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乡文脉润沃土
通榆艺苑耀群星
陈宝林
在吉林西部的广袤天地间,通榆像一颗被时光温柔打磨的明珠,静静镶嵌在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的交汇处。这里东望长白余脉的苍翠叠嶂,西拥向海湿地的浩渺烟波,每当丹顶鹤的长鸣划破天际,风里便裹挟着草叶的清新与湖水的温润,将“鹤乡”的诗意悄悄铺满大地。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蒲草漫溯、苇荡连天的自然奇景,更滋养了一群以热爱为墨、以匠心为笔的创作者——他们如漫天星辰,在通榆的文学艺术殿堂中熠熠生辉,让文脉的暖流在沃土上缓缓流淌,滋养出代代不息的文化生机。
自然馈礼孕文脉,艺心灼灼映山河
通榆的美,从不是单薄的风景,而是刻在四季里的生动诗篇。春日的向海湿地,冰面消融的声响里,嫩黄的草芽顶破冻土,与北归的候鸟共赴一场生机之约;盛夏的万亩榆林,浓荫如伞遮蔽骄阳,沙丘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风吹苇荡的沙沙声,恰似大地轻声诉说着岁月故事;秋日的田野与湖泊相映,金黄的麦浪翻滚着丰收的期盼,候鸟集群南飞的身影,在蓝天碧水间绘就最壮阔的画卷;寒冬的湿地银装素裹,鹤群的足迹在雪地上勾勒出灵动的线条,宛如冬日里最动人的诗行。
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成了通榆艺术家们心中最珍贵的灵感源泉。他们生于这片土地,长于这片土地,早已将鹤乡的肌理、草木的气息、人文的温度,深深融入创作的血脉。无论是镜头捕捉的光影、刻刀勾勒的线条,还是画笔晕染的色彩,都藏着对家乡最深沉的眷恋——那是对沙丘曲线的细腻描摹,对苇荡起伏的真切感知,对牧民歌声的温暖记忆,更是对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最真挚的礼赞。
匠心独运绽芳华,各领风骚谱新篇
在通榆的艺术星河中,每一位创作者都以独特的光芒,为这座文学艺术殿堂添砖加瓦。他们或许年龄不同、技艺各异,却都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用作品传递着通榆的美与温度,让更多人看见这片土地的文化魅力。
镜头与年画里的岁月回响——谷学忠
年逾古稀的谷学忠,是通榆艺术界人人敬重的“活字典”。几十年来,他背着相机走遍了通榆的每一寸土地,从向海湿地的第一缕晨光,到草原深处的最后一抹晚霞;从农家小院袅袅升起的炊烟,到集市上热闹喧嚣的人群,都被他精心定格在镜头里。在他的照片中,蒲草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摇曳着岁月故事的舞者;沙丘也不是单调的土丘,而是托举着牧民希望的脊梁,每一张照片都像一帧时光片段,藏着鹤乡的烟火与温情。
除了摄影,谷学忠的年画更是通榆民俗的“活化石”。大红的底色上,胖娃娃抱着金黄的玉米笑逐颜开,牧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驰骋,就连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都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年画没有复杂的技巧,却用最鲜艳的色彩、最质朴的线条,将通榆人的生活百态、节庆喜悦一一呈现。每当有人称赞他的作品,老人总会笑着说:“我只是把家乡的好,都画出来、拍下来罢了。”这份谦逊与热爱,让他的作品更添一份动人的温度。
刻刀与剪影中的非遗新生——李锐士
提起李锐士,通榆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手中那把锋利的刻刀。作为非遗“雕刻剪影”的传承人,他拥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一张普通的黑纸,在他的刻刀下,短短几分钟就能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与风景。在吉林省通榆县,有这样一门艺术,它以“诗意雕影”惊艳世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它就是李锐士的雕刻艺术。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似有灵性,作者自书的五言绝句或藏头五言诗,以秦篆或行草刻入画面,寥寥数语便将人物的精神内核精准勾勒,实现“诗、书、画、印”同构,以诗点睛,赋予作品灵魂。
李锐士专攻人物肖像与动态,以刀代笔,用阴刻、阳刻或阴阳兼施的手法,线条细如毫发却转折分明,形成“画之传神如其影,雕入三分若见神”的“雕影”效果,将人物的神韵与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
创作工序繁复,从创意、设计、构图、配诗、雕刻、题头、钤印到装裱,共 8 道主工序、60 余道子工序,一件作品常需数十日至数月完成,精益求精,每一刀每一笔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执着。
题材宏大,已系统推出“中华英杰”“绝艳惊才”“戏曲”“书法”“绘画”等系列,以正能量、大题材、跨国界为取向,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气息,被多所高校和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与审美教育素材,让艺术走进大众,滋养心灵。
李锐士“诗意雕影”在当代剪纸与雕刻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吉林省级非遗代表项目,也被学界誉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创新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值得我们去领略、去珍藏。
画笔与泥土里的世界对话——郭丽华
谁能想到,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能让自己的画作走出国门,站上世界的舞台?郭丽华就是这样一位让人惊喜的“农民画家”。她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却凭着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拿起画笔描绘身边的一切。她的画里,有春天播种时的忙碌:农民弯腰扶着犁,牛儿迈着稳健的步子,田埂上的野花星星点点;有秋天丰收时的喜悦:金黄的玉米堆成小山,妇女们坐在院子里剥花生,孩子们围着粮囤追逐打闹;还有冬天的宁静:白雪覆盖了麦田,农家的烟囱冒着袅袅白烟,屋里的炉火映着一家人幸福的笑脸。
郭丽华的画,没有华丽的色彩,却透着最真实的泥土芳香。她的《农家四季图》曾在法国的民间艺术展上展出,外国观众虽然与她语言不通,却能从画面的温暖中,读懂中国农民的生活与热爱。有人好奇地问她画画的秘诀,她总是笑着回答:“哪有什么秘诀,我只是把每天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老老实实地画在纸上罢了。”这份质朴与真诚,正是她的画作能打动世界的关键,也让更多人通过她的画,认识了通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金箔与布贴里的巧思妙想——谭喜娟与张玉新
如果说郭丽华的画满是“泥土味”,那谭喜娟的金箔画便是“金光闪闪”的艺术瑰宝。她以薄薄的金箔为原料,在画板上层层粘贴、细致勾勒,创作出一幅幅华丽而不失典雅的作品。她的《丹顶鹤》中,金箔铺就的湖面波光粼粼,丹顶鹤的羽毛用淡金与纯白巧妙点缀,红顶如宝石般耀眼,整个画面既华贵又灵动,仿佛将向海湿地清晨的第一缕晨光,永远定格在了画板上。每当有人惊叹于金箔画的精美,谭喜娟总会谦逊地说:“是通榆的美景给了我灵感,我只是把这份美用金箔表现出来而已。”
而张玉新的布贴画,则充满了生活的巧思与智慧。她喜欢收集家里剩下的碎布——碎花的、格子的、条纹的,在别人眼中不起眼的边角料,到了她的手中,却能摇身一变,成为通榆的美景:蓝色的布是清澈的湖水,黄色的布是金黄的麦田,棕色的布是起伏的沙丘,就连绿色的碎布,都能拼成摇曳生姿的苇草。她的《向海风情》里,用布贴出的芦苇荡层层叠叠,鹤群在其中自由穿梭,远处的蒙古包用深色的布贴出立体感,让人看了忍不住感叹:“原来碎布也能画出这么美的画!”张玉新常说:“生活里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些碎布都是生活给的礼物。”
琴声与歌声里的民族深情——梁海清
“琴声悠扬传千里,歌声唱出草原情”,这句话说的正是蒙古族四弦琴好来宝传唱者梁海清。他手中的四弦琴是父亲传下来的,琴身早已有些斑驳,却在他的指尖下,弹出了最动人的旋律。每当夜幕降临,梁海清常常坐在草原的篝火旁,拨动琴弦唱起好来宝——他唱草原的辽阔:“蓝天是咱们的帐篷,草原是咱们的地毯”;他唱家乡的变化:“风电铁塔立起来,牧民的日子甜起来”;他还唱丹顶鹤的故事:“白鹤落在向海湖,带来吉祥和幸福”,每一句歌词、每一段旋律,都满是对家乡的热爱。
梁海清始终将传承蒙古族文化视为己任,他说:“四弦琴是我的命,好来宝是我的魂,我要把它们唱给更多人听。”如今,他经常走进校园、社区,手把手教孩子们弹四弦琴、唱好来宝,用耐心与热情播撒文化的种子。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而通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也因这份文化传承,变得更加和谐、更有温度。
石头与枯木里的生命绽放——李国祥与王福春
在李国祥眼中,通榆的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生命与故事。作为关东石雕专家,他常年奔波在草原、湿地之间,寻找那些形态奇特的石头,然后根据石头的天然形态,精心雕刻出精美的作品。一块普通的黄石头,在他的手中变成了昂首嘶鸣的骏马;一块带着纹路的黑石,被他雕成了展翅高飞的丹顶鹤;就连一块不起眼的鹅卵石,都能被他刻成憨态可掬的小猪。每当有人称赞他的技艺,他总会认真地说:“我不是在雕刻石头,而是在唤醒石头里藏着的生命。”
王福春则与枯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根雕艺术家,他常常在林间寻找枯树的根须——这些在别人看来毫无用处的枯根,到了他的手中,却能绽放出新的生机:扭曲的根须变成了盘旋的巨龙,粗壮的根干变成了端坐的佛像,就连细细的根丝,都能被他编成精致的花篮。他的根雕作品《鹤乡魂》,用一段枯树根雕出了丹顶鹤的群像:有的低头饮水,有的昂首鸣叫,有的展翅欲飞,仿佛将向海湿地的生机与活力,都凝聚在了这段枯木之中。王福春常说:“枯木不是生命的终点,只要用心,就能让它以另一种方式‘活’下去。”
薪火相传续文脉,群星闪耀照未来
通榆的艺术星河,从不只有这些被人熟知的名字。在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张树森创办了“草原书屋”,书架上摆满了文学、艺术、科技类书籍。每到农闲时,牧民们就会来这里看书、交流,在墨香中汲取知识的力量,让文化的种子在草原上悄悄生根发芽;在向海蒙古族乡创业村,林海江用自己的书法作品记录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他的海江书屋成了村里的“宣传阵地”,每一幅书法都传递着对家乡发展的期盼;开通镇胡家店村的王文涛,自掏腰包建起了民俗馆,收集了老农具、旧照片、传统服饰,他总说:“要让年轻人知道通榆的过去,不能忘了根”;年仅三十八岁的姜春宇,用近二十年的光景建起了民间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里的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默默诉说着通榆人不屈的抗争史;年近八旬的房晓东,更是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通榆作家园地《风车》,不让这份珍贵的文学记忆被时光淹没。
这些人,有的是专业的艺术家,有的只是普通的文化爱好者,但他们都怀着同一个心愿:让通榆的文化与艺术,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记住。他们就像一颗颗平凡却闪耀的星星,虽然光芒各异,却共同照亮了通榆的文学艺术天空,让这座小城的文脉,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鲜活、愈发厚重。
如今的通榆,艺术之花早已开遍沃土:每年的摄影展、书画展、非遗展演轮番上演,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学校里,剪纸、布贴、四弦琴成了特色课程,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快乐成长;就连城市的街道上,壁画、雕塑都透着浓浓的“通榆味”,让每一个走进这座城市的人,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
我们始终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榆的文学艺术殿堂,定会迎来更多闪耀的“星星”。他们会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更丰富的艺术形式,讲述通榆的故事,传承通榆的文脉;他们会让鹤乡的艺术之光,不仅照亮吉林,更照亮全国,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通榆这片神奇的土地,也会因为这些艺术的滋养,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在时光的长河中,续写更多关于文化与热爱的精彩篇章。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