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旅
胡才明
云南之旅的目的地是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圣地,早闻哪里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厚、灿烂。那里是亚热带气候,没有春夏秋冬之分,只有两季雨季和旱季。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的西南端,傣话为“勐巴娜拉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正是我向往旅游,慕拜已久的神秘之地。
一、旅游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
6月7日,战友们又是早早的吃了早餐在华都酒店门口等车。6、7月份正是云南雨季、昨晚昆明下了一整夜的大雨。刚出酒店一番特别的街景映入眼睑:满街汪洋一片,甚至漫延到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上,小车、电动车、自行车全部被污水淹没,大车一过,水浪潮涌,就快涌进酒店和店铺。不一会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开了过来,放行李时不少人的鞋袜均被污水渗透,好在大家念着是出门旅游,也没有破坏大好的心情。一上车,我们才知道美女小莫是我们的全程陪同导游,而到旅游景点则又是另一个美女阿霖当导游。
我们从昆明出发,第一个景点是墨江县北回归线标志园。据介绍,这个标志园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城的西侧,景区占地面积177亩,是一个以北回归线(23°26')为轴心而建成的,融天文、地理、气候、植物等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主题公园。整个景区展现出墨江“回归之城、哈尼之乡、双胞之家”的三大特色,体现出景区独有的天文,地理科普特点。
回归线——因地球公转与自转而形成的太阳在地球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直射点。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由于太阳引力场的作用按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公转的时间是一年,大约是365.2422天。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面,即黄道面。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旋转,其自转形成的轨道面则为赤道面。
地球公转形成的黄道面和自转形的赤道面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影响,使太阳垂直照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两边往返移动,最北边的直射点称为北回归线,最南边的直射点称为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这就是北回归线标志的神秘之处。在我国现已建有四个北回归线标志。建得最早的是1908年10月8日建在台湾嘉义水上乡北回归线标志,位于北纬度23°27',东经度120°24'。第二个是1986年6月20日建在广东汕头鸡龙山北回归线标志,位于北纬度23°26',东经度116°35'。第三个就是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公园,建于1996年3月1日,位于北纬度23°26',东经度101°40'。第四个是广西桂平北回归线标志,建于1997年6月21日,位于北纬度23°26',东经度110°08'。
在这个景区内,有一景点最受游人喜爱,那就是双子吉祥园。传说十分灵念,喝了井中泉水就能生双胞胎,有生男的井和生女的井。要想生龙凤胎,就得要喝两个井中的泉水。那里游人络绎不绝,争相到泉边喝上一壶泉水。老年人也用矿泉水瓶装满带回家给小辈们或需要的人饮用。因双子吉祥园给墨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应运而生的有“双胞胎”矿泉水,“双胞胎”酒店、宾馆,甚至吃的用的穿的玩的都灌名“双胞胎”。据说,在墨江名不虚传,双胞胎特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二、品普洱茶游野象谷吃傣家饭
普洱茶是云南的支柱产业,闻名于世。到了云南不品普洱茶等于是没到云南。
我们也不例外。导游美女阿霖(哨多丽,傣语美女;帅哥叫猫多利。)带我们到享誉天下的龙园普洱万亩茶园基地,一位猫多利带我们直接上茶山参观种茶基地,有长得很高很壮的百年茶树、有满山遍野的茶埂、茶树,总之是茶的世界,茶的海洋。友友们置身茶海留下了不可忘记的倩影。参观完茶海,哨多利、猫多利们又带我们到龙园·融品茶文化馆,分队到茶室品茶。一位专业的茶艺师哨多丽专门给我们传授了茶文化、茶道,每讲一道就给大家斟上猫多利现场泡制的普洱茶。有百年茶泡的,有清茶、有红茶,让人沁心醒目,心神气爽。普洱茶誉满天下,名不虚传,让不少人掏了腰包,买回了百年茶品、礼品、纪念品。
品完普洱茶,导游又带我们去野象谷,近距离参观野象。说是野象,但都是经过训养的了。我们到大象学校观看表演。几吨重的大象表演起来行动自如,妙趣横生。一群大象出场向观众集体敬礼,然后表演转圈、踢足球射门,两只大象用鼻子甩跳绳索,让观众去跳绳,大象扔标枪,大象献花,大象抛人。有趣的是大象在表演时都可以拉屎拉尿,这时工作人员就会赶快推来一辆小车到大象的屁股后面接住屎尿,不让拉在场地上。大象学校的外面也有不少大象供游人观赏,旁边就有人卖大象食物,如黄瓜、香焦、水果等等。游人可以近距离喂给食物,观看拍照抚摸大象,还可以花上30元爬上大象的背上,鼻子上拍照,其乐无穷。
在野象谷看完大象表演,还去蝴蝶园观赏了千姿百态,飞舞在花丛中的千奇百怪的蝴蝶,让人放飞梦想,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还参观了孔雀园、植物园、荷花园。
在园内真真体会到了热带雨淋气候,上一秒还是朗朗晴空,下一秒就可以倾盆大雨。好在这时我们都坐在棚里观看傣家族的表演。
看完表演,冒雨乘车去吃傣家饭了。
在西双版纳我们吃了两餐地地道道的傣家饭。一是长桌席,二是圆桌席。长桌席是一米宽,十五米长的桌子,桌面上摆了八大餐盘,人坐两边,三十人一桌,四人吃一套餐,一套餐有十二个小碟围着一个大盘,主食少,仅仅只有一点糯米饭,其余的都是五谷杂粮,有红薯、小米、粘粑、玉头、玉米、红稗、野菜、更多的是热带水果,没有肉食、没有浑菜,清一色的健康食品,减肥食品。这是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吃的中餐。
圆桌席是大圆桌,十人一桌。这一餐是在景洪市舒通养生馆——傣菜研发中心吃的,即勐旺傣香园。这一桌傣菜更具特色,主食盘是一个很大的孔雀拼盘,占桌子面积的1/2。孔雀头是雕像,活伦活现,还有孔雀毛粘在勃子上,立于盘头。头后就是拼盘食物,西瓜、五色饭作羽毛,胡萝卜片、圣女果片作孔雀闪光的花纹,刹是好看。拼盘外才是特色餐具装的浑菜、素菜、粘粑、鱼汤等食物。让人看着欣慰,吃着开心,既健康又养身!
三、游大佛寺、感受泼水风情
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打造的。那天,我们冒雨乘电瓶车上到后山,下车后就看到金碧辉煌,高耸云端,气势辉宏,充满异域风情的大佛寺。只可惜,用围栏隔离着,没向游人开放。据介绍:眼前的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拔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节日傣王就亲临寺院,举行大型法会,以纪念爱妃,同时弘扬佛法。
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该建筑在佛历2883年(即公远1848年,清咸丰年间)战争中被毁,距今已有170多年。佛寺于2005年开始重建,在大殿施工时,挖掘出大量的银币、银盒、佛教法事用品。佛寺于2007年11月3日一期工程竣工,竣工之时,邀请了海内外108位高僧为佛寺举行盛大的开光大典,州内外参加开光大典的各民族佛教信众达65万人之多。佛寺依山而建,占地400亩,落差达122.8米,呈坐佛形,为国内外所独有。景区以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及佛寺活动为主线,巧妙融入到景观及建筑群体中,充分展示南传佛教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色彩。从万佛塔广场的玻璃桥上俯视景洪市区,旖旎的热带风光尽收眼底。
我们沿着虾头龙身而彩塑的护栏台阶拾级而下,顿时一尊高大佛祖的立式雕像就展现在眼前,金身佛射,气势磅礴,慈眉善目,姿态高雅,仿佛是在普渡众生。信男信女们虔诚地拜之求之,保佑健健康康,万事顺意、幸福美满、运势爆棚。
看完拜完,我们匆匆赶到泼水表演的现场。那里主持人正在大声呼吁,愿意下水池泼水的游客,请到前面小屋更衣拿水盆。一小会,主持人面前就站了一长排靓女、帅哥,工作人员带着跳起了傣族的热身舞,围着场子转了几圈,主持人一声令下,全部拥入水池,然后分成两队,互相泼水。场面十分壮观,有趣。据说: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也是傣族人的春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地居民将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节日。被泼水的人泼得越透越吉祥,越幸福,因为泼水反映人们征服干旱,征服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当然有它的由来,有它的故事……
四、看精彩表演,感受篝火晚会
到了云南,如果不看一场精彩的《神奇的西双版纳》表演,就不知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厚重,深远。导游阿霖提前二天就给我们订好座席(当然这也是一种营销推荐的方式)。我们匆匆赶到演出点大剧院下车,只听锣鼓喧天,伴着特有的迎宾曲,高高的台阶上铺满了红地毯,两边站满了哨多丽、猫多利,舞动着傣家人迎宾的舞姿,夹道欢迎宾客一步一步登上台阶入场。
入场后导游立即安排我们进入餐厅吃自助餐。这是晚会特别为宾客们准备的丰盛的自助晚餐。吃饱喝足马上奔赴演艺厅,我们队坐在二楼一排,正对舞台。这时,舞台上主持人(猫多利)正在邀请云南的著名书法大师张军辉上台为观众现场书写墨宝“马到成功”,这幅墨宝写得干劲有力,漂亮潇洒,特别是一个“马”字把它写活了,仿佛骏马奔腾,跃然纸上。主持人和工作人员在台上展示,并问大家想不想要,全场观众异口同声“要”。主持人说我数五个数,看谁先举手就能获得张军辉老师的墨宝。结果我们队坐在二楼一排比较醒目,有三人抢得了机会。我们三人随工作人员到一楼大厅微信支付了三百元抢到了字画,并持字画分别与张军辉老师合影留念。当时那个心情真叫一个“爽”。
拿上墨宝,回到座位上认真观看表演。表演有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舞蹈、歌舞,场景剧等等,十分精彩,美伦美奂。饱览了民族风情的文化大餐,收获多多,感受多多。
看完表演,观众们鱼贯而出,移步到篝火晚会现场。那里正在举行“西双版纳傣泐灯展”,灯火通明,奇光异彩,热闹非凡。大家拥过拱桥,到达燃放篝火的广场。工作人员正在向游客推销心愿灯,一会,人们就举着灯排成了长长的长队,围着篝火广场绕了几圈向小河边走去放灯,顺着河流放飞梦想,放逐心愿。
放完心愿灯,大家返回广场围着篝火。这时东西南北四角分别安上了站台,美丽漂亮的哨多丽穿着民族服装站在舞台上领舞,观众队伍前也有许许多多哨多丽,猫多丽领舞。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围着雄雄的篝火,群情激荡,伴着震人心弦的乐曲,唱起来、跳起来,摇起来、摆起来。整个篝火晚会有成千上万人在跳、在动、在呐喊、在尖叫。身临其境,仿佛灵魂出窍,身体不是自己的了,随着舞曲,随着跳动,早已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了。那份震撼、那份感受,终身难忘。
五、进傣族村寨,感受傣家风俗文化
到了西双版纳,一定要了解傣族文化,不然你将寸步难行。于是导游给我们安排了一次进傣族村寨的机会。
那天,我们刚到村口,就受到村民们敲锣打鼓的欢迎,然后一位年轻漂亮的哨多丽就把我们带入她家里。傣族建筑为干栏式吊脚楼,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户与户之间以篱为界,不用门、不用锁。哨多丽把我们带上二楼,招呼我们坐在屋中间的小矮凳上,然后开始给我们泡茶喝。墙上有儿子的奖状和家人的照片。她说:傣族为母氏系族,一个家庭一般是由外婆掌管。生儿是赔钱货,长大了要嫁出去,家里要准备嫁妆,或橡胶树或田土或车子或钞票。即是男嫁女娶。在一个家庭里面挣钱是女人,男人只是带孩子,做家务,田土的活都不由男人干。生下男孩,满三周岁就送去寺庙学经文,学传统文化,学做人。15岁才回到家里,20岁左右结婚生子,嫁出去到女人家。老人离世前把钱物捐献给寺庙,不留给后代。寨民把赚到的钱60%捐献给寺庙。她们的口头禅是:赚3元,花5元。赚5元,捐3元。村寨里面没有坟冢、墓地、墓碑。老人去世后,族长通知村民,每家都带上柴块到指定的地方、架起来,把死者放在上面焚烧,烧成灰后,拿去撒在田土里作为肥料。哨多丽现场给我们演示了用银器梳子、银碗刮痧收痧的全过程,让我们受益匪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