。民间编了打油诗讥讽他:“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前人对,笑煞孙髯翁!”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