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书武侯祠“攻心联”的赵藩
郭松
四十多年前,在川大读书时,常去武侯祠,要说什么给我的印象最深,大概是那些对联和匾额,其中内涵丰富、涉及典故多、影响最大的是“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说得是:用兵能攻心,反判就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人并不好战;不审时度势,政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
这副对联是近代白族文人赵藩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撰书的,悬挂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赵藩(1851—1927),字界庵,出生于云南剑川一个书香世家,是著名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书法习颜、柳,兼习何、翁行楷,具颜骨柳意、何风翁神之妙。
赵藩在四川宦游15年,在川为官期间,秉公办事。1902年,川西义和团聚众数千,与清军激战于成都近郊,一度攻进城内。清王朝撤换四川总督,另派岑春煊担任。岑春煊入川后,采用高压手段,屠杀义和团。8月,川西义和团首领廖观音、曾阿义遇害,小规模起义此伏彼起,岑春煊一律镇压。
代理四川盐茶道的赵藩,对岑春煊的做法有不同看法。赵藩做过岑春煊之父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幕僚,还做过岑春煊的塾师。早在岑春煊入川时,赵蕃就劝他谨慎从事,后来又在公私场合多次劝谏,但岑春煊都置若罔闻。赵藩看到民心思变,势不可挡,清王朝岌岌可危,既不能把这种看法对岑春煊和盘托出,又不愿坐视岑一味蛮干。1902年冬月,赵藩信步至武侯祠遣闷,被当家道士出纸索字,赵藩略思索后便撰书“攻心联”。借颂扬诸葛亮,隐喻后来治蜀者要审时度势,不可执意蛮干。对联刻好后,挂在武侯祠。过了不久,岑春煊到武侯祠游玩,看到这副对联,反复思忖,有所感触,在镇压上有所收敛。
上联中“攻心”,出自《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为诸葛亮赞赏。“反侧”是不正直、不顺从。《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反侧是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意思是说,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而七擒七纵之,使孟获知道自己远非对手而感谢不杀之恩,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下联是驳斥一些人认为诸葛亮是法家的说法。法家主张以严治国,儒家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调节。诸葛亮所以以严治蜀,正如他回答李严所说:“刘璋国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百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相自恣,君臣之道,渐以浚替。”诸葛亮用重典治蜀,是因前代太宽,他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决不是一味用严。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是错误的。赵藩劝诫后人,不能一味用严,也不能一味用宽,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赵藩致力于学术,经史子集、百氏杂家之书,古今文章流别,金石文学,无不广泛涉猎,详加考校。平素关心滇蜀文献,对两省掌故尤为熟悉。他的书牍为世所推崇,诗书法尤震一时。同代人推为儒宗,莫不以师视之。赵藩著作有《咸同滇中兵事纪》20卷、《诗集》64卷、《词》8卷、《别集》4卷、《鹪巢小识》12卷、《金石书画题跋》12卷、《介庵楹联集》3卷、《书札》30卷。
《滇八家诗选》称赵藩“与诗极深研几,意兴所志,伸纸吮毫,立即成咏,自同治甲子起讫民国丁卯止,有诗70余卷,不下万数千首,视放翁尤过之。”“滇人擅联”,赵藩是 “擅联”滇人之一。赵藩的联作,集中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钞》,录存542联。昆明有一副闻名天下的180字“大观楼长联”,为乾隆时云南布衣孙髯翁所作。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建昆明大观楼,因见赵藩笔力浑厚,苍劲骨力,颇得颜鲁公笔意,便嘱他书写孙髯翁长联。
赵藩少读经史百家,兼好诗词。1868年(同治7年)参加地主武装“北路义师”,镇压杜文秀起义,两次夺取起义军据点剑川城。1875年(光绪元年),中举人第四名。购经史子集万卷,捐置剑川金华书院。先易门县训导,后随云南盐法道钟念祖和云贵总督岑毓英入幕府,出谋划策助岑毓英镇压“倮黑夷”,被保举候选直隶州知州。1893年,奉调入川,先后任筹饷局提调、酉阳州知州、川东土税局督办,保商局督办、按察使、滇黔官运局总办、永宁道等职。因感帝国主义侵略和清廷腐败,写诗文赞扬刘永福率黑旗军抗法业绩,抒发对清政府的不满。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虽身为按察使,但积极营救革命党人。因营救四川同盟会员谢奉琦不果,辞官回籍。
1910年,赵藩响应昆明起义,在大理筹组“迤西自治总机关部”,被选为该部总理,被蔡锷任命为迤西道巡按。1912年冬,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因对袁世凯不满,招致迫害,愤然返滇,参加护国起义,任云南省团保局总办。1917年代表唐继尧赴广州参加孙中山护法军政府政务会议,被任命为交通部长。1920年,奉孙中山命,促成滇军参加讨伐桂系军阀。同年辞职回云南任省图书馆馆长,参加反对军阀唐继尧活动。赵藩与陈荣昌合编的《云南丛书》,涵盖经、史、子、集四类,收录云南200多种文献,分类编为1600多卷,被誉为“云南文献荟萃的百科全书”。
光绪二十年(1894年),赵藩由四川筹饷局提调升任酉阳直隶州知州,成为一个地方主官。他一到任,就在州署挂出一副对联:“为朝廷权领大州,勉矢清勤求治理。愿闾阎各忍小忿,慎勿轻易入公门。”上联是赵藩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朝廷让他来执掌酉阳直隶州,他矢志以廉政、勤政治理好这个地方。下联是赵藩善意劝导百姓,有了矛盾,要相互宽容,相互忍让,不要动不动就到衙门打官司。“焚香告天,苟妄索案中一钱,阴谴重也。设身处地,敢不为天下百姓,平情由之。”赵藩在酉阳署州的这一副楹联,要求自己和同僚对天发誓,不管是谁,在办案中索要原告或者被告哪怕一文钱,就要承受重重的天谴;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公允而不偏感情地办案。
赵藩还有一副对联:“所求如恶公小民,纵貌不同心可喻;讵敢唯阿媚大吏,腰何妨折志当伸。”意思是百姓来到官府,他恶声恶气也好,耍小人手段也罢,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可以体谅的,无论如何可以沟通;岂敢只顾为讨好高官大吏,丧失原则,为了维护司法公正,腰可以断,志不可夺。赵藩把“践履笃实”的家教作为行为准则,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在酉阳上任伊始,赵藩就碰到一大堆官司。他抱定“慎刑恤民”的宗旨,对接手的案子一个一个亲自勘察。为了保证司法公正,他和随员到哪里办案,都自备饮食,不接受宴请,不接受礼物钱财。对那些犯罪证据确凿的人,赵藩一个都不放过;而那些蒙冤入狱的人,一个个被他救了出来。对平民百姓之间那些微利之争,他总是耐心劝解,让双方握手言和。酉阳百姓称赞他为“赵青天”。
1920年,赵藩从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部长任上卸职,回昆明养老。云南督军唐继尧得知赵藩生活拮据,下令按原交通部长待遇给他发工资。赵藩得悉,立即给省政府秘书长周钟岳写信,请他代为转告唐继尧:无官不受禄,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原则,请求省政府停发这份薪水。在他担任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部长期间,两广电政总办莫某有贪污行径,赵藩交赵式铭主管的综核司去查实。莫某恐惧,悄悄托人告诉赵式铭,“请勿穷竟簿计”,愿以重礼报答,赵式铭拒绝莫某的行贿,莫某只好去搬他的后台莫荣新。莫荣新是广东督军,还兼任护法军政府陆军部部长,自然不理会赵式铭这个小小的交通部综核司司长,派人以重金向赵藩行贿。赵藩写了一封信给莫荣新,拒绝收受贿赂。赵藩又很讲究策略,特派儿子赵宗瀚把莫荣新的巨款送回给他。赵藩在信中说:“舟车膏秣,已糜公家;复荷隆情,钜金致赆。在公施非市惠,在藩受实伤廉。面托范西兄代申谢悃,未获矜许。谨命二儿宗瀚趋叩崇辕,代躬百拜缴上。‘仪不及物’,古训足师;载德铭心,下情乞谅。”
清代文士李瑞棻,辛亥革命成功后被选为云南省参议会首届议员,次年出任安宁县知事,他向赵藩求题字。赵藩给他题写了明代谏臣杨继盛(号椒山)的“言志诗”:“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是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