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夕照花桥(外二篇)

徐业君2025-09-19 16:02:33

夕照花桥(外二篇)

 

徐业君

 

夕阳西下时,那光便换了颜色,不再刺目,显出几分温柔来。它先是金灿灿的,继而转为橘红,最后竟成了绯红,像一位醉汉的脸,红得透亮。这光洒在花海上,那些花朵便也醉了,红的更红,黄的更黄,白的竟也染上了几分红晕。花海在风中起伏,如同被夕阳吻过的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小桥卧在流水之上,桥身被夕照镀了一层金边。桥下的水是静的,映着天空的颜色,也成了橘红。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珠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像撒了一把碎金子。桥头的柳树垂着枝条,影子映在水里,被水波揉碎了,又聚拢,聚拢了又碎。

 

花海与小桥之间,隔着一段距离,却因了这夕阳的光,竟连成了一片。花是桥的背景,桥是花的点缀。夕阳的光在花与桥之间流动,像是给它们系上了一条金色的纽带。这纽带不细,不粗,恰好能让人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又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游人三三两两,有的站在花海边拍照,有的倚在桥栏上远望。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投在花海上,投在桥面上,又被水波摇碎。孩子们在花丛中奔跑,笑声清脆,惊起了几只蝴蝶。蝴蝶在夕阳下飞舞,翅膀上闪着金光,像是从花海里飞出的精灵。

 

一位老人独自坐在桥头,望着流水发呆。他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在夕阳下显得更深了。他的眼睛很亮,映着夕阳的光,像是藏着许多故事。他或许想起了年轻时的某个黄昏,也是这样的夕阳,也是这样的小桥,只是那时身边还有个人,如今却只剩他一个。

 

夕阳渐渐沉了下去,颜色也淡了。花海暗了下来,桥的影子在水里拉得更长。游人陆续散去,孩子们被大人牵着手,一步三回头地离开。蝴蝶归了巢,老人也慢慢站起身,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远。

 

夜来了。花海睡了,小桥睡了,流水也睡了。只有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像是要记住这夕阳吻过的花海,和那卧在流水上的小桥。

 

栗林嘴的河流

 

栗林嘴的河流,是记忆里最柔软的丝带。它从村南头蜿蜒而来,又向村北头缓缓流去,将整个村子轻轻揽在怀中。河不宽,水也不深,却承载了我整个童年的重量。

 

夏日里,河水是温热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细碎的金光,像撒了一把碎金子。我和堂兄弟们常赤着脚在河边跑,脚底被河底的鹅卵石硌得生疼,却乐此不疲。河水漫过脚踝时,能感觉到小鱼小虾在趾缝间穿梭,痒痒的,惹得我们咯咯直笑。大人们坐在河边的老柳树下纳凉,摇着蒲扇,说着家长里短,声音混着蝉鸣,飘在河面上。

 

河边的古民居,多是青砖黑瓦的老房子。它们依河而建,错落有致,像一群沉默的老人,静静注视着村庄的变迁。屋檐下挂着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我常趴在窗台上,看河水从门前流过,看对岸的炊烟袅袅升起。那些老房子,有的已经住了几代人,墙壁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故事。

 

栗林嘴的田野,是四季变换的调色板。春天,油菜花开得轰轰烈烈,金黄的波浪一直延伸到天边;夏天,稻田绿得发亮,风吹过时,沙沙作响;秋天,稻穗低垂,田野一片金黄;冬天,麦苗青翠,像给大地铺了一层薄薄的绿毯。我跟着大人们在田间劳作,虽然累,却觉得充实。田野教会了我什么是耕耘,什么是收获。

 

村里的老人们,是村庄的活历史。他们坐在村口的石凳上,抽着旱烟,讲着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红旗村的辉煌,有战火中的坚韧,也有平淡日子里的温情。他们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智慧;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栗林嘴的夜晚,是静谧而美好的。月光洒在河面上,像铺了一层银纱。蛙声、虫鸣交织成一首自然的夜曲。我躺在凉席上,听大人们讲着鬼故事,既害怕又忍不住要听。窗外的竹影摇曳,仿佛在回应着古老的故事。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栗林嘴,但它的影子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想起那条河,那些老房子,那些田野,还有那些淳朴的人们。栗林嘴,是我永远的乡愁,是我灵魂的归宿。

 

爱自己:一场与天地共修的禅意

 

白露已过,我总在黎明时分观察蛛网上的露珠。那些晶莹的水球在晨光中颤动,既折射出整个天空,又保持着自身的圆满——这恰似我们与自己的关系。爱自己原是这般深邃的功课:像苔藓懂得在阴暗处积蓄绿意,像银杏坦然接受叶落的宿命。我们穷尽一生研习这门学问,却不知答案早已镌刻在万物生长的法则里。

 

爱自己始于对身体的敬畏,如同河流懂得滋养两岸的土壤。曾见一位老茶农在采摘春茶时,总会留出最嫩的一芽不采,说:"茶树也要养精蓄锐的。"我们的肉身是灵魂栖息的庙宇,却常被当作永不停转的磨盘。如今我学会在伏案写作时,看窗外的梧桐如何将阳光筛成金箔;会在经期用艾草煮水,让升腾的热气抚慰小腹的酸胀。这些仪式不是矫饰,而是与身体缔结的盟约,就像果农懂得在结果期给枝条绑缚支架,真正的爱是懂得在恰当的时节休养生息。

 

更深层的爱,是接纳灵魂的四季轮回。某个秋分夜,我整理旧物时发现一册写满批注的诗集,那些被红笔圈划的"拙劣""可笑"像霜打的落叶。而今再看,那些曾让我彻夜难眠的稚嫩,都成了青瓷上珍贵的开片纹。日本陶工故意在器物上保留"飞釉",我们生命中的缺陷经过时光淬炼,反而透出独特的韵味。就像被山风雕琢的奇石,突兀的棱角终会变成供云朵小憩的天然石凳。

 

爱自己更是一场心灵的物候观察。我渐渐学会把"必须"换成"或许",不再为"四十岁前要功成名就"的执念窒息;开始疏离那些永远在消耗能量的关系,如同修剪一株过盛的凌霄花。这并非冷漠,而是像候鸟懂得顺应磁场迁徙。有位老渔夫说:"好船夫先要读懂自己的船",我们总要先把自己养护成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让迷路的蝴蝶找到归途。

 

在这条自我修行的路上,我慢慢懂得:爱自己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以完整的姿态与万物共鸣。它像一株地衣,既谦卑地附着于岩壁,又从容地托起整个雨季。当我们学会做自己最慈悲的观照者,那些曾以为过不去的严冬,终会成为年轮里最珍贵的沉淀。爱自己的终极意义,或许就是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成为值得典藏的禅意——像古井默默倒映流云,在静默中完成与天地最深邃的对话。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