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致敬武威教育路上的“燃灯者”

董银林2025-09-17 15:44:42

致敬武威教育路上的“燃灯者”

 

董银林(甘肃武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韩愈《师说》中的箴言穿越千年,在天马之乡武威,无数教师正以粉笔为犁、以课堂为田,在丝路古道播撒知识的种子,在祁连山下守护成长的希望。在第41个教师节期间,我们走进武威的校园、乡村与课堂,读懂师者的坚守,感受教育的温度。

 

师者如灯,照亮祁连山路。在武威的山区与乡村,教师是照亮孩子未来的第一束光。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镇,藏族教师卓玛草扎根高原28年,每天驱车30公里接送牧区学生,用藏汉双语架起“知识桥梁”;民勤县红沙梁镇,退休教师王建国牵头成立“乡村书屋”,让沙漠边缘的孩子能读到最新的课外书。正如杜甫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乡村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如今,武威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工程,乡村学校接入优质资源平台,而教师们依然是最坚实的“摆渡人”,让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站在同一片教育蓝天下。

 

师者如耕,赋能地方产业。在武威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教师是连接课堂与产业的“纽带”。武威职业学院的农业专业教师团队,常年扎根田间地头,针对藜麦种植、制种葫芦培育开展“订单式教学”——他们带着学生在凉州区中坝镇的蔬菜大棚里测土壤、教技术,把课堂搬进产业园;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职业教育教师指导移民群众学习日光温室种植技术,让“移民棚”变成“致富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些教师以专业知识为“种子”,在武威的土地上培育出产业振兴的“硕果”,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动力源”。

 

师者如桥,传承凉州文脉。作为丝路重镇,武威的教师更是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凉州文化研究院的专家教师走进中小学,开设“凉州词赏析”“铜奔马文化”特色课程,带领学生临摹西夏文、制作铜奔马模型;武威市博物馆的“馆校合作”中,教师们设计“跟着文物学历史”实践课,让学生在触摸文物中读懂丝路文明。“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如今的武威校园里,《凉州词》的吟诵声、非遗技艺的传承课成为常态,教师们用生动的教学,让“天马文化”“丝路文化”融入学生的成长基因,让千年文脉在新一代心中扎根。

 

师者如炬,点亮创新未来。面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武威的教师们以创新为笔,书写教育新篇。凉州区西关小学的青年教师团队,利用AI技术开发“个性化作业系统”,根据学生学情推送定制化练习;武威一中的科创教师指导学生研发“沙漠节水灌溉装置”,项目获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些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如今,武威持续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让“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为武威培育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武威的教师们,有的扎根乡村守护教育公平,有的对接产业助力振兴,有的传承文脉延续文明,有的创新教学点亮未来——他们的岗位平凡,却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他们的事迹朴素,却彰显着“立德树人”的初心。在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向每一位武威教师致敬:是他们,让天马之乡的教育之花常开不败;是他们,让丝路古道的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更是他们,用汗水与坚守,为武威的明天培育着无限希望。

 图片3

作者简介:董银林,男,中共党员,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教育工作者,凉州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爱好文学,喜欢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生活。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甘肃教育》《甘肃教育报》及“作家网”“网信武威”“凉州文艺”“凉州融媒”“凉州作家”“作家联盟”“宁古塔作家”等各类媒体。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